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囈語-22.6.23-奇怪而有趣的傳言
Holy matters:
中午忙裡偷閒,跟愛人微信聊天,她哭笑不得的抱怨說家人給她裝的午飯裡,有不少孩子啃完皮剩下的雞翅(家裡小朋友喜歡吃雞皮)。我問她原因,她說老年人有種說法,說孩子如果吃剩下東西,大人不幫忙吃完,對大人會有折損。
玩笑之餘,我也想起小時候老家大遼國流傳的那些類似的、煞有介事的奇怪而有趣口頭傳言,很多都是跟吃有關的。比如我記得印象最深的有一種說法,說小孩子吃饅頭,要整口咬著吃,不能扒皮吃。蒸好的大白饅頭,宣騰騰,表皮一撕就下來。很多孩子們都喜歡撕皮吃,但大人看到了往往會嚇唬說不能扒皮吃饅頭,不然姥姥家要受窮。我雖然有點半信半疑,但是還是有些肆無忌憚,該撕饅頭皮還是要撕,因為那時候天真的想:哼,嚇不了我,反正姥姥和姥爺在母親很小的時候已經過世了,也沒法受窮了。
現在想起來不禁莞爾,我想可能是因為大人怕孩子們挑食,故意編出來的一些口頭傳言吧,畢竟饅頭皮軟韌可口,用遼國的方言來說,叫哏啾啾的,味道比饅頭芯兒要更勝一籌。我還想起了另外一個有關節約吃食的故事,小時候大人們也經常給我們講,說以前吶,有個財主家的兒子,因為家裡有錢,所以那個孩子每次吃餃子,都只吃餃子肚,把餃子邊兒吐了不吃。有個家裡的老僕人,就把少爺吃剩的餃子邊兒偷偷留著,晾曬乾了之後存著。後來呢,財主家落魄了,那個少爺也流落街頭。然後那個僕人就拿出當年曬的餃子皮,煮給落魄少爺吃,少爺吃的那個香呀,後面少爺就再也不挑食了。
每當大人給我們講完的時候,都會意味深長的看我們一眼,意思似乎在說:你,懂了吧?再挑食就當乞丐了。這招儿還是挺靈的,講了幾遍以後,想吐餃子皮的小火苗,從此就熄滅了。
除了這些和吃有關的口頭傳聞,還有一些民間的口頭傳說,比如說正月不能剪頭髮,否則會方舅舅(方這個字在大遼國的語境裡,有不利、觸霉頭的意思)。還比如說,不要輕易的種棗樹,否則等棗樹長到狗脖子那麼粗的時候,種棗樹的人就要死掉。小時候因為物質相對匱乏,又貪嘴,水果種類少,想吃不同的水果,我就從野外挖了一棵野生的棗樹苗移栽到院子裡,一邊學著大人的模樣辛勤的伺候樹苗,希望快點開花結果吃上棗子,一邊又怕的緊,生怕自己的小命會搭在這棵棗樹上。不過還好,小棗樹沒過幾年就不知什麼原因壽終正寢了,一顆心總算也落了地。
最期待和喜歡的一個傳說是說,小孩子如果不撒謊,每年的七夕的晚上,站在葡萄架下,就能聽到牛郎織女說悄悄話。所以小時候每年的七夕晚上,都要摸著黑,偷偷的跑到院子裡的葡萄架下,傻乎乎的站著。可遺憾的是,每次除了蟋蟀的啾啾聲和鄰居家的土狗叫,我是一次都沒聽到過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回頭我還納悶呢,嗯,應該是我不小心什麼時候撒謊了,所以心不誠了,就听不到,沒事,我再憋一年不撒謊,明年肯定能聽見。自我安慰的樹洞性格,從那時起,可能就開始養成了。
這些童年的故事和傳說,真的很有生命力,即使過了那麼多年,每次想起來,每個細節都歷歷在目。現在的孩子們,估計不會像我們小時那麼單純和傻,但當家裡小朋友不好好吃飯的時候,我都會按照繪本里說的那樣,告訴他肚子裡住了很多小精靈,如果不好好吃飯,小精靈會罷工的。每次在孩子眨巴眨巴的半信半疑的眼神裡,我就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故事各有不同,但美好的願望和善良的教化,也以不同的形式,代代相傳下來了吧。
馬特市永生!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