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uuueunic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看見女性」:她們過上了無關愛情的同居生活

uuueunice
·
·
閱讀的過程中,我看見她們的生活——無關愛情或親情,卻更靠近「愛」。我從中找到了自己最想要追求的愛:愛是實踐、是專研,不是劇本也不是工具。我清晰地感受到,若兩個陌生人真的有「因愛結合」這一說,結婚只是一種工具,或者某條可走可不走的小徑,絕不是愛的目的地。在實踐愛、走向愛的生活路上,女性可以創造自己的路,永遠可以。

《拼團人生:無關愛情的同居生活》,這本書由金荷娜與黃善宇兩位韓國女性共同撰寫,記錄了兩人從相識、成為好友、商量一起過日子、一起看房買房、一起裝潢、一起決定什麼垃圾丟什麼物品要留、一起處理矛盾⋯⋯的心路歷程。兩位單身女性在四十歲上下的年紀思考著作為獨身女性,未來的日子該如何過活,因為看見對方身上作為朋友的有趣與可靠,於是嘗試著和對方一起生活。兩位作者性格迥異,對生活的想像與嚮往,是在兩個人的相互理解和磨合中漸漸靠近的。在這本書裡,每一個關於共同生活的決定都會有雙方各自的筆墨紀錄——我覺得這如同一種隱喻,在這樣的關係中,生活不再像一個人自說自話或者雙方各持己見的雙重獨角戲,而是兩個人都有機會說出心裡話、兩個人都必須聆聽對方聲音的真實場域。

拼團人生,也是人生

這本書不但讓我理解了另一種形式的愛,也讓我理解了我曾不想要的生活,準確來說,我更理解父母那種「搭夥過日子」的婚姻,也更對這種婚姻感到困惑了。

我知道,很多父母輩的人也是「搭夥過日子」的典範。無論是否把婚姻當作生活的工具,若要共同生活,那些大大小小的磨合、決策,都需要培養默契,一同溝通。但我在他們的關係中看到的,卻是無盡的心碎和難過。因為我以為,他們是因為愛情才在一起的,小時候差點以為異性的結合,必然是有愛。於是當他們的愛漸漸消磨後,婚姻苟活,我只能看到他們在過的是一種不真誠的生活。但是,也許爸媽也只是像兩位作者一樣,過日子而已?(氣死,小時候被騙到了,覺得跟男生談戀愛就會有愛,結果搞不掂!我可能根本也不怎麼喜歡男生?)

那麼區別在哪裡?

我強烈地感受到整個社會都在販售一種不真誠的愛情典範。若人們迷信權威,那擁有莫名權威感的法律,使得婚姻作為一種法律制度,讓這種不真誠變得理所當然。

如果是僅僅是為了好好過日子,為什麼可以忍受充滿爭吵、不協商、沒自由、受束縛、不甘心的生活?

如果僅僅是為了過日子,為什麼這日子的底色必須是愛情的粉?

如果說,婚姻只是一種保險制度,那麼要進入這份共同契約之前,雙方需要許多的協商、磨合、默契。金荷娜和黃善宇雖然沒有要結婚,但過上了一般人結了婚會有的家庭生活。整本書都在展示協商。那種協商可能是口頭對彼此的表達,也可能是內心和自己的協商(達到自洽)。有了共同生活之前的一些共識和承諾,就連吵架也成為了雙方不斷精進的課題:

爭吵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用我最鋒利的武器擊中對方要害、讓對方一擊斃命,還是打到對方無法再站起來,然後再踩上幾腳呢?不,那些一起生活或未來也要一起生活的人之間的爭吵是未來遺忘。我們拿起鐵鍬,挖出一條溝渠,讓所有的情緒都順著溝渠流走,然後讓一切重新回到原點。這便是爭吵的目的。

這本書讓我看到的是,兩位女性正翻轉一種關於「愛」的表述。如果真的愛,為何必定要是異性之間的配對,為何必定用「有性」的關係綁定?是不是因為想偷懶,想在關係有可能破裂的邊緣用婚姻、性愛黏合,而非用更具有能動性的思考、決策、行動去修復?

