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一段被建构、被想像的过去
读Bar电台:
一、国民党的统治与中国史观
八零年代以前,台湾历史的叙述大致上围绕着以下两个面向展开:
- 政治上,国民党宣称对比于共产党,三民主义是根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政治理念,而非如共产党套用西方的共产主义的非中国理论。
- 文化上,1966年民国政府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宣称中华民国是正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依此来对抗中国当时的「文化大革命」。
国民党的国家论述在于将台湾置于中国历史的脉络之下,台湾是作为未来中国统一的一部分。而这样的意识形态论述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下,美苏两极端阵营的选边。
随着七零年代乡土意识以及外交挫败所带来的冲击,为了回应民间激烈的党外运动与本土意识的发展。国民党当局随即展开重振中国意识的举措。透过发行一系列刊物,如《中国的台湾》、《台湾的根》等斥责「分离主义」的意识。
当局透过国语运动的推行,教育体制的控制,国民党得以透过这些手段进行中国史观的巩固与宣传。
至于台湾史的研究,在政权的压力下,台湾史研究被边缘化,被视为是中国史研究的次领域而被忽略。台湾史研究被套上了「分离主义」的帽子,自五零年代至八零年代,研究形成严重的断层现象。
八零年代,陈其南对于台湾族群「土著化」 (在当时来说是例外的研究取径)的论述与李国祁的「内地化」论述形成对比。前者认为台湾汉人族群在清领时期多有械斗的倾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磨,人群逐渐不再依祖籍或者血缘进行区分,而偏重于台湾的地域进行族群的划分,其将之视为「土著化」。而后者则认为透过清领时期的官员治理,台湾「内地化」的倾向逐渐上升,传统文化也于此时渗透进台湾本岛,因此得以与中国有更多的连结,称此为「内地化」。两方的论述分别得以看出不同的立场与史观。
二、台湾史观的发展与台湾民族主义
自二二八事件之后,海外反国民党的华人开始书写有关台湾历史的叙事,其中包括如史明《台湾人四百年史》、苏新《愤怒的台湾》等,这些书籍历史叙事反映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排斥以及压迫与被压迫的台湾民族特性等。
美丽岛事件之后,「台湾史观」逐渐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八零年代上半,「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两者为意识论战的核心展开有关历史论述的讨论。双方皆以对方不清楚「台湾史」为攻击手段(回应上一篇所提及的台湾史研究断层),台湾史的建构也在此时政治化。
党外人士以日本殖民为史料基础,试图重新建构台湾历史叙述,透过对过去的再论述来达到党外政治运动的正当性与行动教训。尽管抗日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在这个过程中台湾人逐渐孕育出了特殊的自我认同,并因日本现代化建设将原本有的族群界线逐渐抹消,对「祖国」的概念也有所转变。换言之,日本殖民在党外人士的历史叙述下成为了政治运动以及自我认同的养分。
为了对抗当局的「中国史观」,党外将原住民纳入了「台湾史观」中,在反省身为汉族后裔的同时,也批判「天朝史观」中,中国拥有台湾的「既有」叙事,认为原住民才是台湾最源初的主人。更进一步的去挑战了纯粹汉人的叙述,认为台湾人已非是纯粹汉人的社会,汉人是透过同化平埔族得以立足台湾。强调原住民的身分,以更为「本土」的视角来挑战「中国史观」。
受难与反抗可以说是党外建构的台湾民族性质。在文学上,以《笠》和《台湾文艺》两刊物的作者群,受到党外运动的影响,开始建构反国民党的文学以及历史论述,使台湾文学更趋本土化。而在学术上,随着政治的自由化,台湾民族主义的研究开始崛起。受党外与台湾独立的意识形态影响,台湾史研究遂与之合流。在郑钦仁的〈台湾史研究与历史意识之检讨〉一文中,列举了多项台湾史研究之方向与范畴,并呈现了「台湾史观」的雏形。其观点如下:
- 以世界史视角,非以中国史视角解释台湾史。
- 政治史观的抛弃,提倡以主体性为依归的历史分期。
- 重视台湾人文之价值。
- 过去的历史研究过于中央集权,因而忽略了地域的重要性。
- 割裂台湾与中国的一元论叙事,台湾与中国因地理因素之不同而拥有不同之民族特性。
台湾史研究遂以「由下而上」的视角重新诠释,并以台湾之主体性为叙事基础进行历史的诠释。陈芳明教授同样的也将台湾主体性纳入其历史论述中,认为透过台湾主体性的建构与发挥,能够打破过往的既有论述。
平埔族的复兴运动在八零年代下半叶也如火如荼的展开。部分客家人或者福佬人开始认同自己曾经的平埔族身分,同时随着「四大族群」、「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普及,平埔族的论述逐渐合流于台湾史观的叙事之中。在这样的叙事下,台湾史观的建立围绕着「族群多元」以及「由下而上」两者展开,依此对抗中国史观的叙事形式。
除了将原住民纳入台湾历史叙事中,二二八事件的重新挖掘也成为台湾史观建立的重要政治事件。自二二八发生后长达四十年,此事件皆是禁忌的话题。直到八零年代下半叶,「二二八和平促进会」之后才「解禁」。党外人士要求国民党出面负责,而国民党则采取保守的态度回应之。随着反对声浪愈来愈大,国民党于1991年成立特别小组进行调查。
对于支持台湾独立的历史学者而言,二二八事件正是反映了台湾民族性中「压迫与被压迫」的范畴,同时开始引用口述历史以及走访田野的方式,「由下而上」的形塑台湾人的「国族创伤」 ,在此集体记忆之下,台湾史观得以有一个明确的著力点进行论述。
三、结论
自美丽岛以来,党外运动所激起的政治行动如涟漪般迅速的扩散到台湾社会的每个角落。台湾史观的建立可以说是党外运动的一环也可以视为相辅相成的两个面向。台湾史观的叙事包含了「压迫─反抗」、「族群多元」、「由下而上」等形式,重新为「日本殖民」、「二二八事件」、「原住民」等过去进行召唤并重新叙述。但在这样的历史论述之下,中国史观中的相关记忆却未尝消散,世界大战、国共内战等事件依旧是中国意识的论述范畴,同时也存在于台湾社会之中与台湾史观形成对抗的场域。其次,以族群多元为核心论述,出现如「客家民族主义」、「福佬民族主义」等论述在所难免,而这样的挑战也正是台湾民族主义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为读Bar读书会摘要)
读书会议题讨论:
- 你眼中的台湾历史叙事有哪些?例如台湾是一压迫与被压迫的民族历史?海洋民族? …
- 你认为还有哪些台湾历史叙事下的「集体记忆」,例如说呢?
- 你有原住民血统吗?原住民血统会让你感到骄傲吗?
- 228事件对你来说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萧阿勤,《重构台湾─当代民族主义的文化政治》(台北:联经,2012)。
无情工商:
读Bar建构中,欢迎一同打造共学社群!加入我们一起互相监督,互相学习!
读Bar的Discord ,内有学习会影片讨论回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