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歷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閱區,回到作品頁
二師兄
IPFS 指紋 這是什麼

作品指紋

游学参访零废弃村落:大难题面前的小行动

二師兄
·
·

今年7月,我参加了银杏基金会组织的“海内游学参访”,和10余位关注社会创新的青年伙伴一同,参访了三个机构。此篇记录了参访行程之一,在江西上饶东阳乡拜访零废弃村落陈立雯老师的团队。

参访路线图by银杏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原则和底线,面对制造垃圾这件事,底线就显得飘忽不定。

曾经因为看过一个环保纪录片,察觉自己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垃圾,有段时间开始刻意减少消费。而有时候想买衣服想吃零食,又会告诉自己“就这一次,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下次再补回来”。垃圾问题跟我们的生活绑在一起,因为它太频繁的出现,有时候就会显得不重要,没有了这一次机会还有下一次。如果要真正的着手垃圾问题,又会撬动一个巨大的利益系统,关关是难题。 

垃圾分类有许多不同的分法,对于乡村居民来说,繁琐细分难以落地。于是陈立雯老师采用了最贴近生活的方法,垃圾分为“可烂垃圾”和“不可烂垃圾”,每户人家门口摆放两个垃圾桶装垃圾。

图片by小豆子

这两个措施看似简单,却能实际促进垃圾有效分类。

首先,简单好操作:“可烂垃圾”和“不可烂垃圾”这样的称呼对于居民来轻松好记,同时符合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认知,比如食物残渣会腐烂,塑料玻璃不会腐烂。我们跟当地人交流时,老人家表示分类很简单,不麻烦;其次,提升了环境卫生,减少了因为垃圾桶距离远而随地乱扔的情况;另外,居民人人参与,摆在自家门口垃圾桶成了家庭的物资,垃圾捅上写有名字,大家会更加爱惜和注意分类。短短几个月,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0%。

也有一些处于试验阶段的方法,比如公示红黑榜单,用最基本的奖惩激励;以物以物的生活馆,人们可以用可回收垃圾置换积分,兑换商品。实际走访时发现,红黑榜单和生活馆的运营未达预期效果,陈立雯老师也丝毫没有遮掩,大大方方跟我们探讨“这里的衣服还没有人来拿过”“榜单可以设置梯度,大家不一定都会在意这个榜单”。这样的坦诚也激发了游学团共创,我们当时更像是一个团队,一起都在想方法。 

明确措施还需要落地执行,在东阳乡,垃圾分类行动是政府、村民和NGO三方合力才有的结果。

垃圾分类不是NGO去求着当地人做,而是让个人体会到这是我们家乡的事情,我们能一起把它做好,这是陈立雯老师常提到的话。在东阳乡,每户人家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政府人员早上6点和保洁公司一同上门收垃圾,检查分类是否合理,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即刻提醒告知。

  “参与”也是行动者常提起的词。很多时候,参与式是停留在一次活动或者一次会议上,更多强调意识层面,因为我们的日常工作思路都是先想清楚原因,再行动,思想决定行动。 

在剧场里,演员的单词是“Actor”,最重要的是“Action”——行动。

陈老师表示,村民在当下不一定非的完全了解垃圾分类的宏大意义,他只要先行动,先试着分类,也可以慢慢从中体会收获。村干部不一定要马上构想零废弃的蓝图,他们只要先和村民一起做好分类,建立堆肥厂,搭建循环系统,做到这些足以。而陈老师的团队就最大程度的给予技术支持,将方法因地制宜。 

和东阳乡村民、政府工作人员共创发展愿景

从东阳乡回来,我终于把只用过一次的餐具盒随身带着,去朋友家里收了一堆旧衣服,让物品流动起来发挥它本有的价值而不是轻易被丢弃。

垃圾的产生不只是一个环保问题,它其实也在叩问生活:你想要什么,你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

CC BY-NC-ND 2.0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