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的捆绑与拆分
嗨,我是区块势的作者许明恩。这篇是每两周一次的例行性公开文章,点此可以查看完整文章列表。每个月240 元,就能解锁全部内容。
区块链对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可以总结为两个字 —— 拆分(unbundle)。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拆分已经成为金融业的重要趋势。但在深入讨论拆分之前,势必要先认识捆绑(bundle)。
捆绑与拆分
在网路尚未普及的年代,新闻、音乐、电影等资讯服务可说是被「捆绑」在电视的第四台。而现在的人则可以透过订阅YouTube、Spotify 和Netflix 来分别满足这些需求,这是网际网路带来的「拆分」。
随着产品单位拆分得越来越小,单价也会越来越低。原本人们购买实体CD,得花台币300 元。后来有苹果的iTunes,每首歌只要台币30 元。现在人们买到的则是「听歌的权利」,点击一次歌手估计能分到0.3 元。这就是拆分 —— 将原本聚合的产品,拆开成更小单位。产品可以拆分,服务也可以。
年轻人出国常搭的廉价航空,也是拆分的例子。乐桃航空将原本中华航空「捆绑」在一起的机票、托运行李、机上餐点和座位空间拆分开来,让旅客可以自行依照需求选购。若完全不加购,廉价航空的来回机票甚至可能比高铁来回车票还便宜。简单来说,拆分具有两大特色:
- 单价更低廉
- 组合更多元
网际网路带来的「资讯服务拆分」早已经是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人们普遍对于近几年兴起的「金融服务拆分」仍相当陌生。
科技「拆分」金融服务
目前人们不管是想转帐、储蓄或借贷,就得到银行开户。换句话说,这些金融服务目前都被「捆绑」在银行内。
但原本握在银行手上的金融服务,正在面临科技带来的拆分。金融创新教父Brett King 在2018 年出版的《Bank 4.0》书中大胆预言:「金融常在,而银行不再(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
Brett King 明确指出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只有银行才能提供金融服务,是最近几百年的「偶然」。未来的金融服务应该是直接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无须凡事跑银行。目前全球有两股力量,推着金融业朝着「拆分」银行业务的方向发展:
- 开放银行(open banking)
- 区块链
以下分别讨论。
开放银行— 体制内的金融拆分
人们把钱存在银行,因此银行握有客户的存款、消费与信用资料。但每家银行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于是各家银行都将客户资料视为创造差异化服务的武器。武器当然不能分享,所有银行都采取封闭的方式管理客户资料。但银行之间的商业竞争,最终却导致用户的不便。
直到2016 年,英国政府率先以强制手段,明令只要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之下,银行就必须透过API 资料接口,将资料授权(共享)给第三方使用,改善用户的金融服务体验。 API 就像是从水塔接出去的水管,让人们可以授权原本躺在银行的资料,透过API 传递给其他业者使用。
这种模式的影响力巨大。就像Google Maps 得先透过API 对外开放地图资讯,Uber 才可以基于地图资讯延伸做出叫车平台,FoodPanda 则做出餐点外卖平台,而Airbnb 也用这项资讯帮助屋主与租客媒合。
现在轮到银行透过API 对外开放金融资讯。当记帐app 串接各家银行的API 之后,未来只要获得用户的授权,就能帮人们即时同步当下存在不同银行内的总资产。这比以前得自行手动加总,或是把帐号密码交给记帐app 代替你登入网银,还来得更加方便且更安全。记帐app 有了你的资产总额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推荐你合适的金融投资商品或是广告。随着银行开放的API 形式日渐多元,不仅记帐app 会拆分银行的余额查询业务,其他金融科技新创甚至与金融八竿子打不着的手游app 也都可能会加入战局,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
有别于开放银行,资料仍然是掌握在银行手上。用户得向银行提出要求,才能将资料授权给第三方机构使用。区块链则是主打让资料掌握在用户自己手上,不需要理会银行有没有开放API,只要自己点头就可以授权。因此,区块链有望拆分出更细的金融服务,并重新组合出更加多元的金融生态。
区块链— 体制外的金融拆分
区块链已经将银行原本提供的转帐、储蓄及借贷服务,分别拆分成区块链支付、钱包及借贷,我将他们统称为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服务。
去中心化金融可以拆分出单价更低廉的金融服务,也可以组合出更多元的金融生态。用以太币(ETH)进行跨国汇款,肯定比透过银行电汇便宜许多。而稳定币Dai 现在不仅可以透过Compound 放贷赚取利息,最近还有人发明rDai让利息可以自动捐赠给指定对象,就像把银行存款利息捐给社福团体,但本金不动。只要人们不要受限于想像,金融服务就可以更多元有弹性。
既然去中心化金融完全符合「拆分」的两大特色,为什么现在却没什么人敢尝试?我认为关键在于,去中心化金融已经「拆分」过头了。
若用户遭到诈骗,银行提供24 小时客服支援,但区块链则注定索赔无门。当用户忘记帐户密码,银行可以凭证件临柜重新设定,但存在钱包里的密码货币则一去不复返。银行会主动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而区块链则是以超额抵押机制降低违约风险。
航空公司若牺牲飞安,票价再低也不会有人搭。金融基础设施若缺乏意外事件处理机制,也会让人却步。如何将去中心化金融缺少的「意外事件处理机制」补回去,是许多创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长期看来,银行手上的金融服务注定要被科技拆分,但银行大概不会消失,只是人们不再得凡事跑银行。
金融服务的「重新捆绑」
花旗银行在下方这张图中,就清楚描绘银行从捆绑、拆分到重新捆绑(rebundling)的过程。
在还没有银行之前,人们只能把钱存在家中床底下。若出门吃饭忘了带钱,就得请老板拿纸笔记下赊帐的金额。后来,银行不仅提供人们存款,还可以凭存款的金额及缴款纪录申办信用卡。钱和钱的资讯都掌握在银行手上,就是图中最左边的捆绑。而我们正在经历第一次的拆分,藉由开放银行、区块链将金融服务从银行手上拆分出来。
有趣的是,当银行的金融服务不断被拆分,人们总有一天会开始苦恼市面上的选择太多。届时人们需要人工智慧来辅助,在眼花撩乱的选择中,重新捆绑出一套最符合个人需求的组合。只不过,开放银行才刚刚开始。各国政府和银行都还在协商如何制定开放的API 标准以及要开放哪些资讯,离金融服务的重新捆绑还有一段距离。
反倒是建立在区块链上的去中心化金融,由于不需要获得银行或政府的首肯,所以动作非常快。之前我曾专访过的台湾新创公司Pelith 就自己写程式,将交易所、借贷平台串在一起,推出「一键放贷」的服务。将原本以太币换稳定币、稳定币放贷的两项工作自动化,满足稳定币放贷的这个利基市场(niche market)。这就是重新捆绑。
开放银行与区块链对金融市场的分进合击,势必破坏目前的金融市场,再以全新的方式重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