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63:二重生活的悲哀

李怡
·
·
IPFS
·
丽仪较早就从我口中知道消息,所以听传达不感奇怪。荒谬的是,她听了传达,还被交带不能告诉香港来的老公。其后传达到小学,两个女儿也被交带不能告诉来自香港的爸爸。小女儿却不理警告,我周末回深圳,她就偷偷告诉我「林彪变灰」了。

九一三事件发生在1971年,正好是中共成立第五十年。林彪与妻儿乘飞机从山海关逃向西北方,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坠毁,机上九人全部死亡。身为中共第二号人物、并在两年前九大通过的党章指定为毛的接班人,何以会「叛逃」?五十年来一直是谜。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打倒党的第二号人物。前一次是1966年发动文革打倒国家主席刘少奇,再之前也打倒过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不过林彪事件太奇特,各种解释扑朔迷离,归根到底,就是反映了所有的政治乱局都集中一点,就是纠缠在最高权力的继承问题。这是政局的关键要害。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一个月,香港和海外已经有报导林彪出事了。中共一直隐瞒事件,只在官媒上不再提「林副主席」,然后就拼凑出一个林彪谋刺毛泽东和密谋「武起义」(林的儿子以「五七一」为代号)的文件,自上而下逐级传达。到1971年底,传达到深圳中学的教职员工大会上。据妻子丽仪说,当时有一个对党非常忠诚的年轻教师,在等候上级领导来传达文件之前,就带头叫口号,继续喊「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还讲一通林副主席当接班人对革命事业如何有保证的话。讲完后,领导来传达林彪谋叛,大家看这位老实人的脸色,一直变红变蓝变绿。

丽仪较早就从我口中知道消息,所以听传达不感奇怪。荒谬的是,她听了传达,还被交带不能告诉香港来的老公。其后传达到小学,两个女儿也被交带不能告诉来自香港的爸爸。小女儿却不理警告,我周末回深圳,她就偷偷告诉我「林彪变灰」了。

香港报纸炒作这新闻许久,但在左派阵营中,都不公开谈这件事,就像没发生一样。这明明是影响党国命运的大事,而左派依附党国而存在,可说同自己的命运相关,怎能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见而不提呢?

1972年我应邀去北京参加国庆,那时的接待干部以「林贼」称呼林彪了,但不讲详情。直到1973年八月底中共召开十大,政府报告中讲到林彪「叛逃」,事情才公开。已事隔两年矣!

林彪事件的奇特,和事件发生后的隐瞒,即使传达到人所共知,却仍然不公开,知道的也避免谈论。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政治社会氛围。

我前文讲的「二重生活的悲哀」,就是指个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追求,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人,不仅志趣相悖,而且完全相反。但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你又不能不与所处的环境和人群融合,否则你就被孤立、被排斥,没有话题也没有合作空间。二重生活的一重是指个人的思想生活,另一重是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人在他人面前被迫过自己不情愿的另一重生活。这是厨川白村所指近代人的悲哀之一。

厨川白村是日本文学评论家。他生于1880年,1923年在日本大地震中丧生。次年,鲁迅从他的遗稿中翻译了《苦闷的象征》。我从《苦闷的象征》中认识他,并在1966年编写的《哲学与人生》中,引述他所提出的近代人在生活中的四种悲哀。尽管这是100年前的「近代人」,但文革后那几年,我对他的说法特别有感。

他所提的四种悲哀,第一种是「理想破灭的悲哀」。人类在对现实的不满中,创立了各种各样的理想社会的学说,不同的人群不断努力去追求理想的实现,但追求的过程和实现的结果,是理想的破灭。对那时追求社会主义平等的我来说,开始感到这种悲哀。但未料到更悲哀的是,追求理想的结果,是不断发生比原来所不满的现实更可怕千倍的惨剧。

第二种是「由怀疑倾向而产生的悲哀」。怀疑,是指对自己信仰的怀疑,科学的进步动摇了许多人对宗教的信仰,但科学发展又使人类出现新的大问题:战争更残酷,道德更堕落,科技公司和政权对个人的监控更甚。对科学的怀疑,对制度、对道德、对法律也产生怀疑。怀疑可以是人们钻研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但对信仰、对道德、对价值系统的整体怀疑,却是人生的悲哀。

第三种是「二重生活的悲哀」。上文已经谈过,这是一种很普遍也延续至今的悲哀。

第四种就是在找不到出路,感到世界一片灰暗,个人完全没有力量的情绪下,觉得不想活了,于是产生「厌世主义的悲哀」。

我在阐述厨川的「四种悲哀」时,仍然鼓励「自学丛书」的读者,要积极面对这四种悲哀,不要被悲哀淹没,而应该努力实现理想,从怀疑中找出路,以及深入社会黑暗中去改变它。但那几年,我发觉我这种乐观说词的虚妄。我自己也沉溺在前三种悲哀中,尤其是「二重生活的悲哀」。不过我还年轻,不想被悲观情绪掩埋,想在当时处境下找出路。于是有了《七十年代》月刊。

《七十年代》杂志成立时,社址设在上环文咸东街一幢旧楼中。

(原文发布于9月17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60. 福兮祸所伏
  61.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62.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