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小炒:“消失的青春“: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措施的背后|围炉·CityU
自今年来,关于管控未成年人动画和游戏活动的话题探讨一直热度不减,但这种管控似乎缺乏合理且权威的规范。文创工作者在针对未成年人打造作品时,被迫“带脚镣跳舞”,不断进行自我审查。 “针对未成年人创作”的初心是否值得他们牺牲部分创作自由?是创作者权力为上,还是受众权益优先?那些并非明确针对未成年人创作,而受众却以未成年人为主的动画作品,是否也应接受同样的限制?当前环境下,未成年人所接触到的网络资讯已经“过净化”,为何仍会被贴上不健康和有害的标签?家长举报游戏动画,究竟是致力营造健康的资讯环境,履行保护孩子的职责,还是意图将此责任推卸给社会?网络亚文化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消遣管道,还是获取认同感的精神依托?未成年人作为“网络高山族”,与作为“网络移民”的家长在对于当今网路环境的理解上本就存在差异。这种资讯不对等,使得各方难以提出一个合理的应对措施。文创作品画面趋于“温和”,对网络亚文化的规制与下架措施却愈演愈烈——如此这般的局面,值得我们思考。在本次小炒中,讨论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特指未成年人受网络亚文化影响的保护,如下架含有“血腥暴力”情节的动画和游戏,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等。我们将注视其形式,探究其内容,反思其内核。
1“楼阁”
作为被保护者的未成年人
“孩子们的心很柔弱,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样子,而一旦扭曲变硬,就很难复原。”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这样提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未成年人接收的网络资讯对于三观是否存在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动画、资讯即网络亚文化的潜移默化究竟是何种关系,什么才是占据形成三观上风的因素?
Elina |对未成年的正确引导是必须的,但先不说动画片对于未成年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引导占比多大,所谓代表的动画片其实并不定位为暴力、血腥或色情,而是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较大娱乐意义的。其中出现的危险镜头也经过调整,一般未成年人去主动模仿的可能性不高,低龄儿童则更可能在家长的陪同指导下观看动画片。再者,未成年人尤其低龄儿童更多时间生活线上下,亲人、朋友与学校才是其构建价值观念与行为动作的主要影响源,解决家庭和教育问题似乎是更为根本的。
zhang |然而现在越来越不能忽略网络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有很多事例(比如去年讨论的艺员选秀)证明了网络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念与行为动作的影响不可忽略,甚至对于有些人来说,已经超过了亲人、朋友和学校的影响。
Teresa |我讲一个实例,我弟弟,我们曾经带他去看过一些含有爆炸镜头的电影,回来后他会说起电影中的镜头让他很害怕,那些暴力镜头的影响确实会有。主要是小朋友接受不了那种场面,模仿我看不一定,但是多少会对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Steph |确实,我小时候也看过一部可能是R级暴力血腥的电影,至今还有心理阴影。而且在我国分级制度没那么完善且真正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障确实有较大的意义。
zhang |然而将涉嫌暴力元素或文宣不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无差别下架,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也是未成年人了解社会、学习分辨是非善恶的途径,下架这些作品反而会使他们的认知更加狭隘。
Rz |诚然,暴力元素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或者说仅仅是对现实的戏剧化诠释。未成年人有权利得到保护,但亦有权利了解世界的黑暗面,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价值判断能力。温床中的脆弱心灵如若面对冷酷现实,反而因为“弹簧效应”更容易产生异变,诚如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中诗人柔弱的纯净诗境被摧毁,最终导致个人被彻底摧毁。更何况“物以稀为贵”,一味围堵会增强好奇心理,明面上的诸多禁止,反而增强了诱惑力。
Steph |同意。如果我们让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作品都完美无瑕、充满正能量,那未成年人会不会越来越活在一个美好的泡泡里,缺少甄别资讯、处理负能量的能力?未成年人可以有权利选择接触一些适度的血腥暴力内容,了解社会的“背面”,塑造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而不仅仅生活在保护者尽力想营造的虚伪的美好中。
顾陈|确实,未成年人总有成为成年人的一天,如果在此之前将所有未成年人一并考虑,为他们塑造一个相较完美假像,那他们真正步入社会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应该教会未成年人甄别是非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将他们圈在象牙塔内。
2“亚文化”
远离现实的第二天地
从《斯佳丽》(可看作《飘》的续集同人作品)到227事件、耽改影视下架,再到“二次元”逐步破圈……在亚文化的一方天地里,大多数未成年人只是将其作为消遣,但也有少数将其作为获取认同感的管道,乃至自我价值感的依托。
童不四|的确,在一些类似于ao3、lofter的同人圈子中,很多未成年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现实世界以外的朋友圈; 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凭借自己创作的同人文和同人图收获了成百上千的粉丝,收获了现实世界里所缺失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但是这种情况也导致个别未成年人流连于网路世界而不愿回归现实。
. Rex |这样沉迷动画、游戏等二次元文化的现象等价于人生失败,这是亚文化圈内也承认的。未成年人接触这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极其不利。
zhang |不知道上面所说的沉迷是指什么程度的沉迷, 如果你指的是过度沉迷(或者说网路成瘾)的话,这只是极端的情况,而且与心理问题或家庭问题等其它因素有关,不能完全归咎于动画游戏作品本身;而如果是指像大多数人那样适度沉迷的话,就不能说这对于未来发展极其不利。
