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參訪零廢棄村落:大難題面前的小行動

二師兄
·
·
IPFS
·

今年7月,我參加了銀杏基金會組織的“海內游學參訪”,和10餘位關注社會創新的青年夥伴一同,參訪了三個機構。此篇記錄了參訪行程之一,在江西上饒東陽鄉拜訪零廢棄村落陳立雯老師的團隊。

參訪路線圖by銀杏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原則和底線,面對製造垃圾這件事,底線就顯得飄忽不定。

曾經因為看過一個環保紀錄片,察覺自己製造了許多不必要的垃圾,有段時間開始刻意減少消費。而有時候想買衣服想吃零食,又會告訴自己“就這一次,也不會有太大問題,下次再補回來”。垃圾問題跟我們的生活綁在一起,因為它太頻繁的出現,有時候就會顯得不重要,沒有了這一次機會還有下一次。如果要真正的著手垃圾問題,又會撬動一個巨大的利益系統,關關是難題。

垃圾分類有許多不同的分法,對於鄉村居民來說,繁瑣細分難以落地。於是陳立雯老師採用了最貼近生活的方法,垃圾分為“可爛垃圾”和“不可爛垃圾”,每戶人家門口擺放兩個垃圾桶裝垃圾。

圖片by小豆子

這兩個措施看似簡單,卻能實際促進垃圾有效分類。

首先,簡單好操作:“可爛垃圾”和“不可爛垃圾”這樣的稱呼對於居民來輕鬆好記,同時符合了他們的生活習慣認知,比如食物殘渣會腐爛,塑料玻璃不會腐爛。我們跟當地人交流時,老人家表示分類很簡單,不麻煩;其次,提升了環境衛生,減少了因為垃圾桶距離遠而隨地亂扔的情況;另外,居民人人參與,擺在自家門口垃圾桶成了家庭的物資,垃圾捅上寫有名字,大家會更加愛惜和注意分類。短短幾個月,垃圾分類正確率達90%。

也有一些處於試驗階段的方法,比如公示紅黑榜單,用最基本的獎懲激勵;以物以物的生活館,人們可以用可回收垃圾置換積分,兌換商品。實際走訪時發現,紅黑榜單和生活館的運營未達預期效果,陳立雯老師也絲毫沒有遮掩,大大方方跟我們探討“這裡的衣服還沒有人來拿過”“榜單可以設置梯度,大家不一定都會在意這個榜單”。這樣的坦誠也激發了遊學團共創,我們當時更像是一個團隊,一起都在想方法。

明確措施還需要落地執行,在東陽鄉,垃圾分類行動是政府、村民和NGO三方合力才有的結果。

垃圾分類不是NGO去求著當地人做,而是讓個人體會到這是我們家鄉的事情,我們能一起把它做好,這是陳立雯老師常提到的話。在東陽鄉,每戶人家都參與到垃圾分類中,政府人員早上6點和保洁公司一同上門收垃圾,檢查分類是否合理,發現不合理的地方即刻提醒告知。

“參與”也是行動者常提起的詞。很多時候,參與式是停留在一次活動或者一次會議上,更多強調意識層面,因為我們的日常工作思路都是先想清楚原因,再行動,思想決定行動。

在劇場裡,演員的單詞是“Actor”,最重要的是“Action”——行動。

陳老師表示,村民在當下不一定非的完全了解垃圾分類的宏大意義,他只要先行動,先試著分類,也可以慢慢從中體會收穫。村幹部不一定要馬上構想零廢棄的藍圖,他們只要先和村民一起做好分類,建立堆肥廠,搭建循環系統,做到這些足以。而陳老師的團隊就最大程度的給予技術支持,將方法因地制宜。

和東陽鄉村民、政府工作人員共創發展願景

從東陽鄉回來,我終於把只用過一次的餐具盒隨身帶著,去朋友家裡收了一堆舊衣服,讓物品流動起來發揮它本有的價值而不是輕易被丟棄。

垃圾的產生不只是一個環保問題,它其實也在叩問生活:你想要什麼,你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