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聊天室第二期:疫情后的「新」世界,会让人期待吗?

曉雅
·
·
IPFS
·

3月19日一觉醒来,看到义大利因COVID-19死亡人数已超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这一周,欧美多国的病例正以几何级数每2 至4 天倍增,截至今天发文时,全球确诊人数已近27.4万人。英美此前公布采用的缓疫政策,亦难避免医疗系统因挤提而崩溃的可能,民众身陷与「病毒长期共存」的恐慌状态,唯有大骂政府和医疗系统不作为。防疫措施发布后几天,英国美国又开始采用更严厉的遏制(suppression) 措施——包括病人连同家庭的隔离、全民保持社交距离、全面停课。

2020年春天,恰似1918年横扫世界各个角落的大流感,从爆发到蔓延,疫情让人更依赖国家和体制,然而各国政府种种体制上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不同国家的防疫措施有着相当的差别,这些措施折射出各国政治生态,社会文化,公民心态等各个层面,宏观或微妙的情景。此前我和朋友聊天时说到这场疫情催生出极为丰富的「身份」问题,当时我们说的是香港,台湾,和中国。如今从海外情形看来,尤其在中美媒体战的情况下,「身份」正变得非常复杂。 Matters 上书写各国/各地疫情观察(日记)的朋友渐多,读这些日记,能看到疫症对个人生活或强或重的冲击;华人身份与所在国公民,政府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审视。从这场疫症引发的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全球化脉络中重要的一课。

第二期「一觉醒来」线上聊天室,我邀请到8位身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写作者一起,希望在这场几乎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下,在倾吐彼此的担忧和恐慌之余,能对各国的疫情进行真实的描述和坦诚的讨论。很巧的是,这次邀请的朋友都居住在人口密集,结构多元的big city,这种复杂也就意味着,周遭的个体所属的生存状态极为不同,凭借他们对当地社会肌理和文化的了解,我们来讨论,疫症之下,不同群体有什么样的反应,民间在做什么样的行动,以及我们的反思。

讨论者之一,免疫学专业的@浅缥在写给我的信里说:「我们在疫情日记中写了太多不安的状态,但思考到「各国民间组织在抗疫中的行动」仍然会有希望感,希望讨论会有一些正向的产出。 」

假如我们都能认真地去反思,疫情后的「新」世界,也是让人期待的。

讨论伙伴为:身处伦敦的@浅缥@热朱古力;柏林的@Yidi;巴黎的@Lucile;爱丁堡的@thucydides;纽约的@赵智沉;东京的@立云;台湾的@映昕

此次讨论将会于3月22日(周日),东八区时间晚上8点开始,仍在zoom进行。活动之后,我将转给每一位讨论人500 LikeCoin。

我们会讨论哪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 居家隔离的态度:个人工作,学业是否受到影响;面对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周围民众(华人群体/本国人/不同社会专业群体)的防疫意识和反应。
  • 为预防歧视升级,华人有哪些行动或自我保护的措施。
  • 如何看待所在国推行的防疫政策:信息污染对公众判断力的影响;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现时的状况,隔离强度;当地政治体制应对的不足。
  • 各国民间组织在抗疫中的行动:弱势社群,老人会否得到照顾;志愿者工作如何开展;小企业的财政支援;社会企业在抗疫中的态度;科技方面如何支援。
  • 疫症之下的个人反思。

这次讨论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因此我会接受在Matters发过一篇(及以上)文章的朋友报名旁听,会留出提问给讲者的环节。若有意参与,请你发邮件到xydawn@protonmail.com获取zoom聊天室号码。

活动后,我会整理出讨论内容文字版本,视具体效果剪辑音频。讨论人将共享文稿和音频的版权,鼓励合理使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