顾陈|并不一定接触网络亚文化、小众文化就会沉迷于此。诚然,确实有过度沉迷其中的个例,但不能以偏概全,也没有“二次元文化等价于失败人生的价值观”这样偏激的说法。
Elina |接触不等于沉迷,二次元文化也不等于失败者们的人生价值观。观看动画和接触游戏都或许可以为未成年们提供日后发展方向。随着现在国漫和电竞的崛起,这或许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沉迷定不可取,在任何事情上的沉迷都是不提倡的。
3敬自由,敬创作
资讯与创作者
对未成年人来说,还不完善的分级制度和大量针对成年人的作品,会对其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 但对于创作者、家长和社会来说,又是另一番视角。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这些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措施涉及的人群及相应的影响。这项政策背后牵涉到未成年人、家长与社会、创作者等人之间的权益博弈。我们不妨先聚焦到这些动画与游戏背后的创作者身上。
除却那些明确面向未成年人群体的创作,其实很多作品的受众对象并非那么清晰。如大量动画的主要受众虽然是未成年人,但其创作者的初衷却是面向成人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措施会对创作者产生什么样的限制?以创作者牺牲创作自由来保护未成年人合不合理?是应以未成年人权益优先,还是创作者、作品本身受众权益优先?
zhang |这样的措施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却牺牲了创作者的自由。而且这几年国产原创作品刚刚兴起,这样的限制会使创造环境越来越严苛,不利于文化发展。
Lumi |从创作者角度来说,他们创作这个被社会定义为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内容”,或许并不是出于博眼球的目的,也许它是个重要的思想、艺术表达输出口。以暴力元素为例,创作者或许是想借暴力元素反映社会现实/输出个人观点,又或许是想传递某种暴力美学(如吴宇森的电影)。如此扼杀创作者的表达通路会对作品本身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顾陈|是的,比如之前的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就主动舍弃了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儿童这部分观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者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对于有一定辨别能力的观众而言,也获得了更好的观赏体验。
4“城池”
作为保护者的家长与社会福斯
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作为保护者的家长及社会福斯。这好比一座围城,作为“网络高山族”的未成年人们在城内,作为“网络移民”的保护者们在城外,两者之间横亘着一堵高墙。当保护者们面对资讯爆炸显露出犹疑并担心其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时,似乎忘却了资讯爆炸对于保护者来说已是一贯以来的生活常态。对于网络,保护者与被保护者之间或许本身就存在理解上的差异。除去少部分孩童做出过激的行为,大部分未成年人在接收几乎相同的网络资讯后并未出现类似反应——多数人依旧是正常健康的。家长们举报游戏、动画,究竟是在履行教育孩子的职责,为孩子创造积极的资讯环境,还是推卸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社会导向这一风向标在对于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亚文化影响这一问题上该留有空间还是全盘包揽?
Elina |对于未成年的年龄段界定也可能是个重要的问题。例如,是否要把13-17岁的未成年和0-12岁的未成年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相同的管控?防沉迷的措施是否影响到了较大龄未成年的日常课余生活、社交和自主意识的培养?
Elina |在我看来,政府大量禁播动画片,其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辈在未成年成长中的陪伴、观察与教育责任。如果家长可以与未成年, 尤其是低龄儿童每天一起看一两个小时的动画片(毕竟儿童也不适宜长时间观看电子设备),在出现不合时宜的镜头时家长完全可以马上教导孩子,告诉其不正确性,做出引导。家长依赖政策去全面禁止动画片中可能出现的敏感镜头,在我看来就是变向承认自己没有那么时间去陪孩子,关注孩子成长。而社会对于游戏或动画发布的严格禁令,或许说明了它已经将网络亚文化归纳到“不好”的类别。这有极大可能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zhang |然而这种情形只适用于儿童。家长只能在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网路空间前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却无法干涉已经拥有自由网路空间的青少年的资讯接触。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会尽可能回避父母的干涉。事实上,家长对于现在网络亚文化的认知是很有限的,对于小众文化以及一些新的网络现象也有普遍存在的抵触心理。已经有不少事例证明,家长的干涉很可能起到的是负面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囙此,完全让家长去引导未成年人接受网络亚文化资讯并不合理。让未成年人去接受健康而开放的文化,依然需要社会的引导。
尤艺|我觉得从社会氛围去解题,才是最好的方法。从本人经验来看,当长辈和我说,这个不可以,我反而会觉得做了很刺激; 但他如果说,这很愚蠢,这太傻了,那我大概是不会做的。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以思想教育氛围感化为主,以从粗略到细致的制度为辅。
5内核
分级制度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现存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是由分级制度的缺失所致。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聊一聊分级制度。自《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提及网络保护起,各大网站、机构紧随其后,基于相关法规逐步建立起资讯及发布内容稽核标准。然而,全网统一稽核标准缺失,发布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审核的边界模糊,使得类似“作品因不明原因下架”的事件频频发生。对于网络资讯,我们缺少界限分明的分级制度,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亯相同的网络资源,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还是对成年人权利的制约?这种分级制度的缺席可能有什么原因?
