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原是永恒——读《事件》
书名︰事件(Event: Philosophy in Transit)
原著︰Slavoj Zižek
翻译︰王师出版︰商务印书馆(Hong Kong)
版次︰2017年4月(原著2014年刊)
ISBN︰9789620757129
对比齐泽克的成名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此书看似是较容易入口的哲学小品,然而不晓得是文本还是翻译的问题,此书某些段落和句子读起来语焉不详,只能推说是文化差异。书名一针见血就是探讨事件(Event)的现象学,简单来说就是「事件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一句讲完︰事件就是重构的行动。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区别不同类型的事件,有些外在于我们的事件带有其本质属性,可以从我们已理解的经验体系中抽取词汇言说事件。举个例,在地球以外宇宙某处诞生一颗新星体当然是一桩可被我们经验阅读的事件,但这类与我们第一身经验毫无交叠的事件并不是此书的首要关怀。贴切一点的说法,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就是遭遇,并从中创造出自身的经验和解读。用上海德格的哲学术语,事件之所以对我们重要全因其引人堕入和自我关涉(Self-relating)的特质,而非不相干的身外物。
面对今时今日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大数据的出现,人类不仅是宰制自然的行动者,更在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下视为可被研究的对象,即使是每个个体的自主行动,通过整合零散的数据后其行为亦变得可预测,那么自我或主体性又是否存在且可被理解成一个事件?齐泽克的观察是,自然科学理性与佛教追求涅槃同样排斥自我,仿佛一切皆有外在的自然机制操控,而就算这可以广义地被理解成命运,道德上也不能以此推说我们生来并不自由自主而逃避责任。命运本质上只是纯粹过去式的文本,且可以被我们的行动以回溯的方式重新书写。
在哲学史的讨论里,柏拉图认为客观的理念从知识所得,后来笛卡儿肯定无条件的主体自我意识,直到黑格尔将整部思想史倒转,认为意见是真理的组成部份,外在的对立被转化为系出同源的内部对立/矛盾后,便得出普遍的绝对知识。在拉康看来,事件更可以细分成「想像的事件」、「象征的事件」和「实在的事件」,但不论如何事件之所以是事件,乃因为偶然事态被转化为总是已经(Always-already)发生的必然性。
即便如此,事物真正的意义是不可能直接选择,只能透过反覆研读和思辨后获得。恰恰因为这种研读带有事后追溯的意义,事物才成为其所是的东西,只有当事物发生了相对于自身的延迟和滞后,其身份才开始浮现。所以一切事物都是事件性的,事物由其自身的事件生成,并在过程中消解事物的实体使之成为过去式,同时被还原为脆弱的表象或理念化的象征。再进一步说,纯粹过去是我们行动的先验条件,我们自身的行动不但创造出新的现实,更以回溯方式改变自身的条件,作为下一次行动的先验条件。在诠释学的后设叙事结构中,对已发生事态可复制的重述正正开启了全新行动方式的空间和可能性。
所以当一个人高举「这不是会议」的标语时,这个人必须已经承认一个会议正在举行,只不过无法接受这场会议的真实性(或正当性),否则他/她将无法言说自己身处何地并向什么提出异议。当然,这个人的宣称背后由道德保守的教条式理念支撑,企图私有化本来应属公共的民选议会(先别说议席的组成和行政机关干预选举的手法)。此种私有化在齐泽克的论述中正是公共空间的私有化,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化相比显然更具威胁,使现代性以来人类文明诸多解放事件面临被撤销的危险。
作为现今左翼公共论述的重要一员,齐泽克也意识到此种撤销和压抑经已形成政治的大环境,未来的政治事件还有什么可能性,或会以怎样的形态呈现?齐泽克认为资本主义内部的变化仅仅为了保持制度的恒久不变,真正的事件将会转变整个变化的原则,带领出新的社会秩序,首先左翼政治就要将世界各地孤立无援的反抗势力拢合成强而有力的改革力量。然而现今经济将工人重置成自己的资本家,巧妙地创造了虚假的选择自由,使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占尽上风,真正宰制工人已不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而是持续不息的债务循环。
与其像马克思笃定资本主义始终会自掘坟墓,工人阶级的伟大觉醒终有一天到来,齐泽克说不如回到黑格尔的辩证过程,相信观念的发展/实践过程中观念自身也会经历深刻变化、分裂,直至重新建构出一种全新的普遍性。尽管这样会得出很诡异的论调,例如亚当夏娃没犯罪和堕落就无法划出人和神的界线(否则上帝只是在自我复制)、结婚是通往离异的开始、民主运动分裂是通向融合的道路……变幻原是永恒。
只管去做不用多想,就是齐泽克留下的注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