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透過走私精子的方式出生了
生於意志與硝煙
導演: 郭依菲類型: 紀錄片 / 短片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上映日期: 2019-06-21(北京電影學院)
片長: 37分鐘
入圍及得獎
第十八屆ISFVF最佳紀錄片
洛杉磯學生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入圍第47屆美國學生奧斯卡
觀影網址: www.cathayplay.com
在巴以地區,大約上百萬的巴勒斯坦人被抓進過以色列的監獄服刑,他們中的一些人更是面臨20年或更長的終身監禁。在巴勒斯坦,有些孩子透過「走私精子」的方式出生。犯人將精子從監獄中以特殊的方式交到妻子手中,妻子透過人工授精手術繁衍後代。
這是一片長期被戰爭籠罩的土地,在這裡,每天都可以看到關於維護尊嚴的鬥爭,這更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努力克服一切困難,以此重獲生存的權利。
凹凸鏡Q&A
為何關注到戰爭?
第一次接觸戰爭地區是因為2014年的一次旅行,阿富汗是其中的一站,也是那趟旅行中走過的最艱難的一站。對於能夠幸運的生活在和平環境的我來說,那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戰爭,去之前根本做不出什麼心理預設。到了那裡才學會例如在當地出行要注意避開人群和喧鬧的地方,週五不要靠近敏感地區,並且時刻掩護好自己作為外國人的身份之類的生存技巧。
就像《傷口是陽光照進內心的地方》片中主角父親所說「恐怖分子潛藏在各個角落」。那時從首都坐車去巴米揚看大佛遺址,路上要經過塔利班居住管轄的村莊,我坐在車裡穿著黑袍掩護自己,透過餘光看到崗哨邊扛著槍的塔利班,當時心想原來就是你們啊,除此之外也想不出更多了,緊張得大腦一片空白。巴米揚大佛曾經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像之一,2001年的時候被塔利班炸毀了,原本繁榮的城市現在也是一副破敗的景象。
當時接觸到的當地人都很友好,見到旅行的人會很熱情的將你請到家裡喝茶,即便只是最簡單的紅茶和烤馕,在那樣的環境中讓人覺得格外溫暖。後來我遇到了一個當地的大學老師,我問他戰爭為你的生活帶來最大的影響是什麼?他說:“我不知道戰爭給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影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和平的生活。”
這次旅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選題怎樣切入?
曾經聽過一句話說,劇情片是「我們在攝影機前編排一個故事」而紀錄片則是「我們在故事面前架起一台攝影機」。在考慮紀錄片選題的時候,我並沒有具體題材上的偏好,主要還是希望從人物出發。我比較傾向拍攝因外在原因而被迫陷入當下境地的人,簡單的來說就是面對生活十分被動的人。
有一次在中東地區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的兩個兒子都因為戰爭而去世了,當時老奶奶說著說著就哭了,她說這裡的人即便是一直承受著這樣的苦難,這個世界也並不在乎。
對於那些面對生活失去選擇權而又無能為力的人來說,如果可以將我的鏡頭作為一個小小的出口,會讓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更有價值。相較於為觀眾拍攝,我更希望我的作品是為我的主角而拍攝,為了和他們有著共同經歷卻無處發聲的人而拍攝。
劇情片OR紀錄片?