苏子晋|制约。缺席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娱乐产业是近年来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监管制度的更新与完善没有跟上。反观美国,其电影分级制度于1968年就已出台,日本则是1976年,均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囙此,中国的分级制度只会迟到,但不会永远缺席。
zhang |但也要明确一下,日本和美国的分级制度是由民间自发的组织所制定,只具有参考意义而不具有法律效力,属于“人治”而不是“法治”,不能起到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作用。而且美、日国情与中国国情有所不同,相比建立自发性组织,中国的家长更倾向于将问题交给政府解决。关于分级制度的讨论几年前就在中国出现了,但是遭到了包括广电总局领导在内的很多人反对,认为其不符合国情,如果让政府去实行分级制度的话,管理跟不上。
邵文泽|如果提前设定了该文化作品面向的受众,那一定程度上也就默认了文化作品的产出者担负了分级的责任,但这种分级责任并不是产出者在审查制度下实际能决定的。事实上,我们难以在网络上避免资讯接受者不接触其他分级的内容。那么如果在两端都难以做到的话,我觉得可能问题里的情况就是很难避免的。
zhang |不过前面也提到仍然有在网路世界保护未成年人的必要, 特别是针对那些已经拥有自己的电子设备的“网络独立”的青少年(近几年有低龄化的趋势)。为了达成一种平衡,在网络独立低龄化的背景下,是需要对于保护措施做出调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理来说是要加强管控的,但就出现了这样过度限制的局面。所以只能通过制度而不是通过创作者和接受者两端去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前面也有人提到我们现在是没有完善的分级制度的。既然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去建立完善的分级制度,那么在过渡期里是否值得先通过过度限制保护未成年呢?
邵文泽|假设分级制度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而且监管部门也愿意推进分级制度的建立,才有意义讨论过渡期的操作。就我在未成年的时候感觉来说,我觉得好像很少感到过分限制对我的积极影响,我也不认为过分限制是对未成年的一种有效保护——尽管它的本意是这样的。而在成年人的视角来说,我宁愿说这是不值得的。分级制度经验的积累未必要建立在内容的牺牲上,如果限制一直是过当的,可能经验的累积也会是不充分的。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的。
zhang |具体到事例来说,如何看待并不面向未成年的动漫和动画同样被下架这件事,我认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但是限制了成年人欣赏这些作品的权利。
Elina |我认为,不仅未成年的权益影响了成年人的权利,成年人的权力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的权益。大部分电影的受众侧重于成年人(除了动画电影),囙此在分级制度缺失的情况下,长辈们或许需要自己去辨别这是否是一个适合带领孩子去观看的电影。
Teresa |可问题在于,所有的影视作品以及游戏等,在没有看到相关镜头的情况下是无法得知这个作品是否适合未成年的。
zhang |不过影视作品在放映不久之后就会有对于其情节的讨论,虽然还未看到镜头,但你从评论中也能得知它是否有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画面。
Elina |所以或许日后在稽核阶段,对于受众是未成年的动画片和电影可以做出限制。而主要受众并非未成年的作品和游戏,若含有敏感镜头,需在片头警告。如果未成年仍自己去接触或者其长辈仍允许其接触,那么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承担选择的后果是他们的责任。
无论是未成年人、家长与创作者的三方博弈,还是分级制度的暂时缺席,在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路途中,不同的角色之间产生碰撞在所难免,但一时的摩擦是为了在未来更好地交融。当下未成年人接触到的网络资讯正在发生正向改观,家长对于网络亚文化的态度也逐渐趋于客观,加之“虽然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的分级制度,这一切都将促进成年人的权力与未成年人的权益达到最终的平衡。期待在多方努力下,未成年人的天空能够了无阴霾,大家共同迎接晴空万里。
大纲|陈思锐
前言|张宇轩
主持|石瑞琪
统稿|刘海若
图|来自网络
微信编辑|张宇轩
matters编辑| Marks
围炉(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选单栏目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