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3 来临前,回顾Web1 台湾网路史

豆泥
·
(修改过)
·
IPFS
·
你熟悉的网路可以说是源自于社会运动,独台会案、开拓基金会、蕃薯藤。

我在Matters 上头的文章多著墨Web 3.0 时代的想像,今天重新梳理三十年前的台湾,科技、经济、政治动荡的时代,Web 1.0 的网路先锋如何开疆辟土,带给我哪些启发。

前情提要:对于网际网路世代分野,以下描述或许最简单易懂。
Web 1.0:网页时代,资讯由单向公告
Web 2.0:社群平台时代,资讯由双方交流
Web 3.0:无大台共识时代,资讯自主拥有运用
(以上并没有明确的时代分野,这些时代甚至是同时并存的,例如现在)

在Web 3.0 风起云涌的当下,让我们来回顾Web 1.0 时代的台湾发生了什么事。

岁末年终,昨天拜访了Web 1.0 时代的前辈。

那时候的Buzzword 还不是Metaverse,而是Cybernet。


台湾, Web 1.0

台湾的网路可以说是源自于社会运动。

我是重度网路成瘾者,现在还有谁不符合这个诊断吗?

我对网路发展史琅琅上口,但惭愧的是台湾自己的网路史反而没那么熟悉。 (在此推荐好书《寻找新乐园》(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 ,讲述前网路时期的理想故事)昨天与开拓基金会前辈蔡淑芳聊天,开拓给我的震撼,久久不能自己。似乎所有英雄豪杰全连上线了,容我做一个整理。

1991 年,独台会案(独立台湾会案)爆发,调查局进入清华大学逮捕廖伟程,并同步逮捕陈正然、王秀惠、Masao,当时是威权寒冬逐渐解冻的时刻,高等法院依刑法一百条内乱罪定罪,令社会大众不满,导致一连串社会抗争,最后刑法一百条废止,四人获释。

其中,陈正然就是之后即将诞生的台湾全球资讯网幕后推手。

末代叛乱犯纪录片(2015),纪录独台会案事件,由我的学长蔡成允与其他三人制作。

1994 年,开拓基金会成立,英文名是Frontier Foundation,与美国知名的电子前锋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 只差了一个E,当时的开拓基金会是由一仲志工组成的组织,硕博士生利用额外的时间与资源,没日没夜无偿把内容放上线。今天你造访网页,可以看到满满的Web 1.0 风格。

开拓几乎于同一时间打造了全台湾第一个全球资讯网(www),名为「台湾社会文化网路」,当时的成立目标是保留台湾社会文化一切无形之物,打造新媒体,成为社会行动的利器。当时保存了许多台湾生态、艺术文化、社会运动史内容。

后来数十年间,开拓不断致力于非营利团体价值上线。

1994 年11 月,我出生那年,华文世界第一个搜寻引擎「蕃薯藤」上线,两年后转型成为我小时候熟悉的入口网站。蕃薯藤将台湾社会文化内容连上全世界,当时99% 的华文内容,都需要靠蕃薯藤搜寻引擎,在当时的蛮荒时代,市占率惊人。

一开始蕃薯藤并非商业导向的,前几年间甚至是以基金会的模式营运。当时的内容是公益的、进步的、保存的。 「初期的蕃薯藤,有点像是『传教』、公益性质,希望让更多人知道网路是什么,以及网路会带来的改变。」陈正然形容资讯网路为「穷人的原子弹」

同一时间,蕃薯藤曾是电商龙头、网路广告龙头,从2021 年回头望去,实在很难想像。

1996 年,远见杂志,陈正然:「弱势团体对相关资讯应用的落后,会复制社会上的不公平,若不及早在资讯抢得机先,弱势团体永远没有空间。」

到西元两千年以前,蕃薯藤一直都是台湾最大的入口网站,同时间蕃薯藤即使已转型为商业公司,其公益性质仍然非常鲜明。 1999 年,今周刊,陈正然:「除非接手的人做得比蕃薯藤更好,否则蕃薯藤不可能转手走向商业化。」

随着达康风潮的泡沫化,后面的故事是蕃薯藤被Yahoo!奇摩超车,奇摩又被Google 等后起之秀超车, 2006 年最高估值曾有八十亿元的蕃薯藤被天空传媒以两亿九千万台币并购。

这是Web 1.0 时代的蕃薯故事。


蕃薯巨人为何化为尘埃?

「蕃薯藤曾经可以掌握关键,成为华人网路世界的枢纽。但是,蕃薯藤决定放弃机会。为什么,以在商言商的观点来看,蕃薯藤没理由放弃;或许是蕃薯藤创立以来的唯一一位执行长的社会关怀性格,使得他忽略了,蕃薯藤必须先壮大,才更有实力关怀弱势。」2006年,电子商务报。

蕃薯藤或许随着时代退潮,如今大家的童年小蕃薯网页已无法造访,但是开拓基金会一直都在。

化作春泥更护花。

开拓一直在执行「协助非营利性组织运用资讯科技」。举两个例子,横跨十数年,1999 年921 大地震,开拓成立〈 921再造新故乡网站〉,协助赈灾资讯汇整、翻译资讯以利海外联系等,展现了网际网路的便利性;另外一个是我最喜欢的「科技浓汤」,2008 年开拓与TechSoup Global Network合作,以极低的价格推广科技工具给非营利机构,如Office、Windows 等等,弭平数位落差,一路做到现在。

