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越毒- 《忘了自己是动物的人类》(How To Be Animal)

四皮
·
·
IPFS
·
每当我听到「人道」这个表述,例如人道救援、人道毁灭等,我都会在想,是否什么行为加上「人道」,就能够获得我们理解和接受?究竟人道有什么特别?又或者问,究竟人在这个自然界有什么特别呢?

书名:How To Be Animal (2021)

(繁中:忘了自己是动物的人类)

作者:Melanie Challenger

译者:陈岳辰

每当我听到「人道」这个表述,例如人道救援、人道毁灭等,我都会在想,是否什么行为加上「人道」,就能够获得我们理解和接受?究竟人道有什么特别?又或者问,究竟人在这个自然界有什么特别呢?这次所阅读的书正好整理了一些观点去理解人类「独特」的心智模式。对于人类往往觉得自已是特别的、能够主宰世界的一群这种想法的构成,作者指出了一个原因,就是人类渐渐忘记了自己是人「类」,是动物中的一类,亦慢慢地将自己由自然界抽离。

此书透过介绍人类心智的演化说明我们独特的心智并不是那么神圣。同时引用不同对动物的研究,指出许多我们认为人类独有的行为和特质,例如同理心、牺牲行为、说谎、团体策略等智能行为,在动物界一样存在,有时还发挥得比人类更好。

书中反覆强调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且这些独特之处没有地位优尖之分,只有程度高低之别。对于动物而言,「区分」这个行为关乎生死。这种区分的行为在人类当中尤其明显,能力亦比其他动物出色,而这个强项是源自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为了在竞争环境中生存,演化出一种心智模式,就是除了会分析别人外(分辨敌人),同时亦会分析自己(强化学习)。

这种强项当然同时也构成一种似乎对生存没有太直接关系的心智副产物,就是诸如灵魂、理性、人格、尊严等抽象概念。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试图以这类副产物区分人类和动物。这类副产物在大多数时间对族群或社会的发展有帮助,但最大的问题是在于,信念这类副产物一旦形成,就很难摆脱,甚至不愿接受真相,形成强大的排斥心理。

发展至今的人类社会,人类区分的强项已经发展到似乎大部份人都需要一条非黑即白的区分界线,以去理解世界。但讽刺的是,理性所产生的知识现在又不断挑战这些分界线。近代知识一再告诉我们,人类虽然比起其他动物在行为上显得比较复杂,但其实也不是那么特别。

就以书中的议题为例,即是许多科学证据表明我们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动物在许多层面都没有太大分别,但仍然有许多人不能接受自己是动物的事实。这是由于一旦采纳这类的解释,过往的所深信的信念和世界会观会毁于一旦,心理无法接受,产生焦虑不安,因此宁愿处于矛盾,亦不愿放弃既定信念,无论出现多少新的证据都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亦不屈于怀疑。

人类引以为傲的道德也是如此,建基于这类副产物而衍生的道德标准,同样受到理性结果的挑战。以本读后感一开始的问题为例,以往每当听到「人道毁灭」这个表述时,我都有种说不出的犹豫和困惑。我的困惑是在于为何人道毁灭乍看之下能在道德层面赋予我们消灭其他动物正当性,或至少能在心理层面给予的安抚?既然在人的角度有人道毁灭这个概念,那么以动物的角度都可以有「兽道猎杀」,或者在未来也有可能出现以人工智能角度作出「演算道净化」,我们能不能接受这种演绎?为什么偏偏人道就具有正当性?

正如上述所提及,道德规范是基于人类心智的副产物而衍生的,在自然界当中根本不具有普遍性,但人类似乎有习惯于将自己的道德规范应用于其他物种,这一行为正正也是其中一个人类忘记自己是动物的结果。

总结而言,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界定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最终都似乎徒劳,亦被矛盾打脸。对此,此书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是重新认识到我们本身也是动物的一群,这容许我们重新定义一个能够理解世界以及与自然共存的价值观,很多事情自然明理,至少我们能够摆脱那种高傲、主宰的态度。

最后以书中一段我颇为认同的表述作总结:

「不要试图在脱变之中寻求不变的本质或善恶,否则只会找到深不见底的矛盾。」

后注:当我再检阅这个读后感时发现,我自己也一直不自觉地重复使用「我们」这个词,也正正是进行「区分」行为!这表明了即使我认为我自己是在理性上进行思辩,但在潜在的心智上,仍然在进行原始的区分行为!依此,我可以极端理解为,我同禽兽都冇乜分别,非常有趣🤔。

For curiosity!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