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印度製造到底製造了什麼?

南派经纶
·
·
IPFS
·
2014年印度現任總理莫迪喊出了印度製造策略,希望藉此爭取外資企業來印度投資製造造業,從而拉高印度製造業實力,並且促進印度的經濟發展。

印度製造今何在?

在新冠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鏈之際印度希望推動國內製造業的發展,擺脫以往對中國的進口依賴,並且切入全球置業的供應鏈。在今年三月結束的第七屆印度經濟會議上,印度政商界人士不停討論著如何在未來十年推動改革以加強製造業和經濟全方位發展。其實印度很早以前就提出印度製造這個計劃:2014年印度現任總理莫迪喊出了印度製造策略,希望藉此爭取外資企業來印度投資製造造業,從而拉高印度製造業實力,並且促進印度的經濟發展。

印度近十年來的確發展快速。依據世界銀行統計,印度自2011年起,每年GDP增長率均維持在5%以上。 2014至2016年成長率均超過7%,較其他主要經濟體高出許多。然而從2016年11月開始,由於印度政府實施一系列“神操作” ,比如廢鈔政策,來年又實施統了一商品服務稅,讓過去的經濟高速成長步伐戛然而止,一直到2018年第一季度,印度經濟才恢復7%以上的成長率。為拉攏印度,美國也與莫迪政府交好,部分美商公司開始將一部分供應鏈轉移到印度,讓印度製造業有了更多的崛起機會,如今印度製造策略提出將屆滿七年,到底成效如何?印度真的已經成為製造大國了嗎?

回顧印度製造歷史

根據印度製造的三個明確目標:(一)讓製造業年增長率提高到12%以上;(二)2022年要創造出一億個額外的製造業工作崗位;(三)確保2022年是印度製造業對GDP的比值提高到25%以上,這個目標的期限目前已經延長到了2025年,因為截至2020年,印度製造業對GDP的貢獻佔比僅達到13.6%。所以,儘管印度經濟成長快速,但印度製造的目標似乎並未達到預期的目標。

起初印度挑選出電子製造業和通訊製造業作為重點扶持產業,希望提升電子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增加電子產品出口,減少該類產品進口而造成的龐大逆差。不過從印度經濟結構來看,近年其經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政府支出、國內投資與民間消費,服務業的成長仍高於農業與製造業。根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印度製造業產值從2014年至2020年間最高的一次成長是在2015年,成長率達到13.95%,接下來則降到10%以下。 2016年年成長率為7.92%,然後一直在7.5%左右浮動。 2019年至2020年進一步衰退至7%以下的增長率,可見單單著重電子製造產業是不足以真的達到印度製造目標的。所以就在2019年,印度政府進一步提出2030年國家發展目標:印度在全球貿易體系的角色已經改變,並從全球供應鏈的角度切入,希望改變過去將產業發展重心放在電子產業的做法,必須提出整體性的大戰略,才能將印度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中,達到在印度生產為印度生產,也為全球生產的目標。

從另一方面來看,印度外國直接投資成效在新政一開始的確大幅上升:2014年和2015年財年之間,印度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金額曾出現雙位數成長,但2017年成長率將至3%,金額約為四百四十五點八億美元,為近五年來最低,一直到2019財年才再次出現明顯成長。在這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與日本在2018和2019財年間對印度投資金額大幅增長,來到印度四大外國投資國家第四、第五名。美國2020年財年更是躍升為印度第三大投資國,並約佔印度外國直接投資的8.7%。不過,若進一步對比中國和越南, 雖然中國2013年後流入金額趨勢向下,但截至2019年,印度的累計投資規模仍然只有中國外資金額的三分之一左右。在目前外國對印度直接投資產業方面而言,投資佔比第一大的產業還是以服務業為主為八百五十九億美元,佔16.5%,接下來才是電子製造業為六百九十三億美元,佔13.3%。相較之下,雖然越南累計外資流入為印度的三分之一而已,但是進入越南的外資多以製造業和土地開發為主,顯現各國對於印度和越南的未來看法或許有所不同。因此,若要以全球製造業的地位來看,印度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全球供應鏈的大國,目前跨國企業在印度製造業層面上仍屬看重印度的內需市場,並未把印度真正定位為國際生產基地。依據日本野川投行公司報告指出,2018年四月至2019年八月間,雖然有五十六家跨國企業將製造生產工廠移出中國,但這些企業決定佈局其他國家順序依序為越南二十六家、台灣十一家、泰國八家,而印度只有三家,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來,各企業在遷移製造生產工廠時印度並非最優的選項。所以印度雖然是全球大銷售市場之一,但印度迄今尚未發展出核心製造產業鏈,印度整體製造業所需的重要原料及關鍵零組件約有50%仍然來自於進口,其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上停留在內需為導向的下游組裝。

印度製造困局

為何印度製造業至今無法崛起呢?有專家學者認為,莫迪當政以來,雖然對外資採取開放態度,但當地不少財團會干預政府給外資的資源,導致政策執行的力度降低,所以印度製造業的發展並不如外界預期。印度一直處於一個非常矛盾的狀態—— 希望外資進來,但國內同時又在推動帶有保護主義的政策。例如總理莫迪在去年五月中旬宣布約兩千七百億美元的自力更生計劃,該計劃是要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以及強化印度製造能力、創造核心技術等等。諸如此類計劃的補貼多半是針對印度國內的本土產業,如此一來,便會降低外資進入印度的意願。

其次,印度製造提出的年增長目標顯然超過了印度工業部門的能力,所以根本無法達到成效。為了達到這個遠大的目標,印度又將過多的部門都納進改善範圍,最後的結果就是寸步難行。同時過大的內需市場也讓印度政府缺乏大刀闊斧改革的動力。根據印度時報今年一月發布的研究報告,印度其實存在過度管制的現象。

另外,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經商環境調查資料顯示:在印度辦企業的難度遠高於其他國家。在所有統計國家中,印度排名為最後一名,第一百三十六名。站在企業的角度,目前因為印度內需市場尚未完全開發。除了政府在政策上的矛盾外,印度在實際執行層面上也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如去年年底,蘋果手機組裝廠房,爆發員工重大暴動事件,佔據各大媒體版面。這正是印度面臨最大的問題之一。

現階段印度投資環境、勞工法規的製度性建設仍然落後,因此就算世界看好印度這個新興市場,但印度製造要切入全球供應鏈,只能說具備天時、地利,但人和恐怕還要再等等。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