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Larry Collins,Dominique Lapierre《巴黎烧了吗? 》
我手上是译林出版社的简体版,封面有只逗趣的巴黎圣母院的石像怪。
台湾也有出繁体中文版,差一个字,书名叫《巴黎烧了没? 》 。
关于这本书,我个人强烈建议选购电子书。
一来是它共有四百多页算是满厚、较占空间之外。二来是它很有趣!你大概会一直想继续读下去,届时那四百多页的重量可能会让你觉得手酸。不过,如果你想要同时充实脑袋跟肌肉,倒是可以考虑购入实体书看看。
再者,书中出现的人名非常多。作者不会集中在同一个地方讲完同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会随着事件的推展,交替地展示不同人的处境。可是,像「海因里希」(Heinrich)这个德文名字可能非常菜市场,我在书里就看到好几次。
所以阅读途中可能会不断看到面容相似的「海因里希」,搞不清楚谁是谁。这种时候电子书的搜寻功能就可以派上用场,让你继续追剧不健忘!
先说结论:超级有趣!你一定不能想像一部历史纪实作品居然能写得这么妙趣横生!
我读完之后,完全是逢人必推!
之前读过一些跟纳粹有关的作品,不论是史实还是文学,通常是来自波兰或德国、奥地利等地,但无一例外的,它们的基调通常都有点抑郁而哀伤、无奈。
头一次读到跟法国有关的纳粹纪录,意外地氛围大大不同。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两位作者的文笔非常幽默风趣,但我想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法国人善于嘲讽的性格所致。例如对于德军占领期间的物资匮乏,书里是这样说的:
「那一年八月,巴黎人凭配给票可以买到两个鸡蛋、三盎司食用油、两盎司人造奶油。肉的配给实在太少,大家都说笑,可以用地铁车票把它包起来,只要那张车票还没有用过。因为如果那张车票已经用过,那么肉就会从收票员在车票上戳的洞中掉出来。 」
「法国衣料短缺。有些料子是用木头纤维做的。巴黎人开玩笑说:这种衣服淋了雨,白蚁就都爬出来了。」
简直快笑死我,这比喻也太可爱了吧?
或许正因为法国这种尽情享受人生的性格,让本来在其他战场上纪律严明作风也硬梆梆的纳粹士兵们,到了法国之后,一个个都变成丛林里的奶油老虎一样,傻笑地融化了。
不仅如此,这本书不只是有趣,同时它也经过认真的考据。
两位作者不只采访了与该事件有关的将军或各机关要人,同时也访问了经历事件的士兵与百姓,采访者一共八百多名。
(题外,之前曾有听过有人认为历史小说可以跟历史考究混淆也无妨的言论,大吃一惊。真想问问他:你食物都精心挑选要吃最天然的,但是脑袋却成天吃加工食物也无所谓? )
因此,书中所呈现出来的,不是历史课本那种只有大官名人才推动世界的图像。而是围绕着整个事件的每一个人,不分阶级上上下下都参与了这个历史事件。因此读起来非常有生活感、非常具体而生动。
此外,我也满推荐读完《巴黎烧了没? 》后,接另一本《 巴黎左岸1940-1950:法国文艺最璀璨的十年》一起阅读。因为两本书正巧谈的是同一个时期的巴黎。 《巴黎烧了没? 》谈的是一般平民百姓与军队方面的动态。相对于此,《巴黎左岸1940-1950》谈的则是当时在巴黎境内艺文人士的动态,比方有我们熟知的沙特、卡谬、毕卡索等人。两本书相互对照,能更加完整地呈现当时法国巴黎境内整体的动态。
当然,书里谈的是法国被德军占领期间的故事,因此也不可能总是快乐的事情。
我本来不是很清楚这段史实,预想可能是关于盟军与纳粹的攻防故事。
但实际上读完后,并不是如此,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多角角力战:法国境内的国内部队(共产党)与流亡在外的法国军(戴高乐为首)、想尽快光复国土的法军与想节省石油而想绕道的盟军、英美为首的盟军与纳粹、法国国内部队跟被派驻到巴黎交代要执行焦土计画的巴黎总司令肖尔铁茨(Choltitz,又译柯尔提兹)。
多股势力各怀鬼胎,想在看似平静的1944年中实现各自的野望。
这当中,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当然是本书的标题,希特勒那句「巴黎烧了没?(Brennt Paris?)」。
当时的希特勒为了避免巴黎落入盟军手里,也为了镇压巴黎的反抗势力,派遣了当时著名的「城市毁灭专家」肖尔铁茨去担任巴黎总司令。
肖尔铁茨是非常典型而传统的德意志军人。在此之前的战役当中,不管到俄国、波兰,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就会无视该土地上有多少人畜,彻底执行焦土政策(Scorched earth)。他最知名的一战就是1944年的波兰「华沙起义」:一万八千名士兵与二十五万平民死亡,全城85%全毁,整个华沙几乎夷为平地。 (不过其实执行镇压的是党卫军,不是当时还在西方战线的肖尔铁茨)
因此,希特勒派肖尔铁茨去巴黎的用意相当明确:只要巴黎可能失守,就让巴黎从地球上完全消失!