后来网络社群时代兴起(公认为Web 2.0),台湾、香港、中亚各地社会运动结合社会科技,世界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如PTT之于公民1985 行动联盟、各式社群平台之于318 学运、雨伞、反修例等等,G0V 于2013 年诞生,Social Tech 正在以非商业方式影响全世界。 ( 推荐好书:愤怒与希望:网际网络时代的社会运动

开拓可以说是Web1.0 时代走在最前面的组织,甚至走在所有的网路商业组织前面。将近三十年过去,开拓从第一个打造台湾WWW 的组织,演变为持续以科技工具帮助台湾非营利机构的非营利机构。


激进市场X零时政府

两周前,我参加G0V 与RxC (RadicalxChange) 合作的开放空间会议。 RxC 是由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s)作者与社群成立的非营利基金会,旨在利用新的科技工具与社会科技改善政治经济现状,以太坊创办人Buterin 也是董事会成员。激进市场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当作圣经,看了三遍。在RxC 会议中,我重新与蔡老师连上线,上一次见面可能是六岁以前,我自己都忘了。

RadicalxChange 官网

淑芳姐是我爸年轻时在医院工作的前辈,现在又变成了我想造做的事情同一个领域的前辈,重新爬梳了整个世代,我万幸世界进步如此之快,不同世代的工作者竟能够面对面相谈甚欢。

RxC Taipei 2021。左:蔡淑芳执行长;右:黄豆泥。由G0V Arvin 摄影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巧合,2015 年,社群与群众募资浪潮涌现,高中学长蔡承允与朋友拍摄《末代叛乱犯》纪录片,并在flyingV 平台募资成功。 《末》片拍的就是独台会案的访谈与重构。

当时我还是大学生,在学生会主管视觉设计。那个刚好的年代,学生会正在转型,我们这一任非常具有学权意识。当时学生会主办的学权周〈野口祭〉便有放映《末代叛乱犯》与邀请导演访谈,现在才回想起来,当时的海报是我在匆忙之中设计的,原来我与Web 1.0 的诞生有这么一咪咪关系。

2016 年中国医药大学学权周,折页设计:黄豆泥

新科技诞生,不仅带来更高效能的治理、更多的金钱流动,也带来更大规模的利益重分配。

数位落差这个名词还没出现的1996 年,陈正然与开拓就在有意识的帮助弱势团体抢得先机使用网路服务,那时候甚至连搜寻引擎都还没有很发达。虽然后续蕃薯藤的泡沫化被归因于理想与商业的拉扯,借鉴之余,赢得我百分百的敬佩。


Web 3.0,台湾?

三个月前我做了《新时代国旗NFT》行动,两个月前做了《Loot Revolution 时代革命》,这些日子以来我几乎将所有时间压在研究如何将Web 3.0 的技术与概念应用在公民行动与非营利领域。在华文世界中,我应该是最早将NFT 应用于社会科技的人了吧,虽然都还只是稍稍划到皮毛而已。我愿意继续花数年的时间来寻找解答,那里一定会造成更深远的影响。

Web 1.0 的故事重新激发出我内心的无限想像。在大量商业案例不断出现与淘汰之中,非营利的世界必须跟上且善加运用,其实Web 3.0 出现许多非常棒的非营利案例,例如以太坊基金会不断在优化公共资金的分配问题、GitCoin 以平方投票法应用于公共募资领域、亚拉冈Aragon 从区块链早期就在设计DAO (去中心化治理组织)的套装治理工具。

至于Web 3.0 会泡沫吗?

回到22 年前,1999 年网路泡沫将至,陈正然说:「网路公司本就是用品牌形象卖一个未来;错的是,这个现象和问题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只是大家都对过去的经验遗忘得很快。」

现在我们不急着将一切事物「上线」了,因为一切都在线上;现在谈的是「上链」,鸡排可以上链、球鞋可以上链、直播主也可以上链。现在还有必要急着将台湾生态、艺术文化、社会运动史等容易消逝之物上链吗?什么时候做?谁来做?

我想就是我们。

个人认为一切都才刚开始,区块链科技将服务与价值挂钩的非常紧密,对价关系与公司本身、市场气氛、金融工具相连动,波动巨大在所难免,但我认为离泡沫化还很遥远,整个科技发展甚至连理想的Web 3.0 彼岸都尚未到达。 NFT 项目就更不用说了,目前的应用几乎都只沾到边边,其造成人类社会巨大影响的应用案例可能还没出现。

我愿待在这个世界,见证这些工具出现,成为善用工具,推广给大家的人。就像一个开拓者一样。

引用一个1960 年代的老影集Star Trek:「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结尾

昨日拜访完开拓基金会,下午去了Appworks 孵化器面谈,更晚与Web 3.0 的先锋Matters @张洁平、多多益善的Sara 讨论写字的人在Web 3.0 时代的理想模样。

整个行程有点像重新走了一趟网路史,从早上的Web 1.0 走向下午的Web 2.0,最后再到Web 3.0。一日三秋,体验网路流变,与社会科技形塑而成的社会,非常过瘾。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

「共同在場」是什麼感覺?中山女高演講隨筆

DID 分散式身分與數位皮夾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