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0年的中国
2007 年从香港坐「京九直通车」去北京,是我此生第一次在中国自助旅行。彼时两岸没有定期直航,往来仍不方便,一切都好新奇。
在北京时,我常常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本儿童游记,里头记述着一个台湾小孩,80 年代第一次去北京的经历。印象很深刻,那个作者写道,「我们只要开口一说『北平』,当地人就会问,『台湾来的吧?』」
去过那趟北京之后,从此便对中国深深着迷。
直到大学毕业之前,我几乎每个寒暑假都会往中国跑,每到一个城市,就会和豆瓣上的中国网友见面,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和身份,体验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才气、躁动和乐观。
这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超大型的工地──尤其是北京,整座城市都在为奥运会赶工妆点,前门、大栅栏一带拆得如火如荼。
再到了2010年,我来到北京交换学生一个学期。
当时台湾并不承认中国高教的学分,因此多数时间,我不是在校园里找寻被学生挤爆的课室、蹭进去旁听,就是和农民工一齐钻进「绿皮车」的硬座车厢出京去蹓跶。
反正结果差不多,都不见得有位子坐。
看着照片,仿佛都还能闻到那时中国的气味──那是一股混合了塑料味、汗臭、烟味,有时候还掺点煤炭味的神奇气味。
当时遇到的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国家、自己的人生,正在变得愈来愈好,面对外来的一切事物(包括我这个台湾人),也都充满了好奇。
当时中国的铁路常常超负载运行,几乎每班车都是爆满状态──在我的经验里,只有东北的火车是例外,往往没什么乘客。或许是因为,东北过去曾是中国铁路线最绵密的地区,也可能因为改革开放之后,东北的人口便一直严重外流。
台湾人被视同外国人,进入西藏必须办理「入藏证」。不过当年的入藏证听说比今日好办,只要参加旅行团就办得下来,参团前后的时间,依然可以在拉萨周边自由行动。
这个「台湾银行」严格说起来,不是现在的台湾银行,而是「日本的台湾银行」,而沙面是当时广州的租界,所以有很多外国银行、商号。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