Liminal Space 似曾相识之地
最近颇有人间一天,币圈一年之感,NFT 收藏圈可能一瞬十载。不是因为比特币ATH(All the high)创新历史新高,拮据的我早早换出来当生活费了,而是在区块链世界的学习曲线既陡峭又过瘾,正可谓精神时光屋。
作为球探(或伯乐、或策展人、技术支援?),我会用后设的观点,将参与陈德睿的夹娃娃机录像作品发行过程尽可能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或许会带来一点帮助。
一句话回顾《Lock-in Vending Machine》,德睿一天发行1 张台湾夹娃娃机录像NFT,直到100 张,每张版次不定,今天是第17 天。这个系列在第14 天忽然爆红了,爆红指的是一分钟左右销售一空。
我的概念很简单,对年轻创作者来说,发行NFT 成本很低(几乎与在脸书分享图片一样简单),人生的机会成本很低(起码比我低很多),失败并不会要命但能够成长。不论成败对未来都有助益,特别是提早认识这个很可能席卷数位世界的新浪潮。
感谢王教授邀请,这周二早上(录像系列第14 天),我将以上想法分享给亚洲大学师生。当时我花了不少时间提到德睿的这个尝试,身为一个大学生与夹娃娃机录像,在台湾艺术收藏市场我想是蛮艰困的,特别是对没有脉络的我们而言。那为何不尝试新兴市场呢?
结果巧合的是,当晚德国的AI 演算艺术先驱Mario Klingemann 从网站上看到德睿的作品,很喜欢,于是收藏且快乐的在Twitter 上面分享这些夹娃娃机录像。这个举动引起了市场轰动,作品单价涨了二十倍有余,虽然初始价格很低啦。
这绝不是业配能够产生的威力,试想,走传统营销路线,到底是要怎么把夹娃娃机让大家看到(或卖出去?),补助计画?获奖?个展?更别提与艺廊经纪人抽头分润。
这让我有一种回到网路初生的时代,注意力战争还没有进展到资本巨头垄断的地步,搜寻引擎不够发达、演算法还没鬼遮眼,创作者或可更扁平去面对收藏家、喜欢作品的人、同行,中间甚至可以产生一点经济流动。
再来是社群,台湾有一群很棒的艺术家与藏家,每天会一起钻研know-how 与艺术风格呈现,大家都很友善且不吝分享,这真的很令人感动。说真的这群人真的非常厉害,就像阿乱王新仁艺术家说的,这是一群从钢筋水泥底下爬出来的人们,千锤百炼,让我想到杨逵的压不扁的玫瑰花。与实体艺术品市场互相比较,当然实体社群也是互动频繁,但NFT 艺术市场由于数位原生,你可以即时的接收市场反应,评估每天的手法与作品内容,去迭代修正自己的策略。
这是可以快速成长的机会,同时还有收入创造动机循环。创作者因此认真做作品,因为努力会有回报;策展人(虽然国外常这样用但我觉得不太精准)专心评估市场策略是否有效。
学成以后,管它区块链世界楼起楼塌,经验已打包带走,如露如电。
夹娃娃机无形之中也促成了许多数位公民文化外交,除了让海外的朋友们看见台湾的寻常地景,许多NFT 社群也很欢迎创作者加入讨论,这是一个蛮有趣的藏家/艺术家关系,因为在Tezos 的世界,许多藏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彼此之间或有严厉的批判讨论,也有互相收藏打气支持,甚至是协同创作活动,蛮不可思议。
比如说,昨天尝试新的拍卖手法惨遭滑铁卢,但大多数喜爱作品的藏家是打气鼓舞德睿,说勇敢尝试面对套利机器人是很好的事,大家都曾失败过,鼓舞他继续努力。
这到底是多良善的社群呀?
当然,一般的网路世界也有许多无国界的虚拟社群,你也可以轻易进入互动。但区块链世界出现代币流动的基本公理,让一切互动进入了特殊形式。你可以在各种世界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以太坊的潮流社群、精致高冷、Solana的快节奏派对、Tezos的互利共生、LikeCoin的乌托邦共治。
有人问,加密货币是否最终一场泡沫?我认为这只答对一半,这就好比有人问网际网路是否是一场泡沫一样,泡沫是一定有的,但这些新科技的出现有重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让臭味相投者,更有效率地聚集在一起。满足这个命题的服务,历久弥新。
信件、杂志、网路、APP、社群平台、区块链、DAO。
后续还有许多值得谈论的事物,比如套利机器人大战、NFT 的量价关系、艺术家/藏家CRM 与互信关系、烧毁NFT 的市场意义等等,但都偏向技术层次,我们有缘再来讨论。
对于德睿的百日专案而言,其实在Mario 进场前几天,作品都在两分钟内销售完毕,但Mario 让整个疯狂的程度进入读秒之间。不论市场兴衰,德睿还是会专心做作品直到完结,我也会尽力观察这个有趣的市场,写成文章分享给大家。
(To be continued)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