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171:令我着迷的联语

李怡
·
·
IPFS
·
「建庙宜择十月早」

我在年轻时就喜欢中文对联,收集、背诵,与朋友谈论,甚而到了着迷的程度。在回忆录中,如果不谈一下对联,不讲讲我2007年在副刊中谈联语所引起的回响,就觉得缺了一角。

前文说卖个关子,此文才揭晓「立国全凭一口戈」的上联,但在留言中已有网友翻出我四年前的文章提到当年被选中的上联是:「建庙宜择十月早」。

当年我在专栏征联时,曾列出许多读友应征的上联。我对联语虽喜好但不精通,也没有评选委员会,就交由出题的金弓君去选出他认为最好的上联。 「建庙宜择十月早」出现,因「庙」字含十月早三个字,中共立国无疑是建立一座有一尊大菩萨,又有无数小和尚念经的庙宇,而建庙也是十月一日的「十月早」。以之为「立国全凭一口戈」的上联,正可以说明「那建在十月早的庙堂,靠的全是枪杆子」。

其实好几个读友提出的上联也很不错,比如:「圈地但为半边土」「成家祗靠这头豖」「亡党皆因堂内黑」,还有「当官常备两张嘴」 ,即「官字两个口」,往往前言不对后语。

更有读者以金弓君这一下联,凑成一诗:「孤家尽毁千年史,立国全凭一口戈,文化空言尽无赖,胡来入世汉唐歌。」

对联,是中国文字独有的意趣。如梁启超所说,是中国文字构造所产生的文学,「自有其特殊之美,不可磨灭」。梁启超在1923年他太太病危期间,陪伴在侧半年,每天只翻读几本宋词,在苦痛与无聊之中,就把不同的宋词句子,凑成一副副意境美妙深邃的对联。后来他在《苦痛中的小玩意儿》一文,录下这些集词句联共五十副之多。其中受不少人引用的是集辛弃疾、姜白石等人词章的联语:

燕子来时,更能消几番风雨;

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

我2008年出版第一本政论集《放逐》时,就在卷头引用了这副联语。

在旧日中国,不少名胜古迹,都有对联。有名人写的,也有无名氏作的。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的,是署名孙髯所作气势磅礴、饱含历史荒芜感慨的昆明大观楼名联。这两百多字长联我至今都能一字不漏背出来。在网上搜寻也可以找到,这里就从略了。

旧日食肆也往往在门前撰写对联,其中广州大同酒家的对联使我毕生难忘:「大包不容易卖,大钱不容易赚,针鼻铁,盈余只向微中削;/同子来饮者多,同父来饮者少,檐前水,涓滴何曾见倒流?」此联顶嵌「大同」二字,短短两句,写尽世情。五、六十年代,我常去饮茶的香港上环大同酒家,也有书家区襄甫书写这副对联的镜框。

另一著名的食肆对联,是杭州三雅园茶楼的联语:「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吃碗茶去;/求名苦,求利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对联要讲对仗,讲平仄,讲词性,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字不能重复。现代人懂这一套的不多。有时候看到许多不成对的所谓「对联」滥竽充数,也不知是好气还是好笑。因此,2007年我在《苹果》副刊谈对联时,引来如此多高手的回应,实在让我颇感吃惊。

就像我在办《七十年代》时,因为园地开放,引来许多美欧的台湾留学生纷纷来稿一样,即使在许多人认为中西混杂、没有多少中国文化传承的香港,居然也有这么多楹联高手,回应我的征联。由此可证明,言论自由焕发的能量,是不能低估的。我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也会在自由的空气中发生。我后来主编《苹果》论坛时,又一次验证了这种观念。

梁羽生在《七十年代》创刊号上,以笔名写了一篇「粤语怪联与怪诗」。他介绍了清末民初的何淡如用粤语写的妙趣横生的对联,其中脍炙人口的一句是:「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粤语「眼火」是愤怒之意,「牙烟」是危险之意。粗看起来,是顺口而出的俗语,但仔细品味,才发现每一个字都对得工整。

又如:「有酒何妨邀月饮/无钱哪得食云吞」。粤语的「云吞」,即国语的馄饨。以云吞来对月饮,真是匪夷所思。

对联中有所谓「谐对」或称「无情对」,即上下联文义毫无关连,但却工整得离奇,例如:「五月黄梅天」,下联对以「三星白兰地」;「公门桃李争荣日」,对以「法国荷兰比利时」。都是无情对的杰作。

「绝对」就是因为句子的文字结构奇妙,而极难对出的下联或上联,就如前文所说的「立国全凭一口戈」。

绝对中被认为最难的,是明末陈子升的「烟锁池塘柳」,这个上联的五个字,分别带金木水火土,而且描述烟雾锁住了象征别离的柳树,意境凄迷。这个上联被认为是千古绝对。历来有不少人对出,但总嫌诗情画意不足。

我在《苹果》副刊中拾人牙慧,提出过的绝对,有「妙人儿,倪家少女」,人儿为倪字,少女为妙字。要以同样的结构对出下联。我考过倪家的亦舒和倪匡,他们都没有对出来。

另有两个绝对,一个是「食包包食饱」,另一个据说是小说家古龙提出的「冰比冰水冰」。前者两个包字有不同词性,而食包二字就合为饱。后者则三个冰字都有不同词性,难度都极大。

不过,在我提出征对之后,还是有读者中的高手对出来了。下文再谈。

图,1989年黄永玉写给我和丽仪的联语:「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怜一片江山」。

(原文发布于2022年7月13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62.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

163. 港督与特首有什么区别?

164. 董建华下台之谜(上)

165. 董建华下台之谜(下)

166. 董下曾上的玄机

167. 论政生涯进入下半场,想起倪匡

168. 香港文化界的墓碑新志

169. 爱国民主派的错念

170. 立国全凭一口戈

171.令我着迷的联语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