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职涯咨询作得像灵魂拷问:都来咨询了你还像来面试
曾经,有一个咨询个案给我印象很深刻,姑且称他为S君好了。
〈所提内容为保护个人隐私皆已做适当删改〉
S一直以来就打定主意想当写程式的工程师,所读也是相关科系,但因为个性十分健谈活泼,履历又是一堆显赫的社团社长、班代、活动总监等资历,以至于每次在面试过程中,6家里面有3家都跟他说他的特质更适合当专案管理职务,而在他面试的6家里面,也中了4家。
来找我咨询,主述的问题是:「我想要提升面试技巧,以及履历还有没有能修改得更完美的地方?」
然后S告诉我,觉得自己面试过程很卡不顺。
听到他已经拿到好几家公司的offer,就让我纳闷起来,那种感觉很像是一个已经生了两个孩子的妈,然后十分忧虑担心的说:「生孩子听说真的好痛怎么办?我怕我受不了」,这样的充满违和。
如果都已经拿到offer,面试技巧和修改履历,就不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了。
我请S先介绍一下自己,除了履历写的,也想了解一下对方的口条表达。 S马上进入情况,过程一听就是准备好的,简直可说是完美,连面试官可能会想问的问题,都预先介绍中讲完了。
我都还没开始问他,S就像有心电感应似的,自问自答完毕。
好啦,既然这么顺利,我问了他第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想要做软体工程师?」既然去面试的所有职务都是软体工程师,这问题,应该是最简单不过的。
他的回答是: 「因为我觉得如果现在直接当PM,都不懂得程式语言,那就无法跟工程师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而沟通,是让专案顺利进行的很重要推手……,所以我应该先从当一个软体工程师入门。而且,工程师的薪资普遍较高。」
听起来好像答得很顺,对吗?
身为一个新人的答案,回答起来是很顺畅,但这中间有两件非常吊诡的谬误:
1. 这答案听起来比较像是在回:「如何做好PM」,而我问的是你为什么想做工程师(A)?但答案却是:为了做好专案管理PM(B),所以先做工程师?
2. A与B是平行的单位,没有谁是「入门」,一般而言,A起薪普遍应该的确比B高。为了做好起薪较低的B,要从起薪较高的A入门?而且这两种职务哪来必然的因果关系?
S在这个问题上卡了很久。怎么都讲不出到底为什么要应征软体工程师。后来他说,因为我觉得目前写程式能力没有很到位,但我想要证明我可以!! 我知道我的特质比较适合当PM,我也会朝着这方向努力…..巴拉巴拉……
我说:「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很流畅,我相信多数的面试官都会喜欢,所以才会即使觉得自己写程式能力不高,还是被不少家录取,对吧?」
「但是,你现在可不可以不要把我当成面试官呢?我是你的咨询师,不是面试官。」
其实S的回应,比起大多数的新人,已经是相对很好的。只不过不知为何,在谈话过程中,我一直有种很强烈的,对方在「演」这场对话的感觉。
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递进的情绪请省略你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情节
「我知道大家都说你适合当专案管理,你的面试表现也很好,但我真的想要知道的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的想法?
你真的喜欢、想要当专案管理吗?
还是只是大家说你适合?
那本来应征的软体工程师呢?去哪里了? 」
「别再把我当面试官
别再把我当面试官你不是来面试的,我是你的咨询师,是来了解你的。 」
忘记过程中我重复了几次这样的言语,
S听到这里,才终于静下来,沉默了。
(前面大概有10分钟S都一直在当演员,独白那种,完全没听进我问的任何问题)
沟通真的不容易,有些时候,甚至不是对方不肯听你说话,而是反过来,当对方想听到你真实的声音时,你因为太习惯戴面具,反而不知道如何卸下了。
后来,透过另一种练习,找到了他想当工程师的真正理由。
当咨询结束后。
S告诉我,本来他已经找到工作,其实可以不用再来咨询。
但这一次非常特别,第一次感到咨询除了被点破盲点,还有一层层被扒开的感觉。然后对我充满好奇小心翼翼的问我身家背景。
「我之前也找过咨询师,但他们都是站在公司或企业的角度来看我合不合适,只有艾莎老师妳,除了告诉我企业的角度,更关心我这个人,我觉得很窝心! 」
「老师我下次还能预约到妳吗?」
本来我还以为,咨询强度有点强,不知道对方能不能受得了?这样直接拷问灵魂?
当咨询师接案,是十分耗心力、脑力和体力的工作。
提前要研究个案或拟订咨询策略,之后又要纪录,还要思考怎么精进更有办法结构化的帮助对方?
曾经一天连续7个个案,是连吃饭都没时间的。就一直不停的讲话→专注听别人讲→动脑筋想怎么解决他的问题→ 不停的回应,结束之后只觉得要往生了。
但每当有这样的个案回馈时刻,或者明显感受自己的功力在进化,真的有帮到对方时,还是觉得很值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