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二)链上声誉与反网络效应

豆泥
·
(修改过)
·
IPFS
·
过去人们因为工具而来,因为社群留下;未来人们因社群而来,因为工具留下。

EP.65 「StaaS」feat.豆泥_『假勇铁甲蛹,真疯大针蜂。 』

Podcast 连结


上周在引书店的Podcast 讨论StaaS (Status as a Service,社会地位即服务)这篇2019 年老文章。我用这篇文章推测2022 年web3 世界的NFT 项目可能会怎么移动。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 by Eugene Wei

作者Eugene Wei 引用了一段Chris Dixon 讲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人们因为工具而来,因为社群留下。」

这句话是描述任何有社群服务的软体,都要穷尽洪荒之力研究如何让使用者走不开,如亚马逊、脸书、微信。毕竟人类是追求社会地位的猴子,每只聪明猴都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赛道。


但NFT (或说web3)反转了社群生成的方式。

「人们因社群而来,因为工具留下。」

人们需要社群,因为社群有工具性,人本来就很容易将他人工具化。首先,一切web3 资讯混沌不明又推陈出新,资讯落差导致「资讯套利」绑定「社群红利」成为可能(想想alpha、想想白名单、想想拉砸盘、想想土狗矿冲浪者);再来,web3 让使用者得以实时获利,随时出场。使用者想要存活必须聚众滋事,新社群因此诞生。这是软体与人类揉杂而成的新生期。

注意,前面这段没有讨论任何新创业项目的「工具性功能」,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太新,社群红利在短期内远大于工具红利。


反网络效应

而新社群在今年一个个变成DAO,即使如神圣罗马帝国一样,这些DAO,既不去中心化,也不自动化。接下来非常有可能面临一种窘境,就是反网络效应,而这其实早已悄悄发生。

国家教育研究院辞典,网络效应意指「产品因使用者的数量增加而其价值亦随之增加的效应」。因此反网络效应可以倒过来看, 「产品因使用者减少,价值呈等比级数下降。」

StaaS 说网络效应让社群平台获得巨大的优势,但发展的终点不是S 型曲线的趋缓高原期,而是钟型曲线,快速衰亡,该文章举了许多案例。

When a social network loses heat before it has built utility, the fall can come as quickly as the rise.

许多NFT 专案是没有「Utility 实用性」的,所以反网络效应将会快速到来。一个简单的案例,「白名单(White List)」。许多常见的NFT 项目想要快速制造社群,经典方式是打造「邀请游戏」,只要邀请够多的人,玩家就能升级,进入白名单,获得购买优先权或是折扣。可以把这种手法看成新型态的广告行销。

但是,因邀请而来的朋友,若无社群黏性、无实用性、无娱乐性支撑,将会快速流失。许多区块链专案有强悍但无趣的实用性,而使使用者留下,但以NFT 为主的PFP 项目通常没有。

那NFT 的价值展现,该何去何从呢?只有社群。


链上声誉

链上声誉意为,藉由钱包活动的所有纪录,包含购买NFT、纪录、买卖,留言等等,综合评价出一个人的社群地位。

「NFT 即媒介」的新兴玩法,让「社群」「工具」「价格」三者快速联动,典型的PFP (Profile Picture:肖像画式的NFT 专案,如无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专案串连「社群+价格」;平台方发行的NFT 串连「社群+工具」,如Matters 发行的Traveloggers 小外星人们;同质化的IDO(首次去中心化发行上市) 发币让「工具+价格」绑在一起。

因此缺乏工具服务的NFT 社群,将必然转往「链上声誉」。怎么样的声誉机制,会让人觉得使用者是大佬呢?是NFT、使用行为数据化、还是钱包的钱钱呢?这又是一场社群游戏。

人类倾向于不将金钱等值于社群地位,这点在StaaS 有完整说明,Eugene 甚至认为,社群地位将很难兑换为现金,社群地位需要另一套proof of work,证明你很厉害。

如果是真实社会,衣着、谈吐、口音成为社会游戏;如果是社群平台,脸书、Twitter 的蓝勾勾让中心控制的声誉成为统一标准;而web3 世界可就缤纷了,PFP 支持者认同无聊猴、The Sandbox 支持者认同大地主、Tezos 艺术收藏者认同持有Reas 的画作...每一个赛道都有自主形成的评价系统。

链上声誉将是有机生成的社群游戏。

我认为任何试图将链上声誉拴成统一标准的尝试,都将在web3 世界失败。只有将「特定」社群游戏规则与竞争介面打造得最直觉的服务,能脱颖而出,而我猜这也是PFP 项目方需要去思考的现状。

不然社群就会离你而去。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设计,我猜对的机率比踯硬币还低,其他闲聊或机锋,欢迎收听引书店的Podcast 。

除此之外,延伸阅读:

  1. A Novel Framework for Reputation-Based Systems from a16z
  2. Decentralized Identity: Your Reputation Travels With You from a16z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

「共同在場」是什麼感覺?中山女高演講隨筆

DID 分散式身分與數位皮夾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