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社論籲籲改革成為傳聲筒經濟上的”楓橋經驗“成為“基層專治”
北京— 大陸商業財經媒體《財新》日前發出一篇題為「 《改革亟須新突破》 」為標題的社論。社論說,有些地方有些官員幹預過多,失去了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要動力的精神。面對中國社會的重重挑戰,人民期待能有像十年前十八屆三中全會那樣的重大新突破。這篇社論即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予以極高評價,包括客觀評價了當下中國經濟情勢走勢,對於疫情過後,經濟出現逆轉直下也淺顯指出了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重問題。
不過,該社論暗批時下中國地方部分官員在“改革”上空喊口號,並不能夠真正做出新的動作,社論指出“ “有些官員口稱的‘改革’,其實與決定精神背道而馳。曾幾何時,收縮性政策頻出。尤其是三年疫情中,微觀幹預過多,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嚴重,市場主體苦不堪言。正面改革是改革,糾正錯誤同樣是改革。市場主體迫切盼望一些部門與地方政府能夠盡快撥亂反正。」 」被指對於「出口、投資、消費」原本是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但是在外資紛紛撤離,官方確空喊口號的現象所指。時下,中國一二線城市人均收入在疫情後迅速減少,導致一些具備實體投資的領域紛紛不見大型投資機構主動投資,另據消息指一些國際大型創投機構也是逐漸減少中國境內實體專案投資數量。
地方矛盾不上交,地方苦果自己吃
此前。路透社報道,中國房企碧桂園疑似被中國平安欲收購,路透社在文章中稱“要求碧桂園流動性問題要在本地解決”,很顯然這是地方企業出問題,地方自己去解決。在社群媒體推特(x)上,長期關注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財經博主」洋同學的宏觀筆記“發文稱” 地方矛盾不上交,那就苦一苦人民企業家“
此外,儘管加強了對於民營企業的優化力度,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卻是「靠政策吃飯,薅政策的羊毛」。諸如在河北省一些地級市的工商聯成天「開大會、辦小會」無法得到過多的有效政策。這現象正是指這篇社論所提內容。
疑似吹捧「李克強經濟學」觀點,藉此經濟復甦並改變
社論在中段位置展現出,前任政府的「簡政放權、發揮市場的調解作用」這與當下宏觀調控為主要手段大為不同。在出口和外貿雙重壓力下,單一的市場調解看不見換來的是「計畫經濟」縮影。宏觀調控和微觀收縮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兩個重要的推動力,這就如同天平一樣出現一邊倒的現象。這篇社論也是為當下中國市場經濟敲響了警鐘。
“敢言”媒體?為何財新發出如此社論?
消息指,財新媒體所屬創辦人在中國國內財經界份量不小,時常對時政發出不同的聲音。據記者觀察,財新傳媒在2021年10月下旬就被處置過一次。根據中國網信辦公佈的最新版《網路新聞資訊稿源單位名單》中,《財新》慘遭剔除。 《財新》的做法顯然是對於黨內改革派做出一些傳聲筒的作用,前總理李克強在位時,財新媒體的訂閱量並不是很高,但是當今年三月全國兩會結束後,李克強卸任總理後,該媒體的訂閱量持續上漲。
也有觀點認為,當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達成的是一個比較平衡的妥協。中國強化市場經濟時,也沒放棄集體領導模式。
此外,社論也指出「當年除了國營企業混合所有製的改革,中國國務院也推出一脈相承有關公平競爭、產權保護、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等其他政策文件。近十年推行的〝放管服〞,也就是簡政放權並優化網路政府服務等也有顯著成效。但在這改革路上,特別是三年的疫情期間,有些官員〝微觀幹預過多,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嚴重,市場主體苦不堪言。 」間接借用李克強那句「長江黃河不會倒流」的名言來說明時局。
由於《財新》採取付費閱讀制度,在其官網公開展示頁面也只是刊登部分「春秋筆法」欄位。作為民營傳媒機構,黨內改革派藉此透過其進行傳聲作用,也是難得一見。對於那些善於示好的官方頻道媒體”,像微信公眾號“靖海侯、俠客島、政事堂”這樣的所謂“自媒體”來說,中共宣傳部門還是對於這類派系鮮明的”自媒體機構「,常常無從下手。
經歷過三年疫情,民眾對於中國能否持續推動改革開放保持保留態度。雖然一再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但還是無法抵消人們的疑惑,社會面的預期與信心也因此持續低迷。現實中的失業和薪資發不出,成為人們對待政策最現實的考量。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