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Elzbieta Ettinger《女哲学家与她的情人》
本书翻译自Elzbieta Ettinger, Hannah Arendt/Martin Heidegger 。
如果要以一句话总结这本书,那就是:
这是关于一个渣男如何欺骗与背叛好友与情人的故事。 (苦笑)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有与时间》( Sein und Zeit , Being and Time )乍看好像也是在讨论传统知识论的存有问题。
可是他指出了一条异于传统的哲学之路:哲学的主题,存有,不该是空洞的神学或知识论概念。不该将存有看成是某种个别具体的实体。它应该是存在于这世界上、每个人共有的生存方式当中的整体意义。而我们任务在于将这些平日潜藏在日常互动中的存有意义透过哲学,将它们说出来。
我们一直问存有是什么,但是我们忘记问:这个追问存有的存在又是什么?
这套学说不只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存在主义(有些人将他归纳为存在主义,但他否认。不过尼采的研究也是由他首次建立起系统化的诠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神学、文学。
甚至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列出的参考书也曾出现过《存有与时间》。
听起来是个影响很深、很厉害的哲学家,但若你真的去读《存有与时间》,就会发现内容相当艰涩难懂,不只很长,还很爱自创新词,又迟迟不告诉你存有是什么。 (这真的是业界有名的劣评www)
不过,很少人知道的是:他的上课讲稿其实非~常~有趣清晰!
读的时候会完全不可置信这是同一个作者! (请问你写《存有与时间》的时候是发生什么事? )
这奇怪的现象也应证了海德格的弟子,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本书译为娄维特)与高达美(Hans-Georg Gadamer)都曾作证:
海德格讲课确实有一股异样的魔力。
这股魔力当时席卷了整个校园,让每个听课的人都如痴如醉。
幸或不幸地,这股魔力也吸引了汉娜.鄂兰,也就是本书要讨论的女哲学家,从此开启了她往后人生与海德格这一段不能说是太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书主要描述了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跟海德格的相遇、相恋,随后鄂兰经历两次婚姻,以及两人关系如何随着鄂兰的名气而生变,最后晚年的师生俩又如何重拾思想上的挚友关系。
作者中间穿插了鄂兰的童年侧写(有点精神分析的意味),指出鄂兰自幼怀着一种极需被认同与不被看见的恐惧与矛盾,使她极需主流价值的肯定。
不过就算不追溯鄂兰的童年。鄂兰的背景与所身处的时代氛围本身就已经够使人轻易陷入海德格的魔法中了。
首先,鄂兰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下的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而是家族早已归化德国多年的、早已改宗新教的犹太女子。 (以下提到的洛维特也是)除了血统以外,其实彻底就是德国公民。但或许是移民在此生根落地后,努力试图融入德国主流社会的那股深切期望也影响了她,使她对海德格怀着过高的期待与想像。
其次,洛维特曾犀利地指出海德格课堂上的魔力特别吸引那些心灵上有缺陷的人,甚至曾经在尼采讲座期间,造成一位女学生自杀身亡。 (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在《一九三三:一个犹太哲学家的德国回忆》里)
那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青年们感觉过去欧洲所建立起来的、引以为傲的文明与价值,在一次大战的摧残下已全然崩溃。这种自我认同的茫然与虚无的气氛弥漫在校园中,因此亟欲追求一个可依靠的精神领袖或理论。后来的历史演进也证实了这股气氛间接地促成了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崛起。
我认为这股时代氛围也影响了敏感的鄂兰,让她对于海德格的才气难以忽视。鄂兰需要一个精神与思想上的标竿,而海德格需要掌声与粉丝。两人不能不说是在一个不怎么健康的意义上的互补,这个平衡要直到鄂兰成名之后才被打破。
同样难以忽视海德格的才华的另外一人,是鄂兰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海德格的朋友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本书对比了鄂兰与雅斯培和海德格的交际情况。这支故事线的发展其实是要探讨海德格的另一个黑历史:反犹太主义与支持纳粹。
关于海德格的反犹太倾向到底是不是真的,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学界争议的问题。甚至也有人认为炒作这种事情只是投众所好的八卦小报作风。
不过自从海德格的手札《黑色笔记本》( Schwarzen Hefte, The Black Notebooks )在2014年出版之后,就直接坐实了海德格自始自终都是非常坚定的反犹太主义者。
(各位啊,看来有什么坏事千万不能写进手帐里!www)
本来只看鄂兰跟海德格往来的书信可能还看不出海德格的本来面貌,只让我们明白了鄂兰对一个哲学大师的崇拜与迷恋。
但是加上雅斯培的纪录,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海德格不同的面貌,他比鄂兰想像得更市侩而精明,同时在纳粹问题上也丝毫没有被冤枉过。他只是想利用朋友去帮自己的黑历史辩护罢了。
书中提到两个非常关键性的事件:一个是海德格写给国家社会主义教师联盟的报告,认为自己的助理、博士班学生包嘉顿(Eduard Baumgarten)跟犹太人过从甚密,政治立场不正确,阻止了他的升等。这份秘密报告彻底地让雅斯培醒悟海德格的本来面目。
「在一九三三年的时候,海德格是我的朋友中唯一跟我意见相左的人,也是唯一背弃我的人。」(Hans Saner ed. Karl Jasper Notizen zu Martin Heidegger : 92)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会在背后出卖朋友的人。 」(Karl Jasper, Karl jaspers philosophical autobiography : 97 )
第二则是海德格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期间,曾主动地秘密调查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并密告施陶丁格对德国国家主义不忠,建议应该将他免职、不得接近实验室、不得接近学生且不准退休。 (纳粹碍于施陶丁格的国际声誉没这么做)
也就是说,海德格担任校长一职不如他自述的那么被动与不情愿,连调查报告也是四天就写好惹,想必生论文都没这么快。 (笑)
也难怪后来因纳粹而流亡海外的洛维特恨海德格恨得要命。虽然海德格为此辩解说他还帮洛维特写去美国跟日本的推荐信,不过根据《一九三三》的纪录,海德格在1936年与他在义大利见面时,居然毫不介意地带着纳粹的勋章!
嘿海德格你这老贼!你支持纳粹害他丢工作,那帮他写推荐函也是你该做的吧?
不过读到此书提到雅斯培的证词时,我很意外地发现洛维特书房里一直挂着海德格的相片。不知道是用来当飞镖靶的?还是用来纪念这位让人又爱又恨的思想导师?怎么说呢,想必也是个五味杂陈的感觉吧?
总之,这本书很推荐想看哲学史八卦、无哲学背景的读者。
或者被海德格学说折磨得恨意满满的可怜虫们,你们可以边看边骂,或许有相当好的舒压效果。 (?)
推荐度:4.0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