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離職但我不知道之後要幹嘛」
「你之前離職你最在意甚麼?」「最在意 數字 一點一滴地減少」(笑)
當初是算好需要多久時間要找到下一份工作,數字到怎麼樣會睡不著。算出來我大概有3個月的時間,這中間可以休息、進修、找工作等。
可以先找找
不然哪天最後一根稻草來了,以往累積已久的怨氣一次爆發,你可能會衝動離職(老娘不幹總行了吧)
- 外面其實也沒有比較好
想想你之後
「35歲時你會在哪?
如果沒有外在眼光 你想做甚麼?」
想遠一點 工作只是 人生的一部分
除了買房買車以外
職涯目標不要只做短期 有家庭?有孩子?有幾個?人在哪裡?住甚麼樣的房子?你死了有多少人會感人?
職涯只是生涯的一部分 同質要做生涯目標
你就要思考繼續待在銀行,還是去金融科技
比較接納創新的想法,不那麼保守
還是走保險,時間彈性,但可能家裡反對
為什麼要工作?是為了賺錢?有沒有其他意義
有成就有錢,如果都要,那就思考優先順序,那些可以取捨的
你就要適時的反抗,建立自己的界線,讓別人認識你
- 認識世界
工作分幾塊 :有興趣沒錢、沒興趣有錢、有興趣有錢
大多是第一二種、第三種要自己創造
- 除非你要對這個世界做更多的功課
隨時掌握新趨勢 了解未來世界變什麼樣子
這不是只有爸媽要做 年輕人自己也要做 畢竟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不能只是講說 我很想做這個工作 我對這個有興趣
自己要做功課
(你有興趣 不見得有才華
有興趣又才華、有天分的事情,你自己要花功夫)
不管哪個世代 我們都要體認到這個世界 是變化非常非常的快
(經濟未來發展趨勢為何?未來會有哪些行業興起?哪些行業的成長趨勢會減緩?跨入這些行業需要哪些條件?)
當你決定說你以後要走什麼樣的路的時候 你自己要負這個責任 這個義務
要去調查 做功課
你要去了解你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條路
一個人最幸福的是:你可以找到你的天命 什麼是最適合你的
很多人很急 就是說 我一定要找到 趕快找到最適合我的
其實找天命不是那麼容易
但有人一輩子找不到適合他做的事情
對於現在的世界有限的的認識 還要去決定20年後要做什麼 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不建議,走大家一起走的路
大家都在走 代表已經很盛行了 甚至已經在走下坡了 這時你才進去 不是紅海競爭嗎
- 年輕人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他爸媽覺得他考公務員比較好 生活比較安定 爸媽還是會擔心 它還是會被爸媽的意向來影響
長輩 從他的有限經驗裡面 他覺得比較好的路
但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你自己要做決定
不用自己做決定是最輕鬆的 只要人家教我怎麼走我就跟著走就好
結果不是很好的時候 還可以說都是你害的
好像我們的人生就是別人要幫我負責
你也要為你的決定負責
- 認識自己
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會活一次
用錢買下別人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大家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人很陰鬱 你看到每件事其實沒有很好的
人很快樂 你會覺得這世界好像也沒有那麼糟
尼采曾說:
「如果人生的目標是活下去,總要找到一些值得它而活的事,人生才有意義,也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幫助別人之前要先幫助自己 不然撐不了多久
一個均衡有意義的人生,是由不同比例的工作所組合出來的
維持生計(有給工作)、居家生活(家庭工作)、回饋社會(奉獻工作)、自我成長(終身學習)
有什麼工作是你的志業
對什麼比較熱衷、有熱情
相信學習 看見可能
人要有個信念
不會白活,之前學的也不會沒用
做一些心理測驗 認識你自己的 盤點你有哪些資源 哪些專業可以變事業
你可以先排出順序,金錢、成就感.... 1-5你給幾分 都重要你也可以
要找到都符合的 需要做功課 也要看市場上有沒有開缺或是要自己創造
列出來不是一定 就像列計畫一樣 至少心中有一把尺 有個目標 方向(比較不茫然)
至少你是用多高的標準再看待你自己的人生,想要住多好的房子 想要發揮多大的影響力等等
再下一份工作有沒有達成 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你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在你的夢想道路上前進
很多是你回過頭來才發現原來我當初...你也就更認識自己
這邊建議
給自己一條後路 準備好你的第二專長 第三專長
大不了失敗 我就去...(例如:考研究所 兼差 當老師當服務員等等)
每個人在意的點不一樣 我要大富大貴 我就是我 當老闆
這社會會用金錢去衡量成功的標準,我覺得這是不對的
你能不能找到一個不一樣的意義(當服務生也沒有不好 不想領著高薪的混吃等死)
畢業後第1-2年看學歷 第三次後看工作表現 一開始用人力銀行 後來人脈介紹
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在經營,把握能提升自己能力與價值的機會 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這是你的人生 你要為你的人生負責 別人頂多當你的引路人 分享自己的經驗 看法
還是要活出自己的路
聽完還是不知道從何開始的話 就先多聽講座吧 有一天你就會融合在一起開始行動了
給自己一個期限,多久要離職 多久要找到工作 畢竟你還是要生存嘛 多久經濟不會有壓力的 例如3個月去學習一個新技能之類的
開始規劃有哪些可以試的
很多事情你第一次試,因為你以前沒有經驗 然後你就有很大的壓力
那不能當一個很好的依據 很多事情都要做到第二次第三次
你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很適合
不要害怕失敗 台灣是一個對失敗容忍度很低的社會
跟別人走不同的路 當異類很可怕
有人說不要在該奮鬥時選擇安逸, 越早開始
失敗越多 養分越多
像我一畢業我進到的是課程媒合平台,裡面有各種資訊,我就從裡面認識到很多不同的職業
這是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也可以問親朋好友 問老師 問學長姐
探索內外在的世界
----
現在的工作中你有所愛嗎?是真的你不愛 還是你沒看的夠深入
可以從幾個面向切入:
1.找到最推進的 從相同專業出發,找到貼近自己角色的位置
2.對應的產業
哪個產業對應的角色工作較多
3.多數職業融合了不同角色,可以從自己的強項/最愛去著力
4.相同職業也可以有不同的個人風格
不同角色的亮點組合,不同角度不同觀點 (影響、助人、思考、實作)
保險業務:影響者、助人者
理財業務:影響者、思考者
銀行櫃員:助人者、組織者
超商店員:助人者、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