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与孝顺相牴触吗?
曾经听过一段话:「长大的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老去的父母在等孩子的感谢。」
好像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是百分之百满意,甚至绝大多数人都对父母怀有程度不一的埋怨,直到有一方已不在世上仍没有彼此理解。
当许多人在讲述自己对父母的不满时,总是带有怒气与怨气的,毕竟与父母是无法切割的血缘关系,不可能轻易说断就断,因为我们总想从父母身上得到爱与肯定,只要我们还渴望关系的维系,就很难真正完全淡然处之。
稍早看了理科太太访问吴淡如的影片,听着吴淡如讲述母亲如何从小就想控制她,甚至有些行为看起来就像是在羞辱与体罚小孩,但从吴淡如的谈话里可以观察到她并不当自己是受害者,反而能以客观的角度去理解那个年代的氛围与母亲的心理状态,我很认同当你一直认定自己是受害者的时候,你就无法真正做自己,也没办法真正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而这样的思维也可能在往后几十年的岁月里都不断反覆纠结着你而无法摆脱。
当然,这并非是鼓励每个人都要有阿Q的精神,而是不要去期待父母会改变,或是期盼父母能对自己说声抱歉,即便我们自己现在身为父母,也自认做得够好了,以后也一样可能会被子女埋怨,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也没有既定的规则是父母与子女一定要关系紧密,有时候拉开一些距离反而能让彼此获得喘息,就如同吴淡如在访谈中提及的控制者其实也很累,当加害者看到受害者过得很不好的时候,其实内心也不会开心,不如就好好做自己吧!
在访谈中吴淡如也有提到,亲情一旦以公众的力量来制裁,其实就真的回不去了,其实我认为不要说闹上法院,只要公开在网路平台上加以批判,基本上关系就很难修复了,许多人都会认为只是发泄情绪,或是想借此让家人注意到进而检讨自己的行为,其实都只是造成反效果罢了!除非完全不在意关系破裂,那就另当别论了。
影片中也提到吴淡如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超简单,答案就是:「没有要求。」
其实听了真的非常感动,但也确实不容易做到,想想我们对自己深爱的人,是否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要求,当对方达不到我们要求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挫折、愤怒、焦虑......,自然也会造成许多的冲突而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倘若我们没有想控制对方的欲望,彼此的关系会自然放松许多,所以当我们自己成为了父母,也必须时时刻刻克制自己想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吴淡如说:「如果小孩连失败、挫折都不想回家的话,那当父母就彻底失败了!」
我认为要当一个无条件支持子女的父母需要很强大的内心,不仅要先抛开对自己的种种要求,也才能真正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与接纳孩子的选择与决定。
吴淡如自承从来没有听过妈妈的话,也知道自己不是妈妈想要的女儿,虽然妈妈对自己始终不满意,但仍然很骄傲自己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且还有余裕去照顾自己所爱的人与下一代,听起来有些叛逆,但是又让人很感动,在维系亲子关系的同时,也不愧对自己,真的很需要智慧,也值得学习,非常推荐大家有空可以观看这集访谈,相信会获益良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avatar/7670ed57-fbc8-4b95-a71c-282472e951f4.jpeg/public)
![logbook icon](https://assets-next.mattersprotocol.io/_next/static/media/logbook.2cfac4f7.gif)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