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地 (Hic Et Nunc)

豆泥
·
·
IPFS
·
夹娃娃机百日NFT 连载之一

最近的嗜好是探索适合铸造成NFT的台湾元素,其趣味仿佛当年脸书粉丝专页刚出现的时候一样,当时还没有注意力战争、演算法触及率,生活就是做喜欢的作品,写喜欢的文章,与朋友分享交流。

Hic Et Nunc(HEN),拉丁文Here and Now,一个常常故障的NFT 收藏平台,再次带来给我一样的感觉。这个网站的社群风格超怪,就像是一个没缴电费三不五时被断电的共同居住空间,里面有一堆怪异的创作者蜗居在里面。一言不合就乱送作品给你,仿佛邻居送蔬菜水果一样随兴。

此时此刻,因为太常故障,其他工程师自主做了相容于他的二级交易平台,又有人做了容易观看作品的介面,台湾之光NewYellow 做了口袋版的此时此刻App。这种草莽乱来的精神,是否就是大家口中的Web3,一个自下而上的草根网络。


身为一个半吊子球探,直觉告诉我没没无名的摄影师陈德睿(如果他肯自称摄影师的话)的作品很像HEN 的风格,黑暗的背景,闪烁的霓虹灯,透明立方体,脏兮兮的娃娃。他拍夹娃娃机好几年了,办过一次小展览,然后消声匿迹(可能是在读国考?)。

夹娃娃机忽然成为台湾的寻常风景,然后长出了完整的产业链,黄金店面倒闭,塞进满满的夹娃娃机在夜里放出冷光,仿佛纤维化的结缔组织。我曾经也狂热于夹娃娃的游戏,还学会了一些行话,场主台主、打台保夹,甩爪捏薄。夹娃娃风潮在两三年前狂热时,娃娃机肚子里常见的小海螺、小蛮腰甚至成为一种流通货币,你很容易可以将之换成钱,它们其实是粗制滥造的蓝芽音响。

这种廉价娱乐,就是台湾的此时此刻吧,所以它应该在HEN 上面被其他国度的人看见。


所以我不断推坑De_Ruei ,叫他赶快做作品,赶快上架。

于是有了一个企划,叫做Lock-in Vending Machine,德睿一天会铸造一个夹娃娃机录像片段的NFT,直到完成一百个。

果然我的预感没有错,从上周上架到今天,多数版次清零卖光光。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Twitter 有海外收藏家分享自己来台湾旅游的经验。他说夹娃娃机正是他所认识的台湾。

此时此刻,这些夹娃娃机一样在夜里兀自发亮。

有藏家说,第一眼看起来还以为这些夹娃娃机是Render 出来的3D模型影片,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实地拍摄的录像,酷毙了。


说来巧合,NFT 是由区块链的智慧合约铸造而成,而最早的智慧合约论文是在1997 年由Nick Szabo 撰写,他形容智慧合约的祖先就是一个诚实的自动贩卖机(The primitive ancestor of smart contracts is the humble vending machine)。

但也有不诚实的自动贩卖机,比如最近很夯的Pak 出品的NFT LostPoets,便是出了名的吊收藏家胃口,以嘲笑收藏家为乐(绝对不是因为我抢不到在生七七)。盲盒、随机性、铸造烧毁、生成式艺术,这些摇晃的媒介让NFT 收藏家认知迥异于传统艺术市场。

比如说,永远的版税设定,让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售出时不用设定高价,大家默默无名时随便卖,互相捧场,哪一天红了起飞了,随着一次次转手卖出,大家一起共好。比如说,艺术品可以随便烧毁,或许在传统世界看起来像是一堆疯子在毁坏自己的作品,但这可能是这个虚拟世界的常态。

比如说,目前出现越来越多可以读取NFT 的虚拟展览,你可以将自己的NFT 挂在墙上,我很期待一百台夹娃娃机在黑色的空间里面闪烁的样子。这是一个便利过头的时代,只要你有作品,你几乎有各种便宜过头的服务。

所以你可以做喜欢的作品。

我认为现在是一个很适合发掘台湾意象的时候,不是因为NFT 钱淹脚目,是因为现在不管你做什么领域都会是第一个,像我就敢说De_Ruei 是第一个HEN 上面发行NFT 的台湾摄影师。而只要他的夹娃娃机成功被海外藏家收藏讨论,台湾意象就能够再一次出海传播。

成本极低的文化外交。


最后,Vendor Lock-in 还有厂商垄断的意思,虽然这篇文写在脸书,许多人也难以自外于脸书、IG、Line等社群平台,但我认为避免注意力垄断的唯一处方就是选择居住在一个还权于民的Web3,建构于无大台状态的Web3 上面的社群网络。

那上面会有许多人的此时此刻,包含台湾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

「共同在場」是什麼感覺?中山女高演講隨筆

DID 分散式身分與數位皮夾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