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祭祀
按:昨天马特市一位朋友分享了她关于中国农村丧葬的感悟,这篇文章让我重新思考民间的「生死观」。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人沟通生死,其实是通过两种「凝视」完成的。
一种是「生者」对「逝者」的凝视。 「生者」通过对「逝者」照片、灵位、坟头、墓碑等的凝视,并辅以一系列的诸如烧纸、磕头等仪式,使「因为死亡而不知踪迹」的「逝者」以某种实体出现在我们身边,重新构造了「生者」与「逝者」对话的方式。
一种是「逝者」对「生者」的凝视。人们通过设定人死后升天,「逝者」在天上某处凝视「生者」。而这种凝视,不仅起到规范「生者」的日常行为(尤其是使行为合乎道德伦理),同时也给「生者」某种神秘力量,帮助实现其在健康、婚恋、工作、学业方面的美好期许。
这两种凝视,虽然都是人为建构的,但的确达到了沟通生死的功能。
下面,分享一篇我写就于三年前的文章。在本文中,我介绍了老家在除夕这一天的祭祀民俗——沟通生死的方式。
除夕这天有两件最重要的事,其一是亲人团年、守岁,再就是祭祀。
不分社会阶层、不论贵贱,祭祀是传统社会中一家中最郑重的事情。 《红楼梦》有一回专门讲贾母主祭的事。孔子也认为祭祀是教化民众的一种方式,所谓「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我们家里的祭祀,没有主祭,也没有供台香炉什么的,当然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仪式。
开饭之前,我们先盛五六碗饭——这五六碗只是个概数,只因为「请来吃饭」的先人很多,但总不能摆一桌子的碗筷,又为了不至于冷清,所以一般准备五六个碗。筷子是搁在碗上面的。然后就是把门打开,椅子理顺,所有人不得喧哗。
父亲或者母亲这时会说:「爹娘,过年了,请您们来吃饭了,请保佑……」说完之后没有特别的礼数,只知道死去的长辈这时就「开始吃饭」了。我们不能中途挪动碗筷以及他们的椅子。
因为父母严肃的样子,小时候每见到这种仪式只是觉得很神秘,以为真的有灵魂来吃饭。大些了觉得更加庄重。
几分钟后,爸妈在地上倒一点酒,说几句辞别的话,我们就可以正式开饭了。这是还有个讲究,那就是不满12岁的人不能吃「死人吃过的饭」,至于原因不甚确切,也只是听说吃了会「不好」。
除夕的下午,大概四五点钟的时间,照理我们得给死去的亲人去「送亮」。所谓「送亮」,就是在坟头前点一盏灯,以照亮先人回家的路。近两年为了安全,很多人弃蜡烛而改用电子灯。但就祭祀的角度,我以为电子灯没有蜡烛好。
按五行来说,蜡炬成灰,火可生土。历来有「入土为安」的说法,即死者入土让活着的人心安。人们认为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延续生命。而万物死后化为泥土,所以泥土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被认为是去到另一个世界的视窗,也是逝者灵魂的安居之所。由此看来,点蜡烛也算是与死者沟通的一种管道。
上坟烧的是那种一捆一捆的黄草纸。以前在烧纸之前,由家里的成年男性拓印上100的钞票,双手压实,一般是印两次;现在买纸之前就已经被钱戳子打好了孔,所以这环节被省去了。
烧纸之前,为了避免烧给亲人的钱被孤魂野鬼抢去,一般会先在坟前画一个圆圈,也可以在纸钱烧完后画。烧纸的过程中,祈祷家庭成员平安的话少不了。这时最好是不要弄破或者随意倒弄正在燃烧的纸,当然人也不能从上面跨过,这是对死人的不敬。
上香一般是三支。至于为什么单单是三,大致有几种说法。一说是三其实是个概数,用来代表「无穷」的意思,以此显示祭拜的人的至诚之心。按佛门的意思是三炷香,分别代表戒香、定香、慧香,这三炷香是为了祈祷自己能戒掉妄念、能够入定还有得到智慧,在这里当然解释不通。
我以为,三代表「天」、「地」、「人」即「三才」的意思,三才之道而生万物,天地人合一而与自然和谐。借此三炷香,可以表达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的虔诚敬畏之心。
烧纸结束后得磕头,这并没有强行的要求,完全是个人的意愿。在此不必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跪时左腿微屈,先跪右腿,左腿继之。双手与肩同宽,撑于膝盖前方,每磕一个头,需直身,由此往复三次,方得起身。
磕头结束,简单把坟墓清理一下,检查没有明火后,就可以放鞭炮,送亮就算结束了。夜幕降临,远处的山上总能看见点点火花,给黢黑的山平添了一丝灵动。
生命之火,生生不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