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地進行「精兵簡政」未來「鐵飯碗」還能端多久?

林晓康
·
(修改過)
·
IPFS
·
中國最新人口遷移示意圖

BEIJING— 連日來,中國多地進行政府機構改革。截至目前已經有至在北京、上海、重慶、天津、湖南、貴州、河北等20多個省份,以及西安、南京、廈門等省會、副省級城市舉行機構改革動員部署會議,全數披露了地方機構改革方案,且已有省級新機構掛牌。而這項從上而下的精兵簡政,是為了落實中國政府在去年3月印發的《機構改革方案》,該方案要求中央層面的機構改革在去年底完成,地方層面的機構改革在今年年底完成。

中國這次進行政府機構改革和目前土地財政收入以及財政規模性支出比例(中國所稱「轉移支付比例」)下降有直接關係。隨著,中國多個大中型城市房地產行業和受到環保因素影響的建築業均不同程度出現嚴重萎縮的局面,一些大型房地廠企業出現連續數月的虧損和來自國有建設集團、城投公司的上游資金緊張的問題,都在影響地方土地財政收入的成長。

此次中國機構改革的有以下幾個特點:

  • 適應新經濟形態下的官僚制度

  • 減少官員與人民衝突,改善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 加強基層維穩與治理,強化社會治理的末端

  • 在財政收入銳減下,精簡機構設置和人員匹配

  • 行政決策與執行機構互通,減少政策性衝突的發生

隨著中國各地基層治理中全面推行「楓橋經驗」的治理,這也給基層政府在實際操作中產生新的衝突發生。一方面又要兼顧經濟持續下滑和民間高漲的社會戾氣帶來的政府公信力缺失,另外一方面也要考慮在基層維穩治理中常態化對經濟產業的衝擊。

對此,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汪玉凱在接受陸媒採訪時表示,機構改革可以降低財政支出比例同時強化提升行政效率。

事實上,中共在去年3月印發的《黨與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明確了對於一些人口聚集較少的縣市採取合併策略,但是對於一些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而言,機構改革無疑撼動了一些人的官僚利益。

週二,中國總理李強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說。

在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社交媒體上對於編制與鐵飯碗的擔憂討論要比之前增長不少,尤其是恰逢即將到來的中國各地“選調生”考試。這也給那些即將報考的年輕大學生帶來很大的疑慮。

對於那些熱衷於考取公務員的中國年輕一代而言,日後的競爭激烈程度遠比之前難度更高。這似乎印證了中國古代「學而優則仕」的說法,而對於現代社會而言,這樣的舉動卻成為眾多中國家長心中最適合的工作。

圖為上海一處食品市場豬肉攤。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經濟成長了5.2%。就在經濟數據公佈前幾天,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出口下降了4.6%,這是2016年以來的首次年減。週三的報告中也再次出現神秘的青年失業率為14.9%,但明顯低於六個月前的水準。
至少部分失業率的下降是由政府現在選擇追蹤的資料類型所推動的。過去,尋找兼職工作但找不到的學生被算作失業者。現在,只有不在校上學的人或已經畢業的人才算是失業者。

但隨著這項消息的傳出,中國股市出現大規模的波動,市場預期認為這樣的政策不足以回應外國投資者和本國企業的關心。

另一方面,中國週三也表示,人口減少了200萬,老化速度隨之加快,這給醫療體系和國家退休金的發放帶來了進一步的壓力。

在經濟下行與失業疊加之際,這次政府機構改革能否為中國帶來一絲新的期待,成為市場的預期著力點。

CC BY-NC-ND 4.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