(希特勒)「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巴黎会不会遭到毁灭?就在此时此刻,盟军正在德国各地轰炸我们的城市。」
我读到这段时,一方面感到惊悚,另一方面忽然想起Jean-Numa Ducange在《沙滩上的马克思》里曾推测马克思提倡无产阶级革命,并且把革命预言成一种必然到来的未来,可能是出于对法国大革命的羡慕之情。 (当然,最终德国依然没有发生革命)
这样想起来,我忍不住觉得希特勒这句任性的话里,除了企图报复盟军之外,似乎多少也带有这种对法国巴黎的羡慕嫉妒恨。德国明明要被炸烂了,为何巴黎就可以例外?
不少人可能跟我一样不怎么意外希特勒能有多残暴。
可是,我发现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法国境内的共产党人所想的事跟希特勒几乎是一样的。
当时法国境内的共产党员已接获线报,知道德军在巴黎市各处都埋设了大量炸药,一旦反抗势力兴起,就要炸毁巴黎各大重要古迹。但知晓这消息仍没有阻止这些法国共产党人的脚步,他们反而像是要举行大型花火秀似的热血沸腾,认为与其让巴黎继续被纳粹占领,还不如玉石俱焚。
当然,我猜想这可能是因为马克思思想里将(非服务人民的)艺术视为是上层阶级的产物所致。
但那可是巴黎耶? ? ? ?罗浮宫圣母院荣军院巴黎铁塔等等族繁不及备载的艺术结晶,你认真要让它们,还有你们深爱的同胞,跟混帐德军一起葬送?你们脑筋还好吗?
相较于这些狂热的疯子,另一个让人意外的是城市毁灭专家,肖尔铁茨。
书里有一段让人读来非常椎心刺痛的描述:
「二十年后,冯. 肖尔铁兹仍忘不了那年八月晚上他与自己的良心进行的那场揪心的辩论。在服从命令的本能与这些命令可能把他引向什么惨祸之间,他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可怕境地。历史决不会饶恕毁灭巴黎的人,这对冯.肖尔铁茨来说,是个极有说服力的论点。而这样做的那个人,可能会在巴黎的灰烬上被绞死,则更加有说服力。」
「我将坐在最后一座桥梁上,与它一同把自己炸死,因为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唔,天啊,我读到这里差点要落泪了。
肖尔铁茨虽然摧毁过许多城镇,但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深深明白巴黎不是华沙(华沙这个倒楣鬼被提到好几次)。夷平它的代价绝对高得足以让人自我了断。
因此,纵使高层发来好几次气急败坏的紧急命令,纵使好几吨的炸药都埋好了,等着他一声令下就能把巴黎境内所有文明的奇迹通通夷平,他始终没办法下令开始破坏巴黎的工厂或任何一座桥梁。
在多年后,肖尔铁茨在1951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他当时为何抗令时,他表示因为摧毁巴黎在军事上是不必要的行为,而且他相信希特勒已经变得不正常了。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肖尔铁茨当时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可以夷平整个城市,该说法只是为了保障投降后的生活。)
法国共产党员跟肖尔铁茨的差异,让人想起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知名的那本《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
许多人从这本书的观点将艾希曼这位纳粹官僚理解成「只顾着固守命令,不思考道德责任」的平庸之恶代表。
可是,Rutger Bregman在《人慈》 (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中,就为这种解读提出反驳:事实上艾希曼在1960年的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务抓到。在此之前,他已经被前荷兰党卫军威廉.萨森(Willem Sassen)找去商谈过,对方希望他承认犹太人大屠杀是谎言,只是用来抹黑纳粹政权的手段。但结果让萨森很失望。艾希曼非常得意地说:
「我一点也不后悔!我会笑着跃入我的坟墓,良心背负着五百万条生命,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其满足的源头。 」
换句话说,他不是什么漠不关心、只遵从命令的官僚。相反地,他彻头彻尾是纳粹狂热份子。他并非不思考,而是被伪装成美德的道德所欺骗。他相信杀掉五百万个犹太人是一种美事。
其实,我个人长久以来也对「只执行命令而不思考」这个说法相当存疑。
根据汉娜鄂兰的恩师海德格(虽然他也支持纳粹XD)的存有论分析(白话来说就是我们存在的模式)来看,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只存在于当下,但我们的意识始终是以当下为踏板,超出这个当下去思考关于「未来」、「接下来」、「然后」等等。我们总是对于所有尚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一切进行思考。这是我们只要存在着就伴随着我们的特性,无一例外。
怎么可能有人签署那些下令处死犯人的文件却什么也没思考?甚至不感受到任何罪疚感? 《人慈》的反驳呼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问:这种人内心必定有比眼前现实更狂热的理想,哪怕是不道德的行动,也将因为这个高远的理想而变得「道德」 。
无独有偶,这种对理想的狂热,在艾希曼跟当时法国的共产党员身上以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式展现。
相反地,肖尔铁茨,这个擅长夷平城市的纳粹军官,他虽然忠诚于元首,或许是他对战局的清醒(毕竟要上场流血卖命的可是他),或者是他察觉到元首的异状(书中提到疑似出现阿兹海默症的征兆),这一切都使他没能继续彻底醉心于希特勒描绘出来的「远大理想」,疯到忘记自己对整个人类的文明,还有眼下占领区的市民们应该负起什么责任。
最道德的人可能最不道德,这种道德的悖论,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与警惕。
总之,真的是一本好书!快去找来读读看吧!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也欢迎成为我的赞赏公民,每月赞助一杯咖啡,助我走得更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