無論是面對紀錄片或劇情片,雖然創作方法不同,但都是一個努力把故事講好的過程。我本身是學編劇的,在我看來,紀錄片的創作中,編劇的角色是在依據現實的基礎上,努力讓一個充滿新聞性的事件看起來更具故事感。與前期相比,紀錄片的後製剪輯可能是更重要的創作階段。故事主線、人物建立、主題表達都將在後製完成。
這一步對我來說有點類似劇本創作的階段,簡單來說,我將劇情片創作時的「研究-劇本-拍攝-剪輯」變成了「研究-拍攝-劇本-剪輯」這樣的製作順序。由於我個人也擔任剪輯工作,所以後兩步習慣一同完成,我所學的劇作理念和劇作技巧自始至終都貫穿在影片的創作中。
相對於拍攝自己身邊生活的影片來說,這兩個故事都屬於完全觀察的創作。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中東,主角身處戰爭環境,無論是從客觀元素或主角的人生經驗來看,與當下我們的生活可謂十分遙遠。身為一個「局外人」作者,怎麼講好他們的故事則變成了後期最重要的事。
與劇情片相比,我認為紀錄片的敘事表達不但要為劇中人物負責,更要為現實中的人物負責。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導演確立敘事主題,其實更多的是在與我的拍攝對象相處、交談的過程中,他們傳達給我他們想要表達的方向,我要做的也許只是努力地去理解他們的感受,並用一個相對合理的方式,以畫面為出口,替他們展現自己的故事。
剪輯所思
在剪輯《傷口是陽光照進內心的地方》的時候,我試著平靜地來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就像我片中的主人公沙普爾對著鏡頭敘述時的語氣那樣,就像所有生活在喀布爾的人面對生活的態度一樣。這也許和我在當地的經歷有關,當時在拍攝的期間發生了一起較大的恐怖襲擊,政府軍與恐怖分子的槍戰大概持續了十幾個小時。
即便是這樣大家還是照常的上班上學,天氣依舊陽光明媚。當時因為襲擊很多路被封了,我和當地人都被堵在路上,周圍的人都在抱怨今天的交通這麼堵要遲到了,而沒有人提及對面正在槍戰的事。他們讓我明白了當砲火已經融入生活的時候,雖然戰爭在繼續,但生活也要繼續。
本片的片名來自阿富汗詩人魯米的一句詩。對於經歷過戰爭的孩子來說,無論時間過了多久,我認為這樣深刻的傷害都是很難忘記的。 「傷口是陽光照進內心的地方」這句話也許更像是我想要對孩子們說的,即便是在如此這般充滿苦難、充滿困惑和無奈的環境中,希望你們的內心依舊能帶著陽光繼續生活。
兩部影片相比而言,《生於意志與硝煙》的製作對我來說更為挑戰。由於牽扯巴以衝突,複雜的戰爭背景、歷史背景、政治背景、宗教背景都夾雜在故事裡。因此,如何找到影片所要表達的情感方向便成了剪輯時重要的課題。
雖然整個事件離不開歷史與政治的背景,但身為一個短期觀察者,我想我並沒有能力,也不想討論政治議題。在初次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首先觸動我的,是他們為了家庭、生存、尊嚴、後代而不顧一切所做的努力。
宗教、國度、種族在這裡都是不重要的,我所希望探討的,是一個關於人類為了延續生命、依靠自己的意志而突破困境的故事。最終,我將影片的表達大致總結在片名上──生於硝煙、生於意志。
首先,我想這些孩子們的出生,毋庸置疑都是因戰爭所迫。
其次,在透過對母親們的訪談中不難發現,「意志」是她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動力。其中一位母親在訪談中提到:「醫生告訴我,當寶寶很小的時候,他們自己用自己的意志決定命運,他們堅強地和命運抗爭。感謝真主,她是一個堅強的孩子,她挑戰命運,她對抗困境,她來到了這裡。 我們的意志可以創造生活中的一切,如果沒有意志,便沒有生活。
然而,無論他們生於硝煙或生於意志,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自由所做,其中四歲女孩赫莉婭的名字在阿拉伯語中甚至就是「自由」的意思。赫莉婭的母親說:“對於巴勒斯坦的所有人,她的名字代表了自由,這是她存在的意義……她代表著我的自由,她父親在監獄中的自由,整個巴勒斯坦的自由。”
寫在最後
我們時而可以發現,紀錄片的創作是自私的,導演們在獲得主角們的信任、闖入了對方的生活、製作出自己的作品之後,之後呢?我們的作品為對方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對他們身處的困境是否有幫助?對他們的人生帶來的是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對於《生於意志與硝煙》而言,由於「走私精子」的話題在巴以地區十分敏感,對於主角們無私的分享我內心充滿感激。不難猜想,相比他們的生存與情感狀態,「走私精子」的過程與方法也許是觀眾更為好奇的,但考慮到對主人公們以及接下來還要繼續做這件事的人們的影響,我並沒有提及他們「走私」的具體方法與過程。
儘管影片的小影響力很難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善,最多只能作為一個傾訴的窗口,但無論如何,也不能為了精彩的劇情而給人物帶來麻煩,電影相比現實生活來說,它的重要性一定是退居其後的。
雖然影片透過我來記錄製作,但歸根究底,這個故事的擁有者依舊是片中的主角們。
關於導演
北京電影學院博士在讀,曾經旅行到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索馬利亞等40多個國家。導演作品獲美國洛杉磯學生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紀實類大獎,併入圍美國學生奧斯卡獎。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