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76:台湾问题的启蒙

李怡
·
·
IPFS
·
对我来说,一向只以国共斗争的观念去看台湾问题,因此这些意见无疑是对台湾前途问题的启蒙。

有读友说,一直都不太明白,经历过大饥荒、逃港潮、文革、六七暴动,为什么七十年代仍然有不少人支持统一?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 Benedetto Croce,1866-1952)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的意思除了说历史到了当代人手上,就会由当代人去诠释,是否历史真貌已无从计较之外,还因为人的思想精神都是当代的,因此我们思考过去的历史时,也很难把自己的思想精神纳入历史的时空中。

七十年代的香港,尽管目睹了过去30年中国大陆搞阶级斗争的灾难,但主导的社会政治意识,仍然是「我是中国人」、追求「一个统一的中国」的观念。亲台的学者、报人,倾向「反攻大陆」,实现「中华民国统一」;亲中共的左派当时就在文革告终的情况下,呼吁国共谈判实现统一。那时候,排除统一的独立自主意识,几乎是不存在的。 《七十年代》基于统一是热门话题,当时就广邀左右派学者和意见领袖一起讨论。因为我们本身有左派标签,所以实际上是邀请非左派人士。也许不少人认为举办这座谈会是中共的「统战」,但回想当年,在举办座谈会前不久,我曾经被左派领导人叫停,但由于一切都准备好,而且要参加的人也确定了,因此无法取消,而《大公报》的罗孚最后也决定参加,以平衡非左派占主导的形势。

被委托主持者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德坤,他开宗明义提出,在香港的中立人士,在统一运动中有什么是可以贡献的。参加座谈会的右派政论家徐东滨说,被邀的许多人没有出席,显见左右派坐在一起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还不是时候,但他认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认为中国应该统一的,他提出了要以民主自由法治平等作为统一的前提。另一位提供书面意见的右派政论家缪雨,就认为国家必须统一,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制度不同不能作为反对统一的理由;自由人权民主虽众心向往,但不是国家统一的先决条件。

在主持人和左右派一面倒支持统一的情况下,出席座谈会的台湾本省人的意见就显得很突出了。出席的台湾人除了中大政治行政系的翁松燃之外,还有廖光生,和以「来宾」名义出席的李弘祺。

首先,他们作为台湾人,家庭联系和社会联系都在台湾,他们在香港参加一个左派杂志主导的关于中国统一的座谈会,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也因此,其中一人要匿名参加。

其次,台湾当时仍然处于戒严状态,在蒋政权的威权统治之下,政治意识是中华民国乃一个中国的正统,中国必须统一在中华民国之下,是理所当然的政治正确意识。台湾人在座谈会提出「统一是否一定好,不统一是否一定不好」的意见,确实是一个既不可以在大陆也不可以在台湾提出的意见。

其三,翁松燃在座谈会上提出,中国统一是不是国共两党的问题?即使台湾人都支持统一,但是否由国共两党和谈就解决,而不需要问过台湾人。几位台湾学者从台湾历史来论述,说台湾一直任人摆布,清廷败于日本,拿台湾作牺牲品;国民党在内战中打败,就把中央政府迁来台湾,并实行戒严;现在中共说要统一了,好像也不需要问台湾人有什么想法。作为台湾人,他们想起来心情都不愉快。

其四,翁教授发言以香港的地位作为切入点,提到谈统一或任何有关海峡两岸的政治问题,当时无论在大陆或在台湾,都有种种政治忌讳,不能畅所欲言,而只有在香港,才能提出他们心中的真正想法。因此,香港的存在是否有它的意义?如果不存在了,统一了,是否就不能畅所欲言了呢?

对我来说,一向只以国共斗争的观念去看台湾问题,因此这些意见无疑是对台湾前途问题的启蒙。它打败了我思想中的「统一是天经地义」的未经思考的先验意识,使我认识到任何政治归属的改变,若没有当地人参与,仅由掌权者通过谈判或战争去决定,都缺乏合法性,也都是人民不能够接受的。都极可能带来灾难。

更重要的意义,是使我更认识到殖民地香港的存在对两岸的重要性。许多大陆或台湾发生的事情和政治意见,当时在两岸都看不到,只有在香港可以传播;两岸许多重要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也只有在香港才可以充分讨论。而如果我们相信「只有批评才会有进步」的话,那么我作为一份杂志的主笔政者的想法就是,要充分利用香港这个言论自由的条件,去促进两岸的进步。

座谈会后,我写了一份意见书给潘公,表示在两岸关系中,不应只向国民党招手,更要听取台湾人特别是反对派的意见。我不知道这意见书有没有转到北京高层。但从其后中共的表现来看,这些意见应该是听不进去的。

2018年春节期间,与翁松燃教授摄于台湾埔里。

(原文发布于10月18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60. 福兮祸所伏
  61.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62.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创刊背景
  65. 脱颖而出
  66. 觉醒,误知,连结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则取,无用则弃(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调部与潘静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绝对权力的亢奋
  72. 无聊的极左干预
  73. 从钓运到统运
  74. 那年代的台湾朋友
  75. 统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湾问题的启蒙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