無關愛情,卻更關乎「愛」

「雖然沒有法律文件能證明我們的關係,但是她實實在在是與我共同生活的家人。」

選擇這本書並不僅僅因為兩位作者是女性,更重要的是,她們著實踐一種可持續的非性緣、血緣為連結的家庭生活。

在我生活的環境裡,多數人對自己人生的預設程式中,有重要的一環,就是需要找一個相愛的人共同生活,變老,相互陪伴和照顧,也許還有生育這件繁複的事情夾雜其中。那個「相愛的人」,往往是一位異性;再到後來,同性婚姻在一些地方合法化,有些人的選擇也可能是一位同性。唯一不變的是,對方和自己必須要有所謂「愛情」的連結支撐起後續的同居生活。在社會的預設值裡,那種結合,往往就是結婚(可能然後生育)。

在過去和異性相處戀愛的生活中,我深刻感受到自己和對方多數時候像是父權社會的傀儡,好像總是在扮演著女男朋友的角色,當中的許多矛盾和不安,總被以「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偽科學大道理勸說著放棄爭扎。我不希望自己因為父權社會總是對異性戀關係有太多的姑息,而讓自己成為懶蟲一個。異性戀霸權不僅僅對性別刻板印象進行不斷的復刻和對真相的掩蓋,更是總用一種「有了性緣關係,就有了愛,就有了對未來生活幸福的保障」的邏輯縱容人逃避協商、反思的責任。

我不要這種保證,不相信這種承諾。(確實有人很喜歡,但我不想要!!!!!)《拼團人生》給了我顛覆這種承諾的靈感。這裡並非想說她們之間沒有承諾,恰恰相反,兩位作者之間的承諾由一種存在於虛假父權關係之外的愛組成。就像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中所強調的「實踐」那樣。她們透過觀察、瞭解彼此,透過協商,透過理解對方對未來的期許,漸漸地建構同居生活。

自從逐漸探索出自己的性取向後,我很自然地接受了自己喜歡女生這件事。然而讓我備受困擾的是:我要怎麼證明,我對對方的愛是足夠真誠的?我可以逃離「裝作男性的女朋友」悲慘命運,那我能不能也避免讓自己「演」成一個女性的女朋友?我想真心實意地愛她,即便她不是女朋友,即便她不以女性被規訓的方式愛我,即便她會成長成別的模樣,我也想做那個可以為她持續修正自己在溝通時的壞習慣的人。

我喜歡這本書,它改變了可以用來支撐人相互扶持著走下去的那份「愛」的定義。她們以一種犀利又細膩的方式向世人介紹自己對生活、契約、愛的實踐。

金荷娜和黃善宇兩人單身多年,決定一起同住後兩人也經歷過許多的摩擦。一個人是囤積狂,一個人是收拾能手;一個人外向健談,一個人相對內斂。即便是作為朋友,也有數不盡的矛盾需要處理解決;即便沒有婚姻作為維繫關係的根基,也有數不清的妥協和體貼可以實踐。

「我在裝修工程中立下了一個大原則:盡可能明亮!當然這是考慮到太陽的女人黃善宇而做出的決定。這個房子是在我的勸說下購買的,所以我也要努力令黃善宇不後悔,並喜歡上這裡。」

看見女性:充滿對愛的創造力

我們想要的是更好的生活?還是想要結婚和同居而已?

本人理解事情可謂「死牛一邊頸」,固執又粗暴,我在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共同生活時,只有一個標準:當問題出現時,對方是否願意和自己相互說出心裡話、一起解決心中的芥蒂?在身邊人的故事裡我只能看到,因為父權社會施加的壓力從而選擇婚姻的女性,很多人得到的只是嘴上說的承諾,紙上寫的證明,但並沒有得到生活中實實在在的踏實與幸福。

這些真正會影響人幸福的思考過程被簡單抹去,我感到十分不舒服。

寫讀書心得這件事,是我釐清自己「認為什麼重要」的過程。我花了很多篇幅來自己有多麼在意什麼是我欣賞的愛。因為我在黃善宇和金荷娜兩人之間看到了這些。

我討厭因為血緣或性的存在,關係就變得理所當然,愛也成為綁架和理所當然。我愛的是人格,是一個人思考、決策、行動時的每個畫面,而不是一個角色、一份腳本。

我實在是太喜歡這本書了。因為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超出親情(血緣)與愛情(性),將友情作為生活主軸的書。不知道是不是個人生活處境的原因,這幾年我越來越在意朋友的存在,沈迷於這種基於默契、基於對世界的相似感知而建立的彼此信任的關係。朋友之間沒有太多義務和道德的規訓,友誼可以是千姿百態。我並不覺得哪種愛真的更應該排在優先級,只是,這種將友情放在親情和愛情前面的舉措,讓我覺得「愛」這件事情變得更有生命力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