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踩煞车,被角色观看,像纪录片的《余地》

許恩恩
·
·
IPFS
·
「先不要那么快这么说」、「先不要那么快走到那里」在看到以为熟悉的线索时,仿佛就有这种提醒在旁。换个形式传达,一体两面。
轻踩煞车,被角色观看,像纪录片的《余地》


TIDF开展前夕,读完《余地》,也像一则漫长细腻的纪录片,有生动写实的每一种职场跟家庭画面,有角色像因为镜头而加重力道的诉说,有缓慢或称作温柔地方法带出历史及议题。情节跟符号,戏份的比例,在众生故事之中有了一些隐约的轴心。

最清晰的意旨,读到最后,也以标题斗大呈现:慢一点,久一点,没关系。忆起多年前的营队,大多事情都忘记,少数深刻的也是那句:快的诱惑。

《余地》的角色跟事件,很多是我会在句子上读着读着,就想快速跳出一些「判断」、一些「解答」了,但在书里并没有这么做,有时是描述上,有时是段落节奏上,好像在刻意踩一点煞车。 「先不要那么快这么说」、「先不要那么快走到那里」在看到以为熟悉的线索时,仿佛就有这种提醒在旁。换个形式传达,一体两面。

我喜欢日常深刻的纪录片,比起现实里经常采取直切「问对问题」的发话路径。尤其,因为是相对熟悉的背景,可能叙事里擦出一点情绪,掺入自身的情绪,就很饱满足够,例如黄惠祯《日常对话》里T妈妈一句台语「我知道你很讨厌我」的直击那样。

初拿到《余地》后,我习惯是每晚睡前读一点,像个陪伴,想说跨时代的故事这样慢慢看,应该很合适。直到五一连假,我回高雄,没有把书带在身上,故事的感受却也没有断裂,再回台北时,反而觉得没有比这一趟匆匆返乡,更能反射出「余地」这件事:家里的事,如果不慢来,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吧。那当然,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回到主角廖惜的故事,看到后面,就越来越卷入跟投入。众多角色故事里,纵然有些是在客观条件上更相近的,例如年纪、身份及行为,但其实少有机会真的「带入」,或许这也是一种余地。带入的篇幅跟笔触在故事里是留给了谁,看到后来,很难不动容。

更多时候,读着会莞尔,刺刺的,有些段落不小心就时空平移,跑去别的地方。像是芬芳那段「性、阶级、环境都是政治,都内藏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不得免于民主实践的检验。『进步』是块咽不下口的骨头,她咬的满嘴酸痛,只想吐掉。阳光暴烈,焚风四起,积雪融成无岸之河,四处漫溢。也许她最恨的是幼纯的坦荡吧?仿佛自己才是那个该感到羞耻的人」

又例如余姓父子的身份、政治与故事,暂停跳候诊号插队这样的细节;余父一下子怀疑特务,一下子又很明白移工剥削的台词。高密度的描述社群媒体、疗养院、刺青、把白色恐怖做主题的学生、酒精跟药物、眷村与都市、战争与战争,有时不得不喘口气。最深刻的,还是新妈做清洁工让大家来不及发现异常前回复正常,用身体记住了疼痛而「被异常」,疫情隔离在屋子里清洁的畅快感,令人吸足一口气。

我们看着角色,角色也看着我们。柜姐在旅客来时做出「名店服务员应有的适度倨傲与微笑」之后,购物人潮「像蝗虫般分散涌入,他们不经心地灵起刚折叠好的衣服,比对身形后的衬衫潦草挂做分格,汗渍的手心划过刚擦拭的玻璃柜面」的这种描写。那真是只有把视角摆在百货公司的柜后面才看得见的风景。每当这种时候,我们也被角色观看着。

很常大家会谈起《一一》里面男孩在作业簿里写「我觉得,我也老了」。 《余地》的小将跟小理谈论祖灵,环抱百年大樟树,小理惊叫「小孩子变老!」然后用指头顶着下眼睑往下拉说「你们看,我也变老了。」这一幕,我想应该也会记住很久很久。



轻踩煞车,被角色观看,像纪录片的《余地》

「三十年前的航空信,串起诸多人生。」小说《余地》的无雷心得、书摘、评论及联想。

(00:00:00)简介作者顾玉玲
(00:05:36)一本像纪录片的小说
(00:08:25)像「含着煞车」的慢
(00:10:09)每个关键字都有它的余地
(00:12:15)段落-背叛青春
(00:16:09)段落-花也疯了
(00:22:23)段落-谜底早就揭晓了
(00:27:48)被角色观看的感觉
(00:29:31)段落-黑雨落下来了
(00:31:27)段落-要打猎要先学会飞
(00:35:41)真实的载具

【配乐】
Lucid Dreaming - Chelsea McGough
Hold this Place - Alice In Winter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