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评论|《百岁人生》:礼物还是诅咒?
每月评论」是围炉的一个评论类栏目,目前由围炉审稿组成员进行写作。评论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且由于篇幅有限,以下短评仅为管中窥豹。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多大年纪,都必须面对这个基本事实: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100岁,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真,发展中国家也正迎面赶上。这就是长寿时代。”
如果我们能活到100岁,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会怎样?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英国学者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和安德鲁·斯科特(Andrew·Scott)写下了这本《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当生命被拉长,人们收获的赠礼不仅是空荡的时间,更是填满时间的纯净想像。在生命的早期阶段,我们都无可避免地习得前人的生命体验,并以其作为明确却又虚无的人生目标,去追求生活的温饱、足迹的安定、精神的丰腴,乃至于阶级的跃迁。但是生命的拓展却并非仅仅是老年阶段和退休生活的扩散。人生的阶段被改换,生命的历程被重组,更为长久的寿命慈爱地赋予人们不受拘束的想像——关于生活方式,关于伴侣,关于责任,关于抉择。
#1
想像长寿:
关于母职与倦怠
文| Nicole
现代社会就业市场中的母职惩罚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也就是女性的生育机能。从怀孕、完成生育过程到回到工作岗位,不可避免的带来个体职业生涯的停顿。有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化改革之后市场部门的扩大,也间接扩大了生育对女性的工资惩罚。一时间,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成为了心照不宣的隐藏规则。生育和母职似乎成为负担,而非生命的自然历程。
回到《百岁人生》一书中,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便是关于人生阶段和时间的重新划分。随着生命整体历程的延伸,生命中的变数似乎更加不可预知,从宏观的立场出发,独立事件的意义或许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更长的生命历程或许意味着更多的变化和停顿,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人们都将学着更加自然地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变化与转机。当停顿变得自然,人们或许就不必强迫自己进行非此即彼的艰难抉择,而是更为从容的进行人生阶段的传递——既然还有时间。这一点无关性别。倘若人人都有可能发生难以估计的停顿和转向,先入为主的就业歧视或许也将不必存在。
长寿是一份礼物,但当它降临,人们会如获至宝地庆贺,还是无可奈何地接受?在享受“加长版”的生命之前,人们首先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我们拥有的时间将要作何用途?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外打发漫长的时间?又或许,漫长的不仅是闲暇,也将是漫长的劳作?书中关于工作与养老的计算已然令读者心头一紧,可引人思考的却不止于此。
韩炳哲先生在其著作《倦怠社会》中将21世纪定义为超越福柯规训社会的“功绩社会”,他写道:“功绩社会中的人们心甘情愿地自我剥削,功绩主体同自我抗争,为生活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导向死亡。人们变得麻木、歇斯底里,却不再关心如何更好的生活。”从某种层面来说,长寿时代与这个倦怠的社会几乎恰恰是同步的。更长的生命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或许也同样意味着更为长久的“自我剥削”。
对于身处于功绩社会的个体而言,工作不仅是身处在职业岗位上履行岗位职责,同样也包括个体关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自我奴役。在有限的生命里,人们焦虑地劳作,以不断提高效率作为目标,试图尽可能创造价值,自愿地处于一种致命的超积极性中,疲惫和倦怠如影随形,精神心理问题频发……如果长寿意味着更加长久的疲惫和忧郁,它还会如同预想中一般值得期待吗?如何能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抽离出焦躁和疲惫?这或许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资料:
1. 许琪.从父职工资溢价到母职工资惩罚——生育对我国男女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研究(1989-2015)[J].社会学研究,2021,36(05):1-24+226.
2. (德)韩炳哲,《倦怠社会》,王一力译,上海,中信出版社;2019.6.
#2
延长的寿命
与焦急的人生
文| Charles
时常会思考自己的生存状态,去对比现在的自己;还有多年来渐渐清晰,但十分遥远的梦想。我常常问自己我该怎么做,或许这也是我周围的环境,这个社会给我的影响。我总是希望能找到对标物,问到详细的建议,然后如完成任务般去一个一个列入计划、执行、审视执行结果。每次我还会告诉自己,这是靠近那梦想,那我赋予自己的使命的无数步中的一步。这支撑着我,给我完成任务的动力的所谓“信念”,似有一脆弱的稳定性,虽虚无缥缈但好像确实起作用,但那个终点时常让我觉得难以触及。我最终会不会只是成为一块普通的积木呢?我当然不愿这样。某种程度上我的现在和我设想的未来是割裂的。现在永远是为明天做准备,而明天却只是成为了又一个“现在”。
深感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紧了,寿命不断延长但越来越争分夺秒,中国社会特别是大城市尤其如此。坐上“进步”、“发展”的快车,我们努力缩短文明进步所需的时间,不断冲击一个又一个指标,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人处在生存竞赛当中,社会在与时间赛跑。这便导致了如《百岁人生》中所述,寻求自我在职场中价值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地位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人努力谋求升职,主动延长工作时长或默认工作时间的延长,一方面是以赚钱为目的,另一方面也有对在赢者通吃的职场里维持住自身竞争力的动机。如此以来,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所直接减少的劳动时间便被抵消掉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替代效应的影响增强了,抵消了收入效应下人们对更多休闲时间的偏好。休闲的成本越来越高,它不再只包含金钱成本,它还影响着地位和竞争力下降带来的未来预期的降低。
如此一来,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追求人生的稳定性。就我观察到的而言,我们好似被放到了一个巨大的扶梯里,扶梯不断向上,一如持续发展的社会;而不少人追求的往往就类似于在上扶梯的时候找个站着舒服的位置,此后便不再挪动,亦即通过学生时代的积累,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一个好的社会地位,之后便很少寻求改变,直到下扶梯——死亡之时。许多有想法的人都渐渐被社会的许多现存制度及“公认”的价值观念同化了(一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institutionalization)。
并不是说追求稳定不好,而是觉得我们愈发成为积木一般的存在。虽然说真正能够“掌握命运”的人只是少数,成为积木或许是常态,但人们全力提升“生产性资产”的同时,已经无暇顾及“生命力资产” ,也即我们作为独立的人对于自身人格的丰富,对多样个人生活的追求,对更广阔世界的探索。我们常常会说,这些太“理想化了”,可真正给人生以美好体验的,往往恰是这些渐渐被抛在一边的东西。
自认为一直抱着启蒙运动式的理想,认为人生来就应运用自己的理性,向内探求、完善自身,向外探索、认识这个世界,寻求改变,努力将这个世界改造成更美好的样子。如今人们对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的兴趣或许有所消退,但这并不能够消解这些理想的价值。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些延长的时间或许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总有办法使“明天”不再成为又一个“今天”。
#3
百岁人生与智慧养老
文| 言冰
人口老龄化的既成事实迅速引发了人们对于健康需求和如何养老的关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趋于成熟,“养老”一词不再仅仅与“退休金”“退休年龄”这些基础词汇相关联,大到“智慧城市”,小到“智能家居”,高科技的养老模式被越来越频繁的提起,或在不久的未来全面实现。其中智慧养老指连通老人,社区和养老机构的智能信息平台,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服务,整合优质的相关资源,充分让老年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工智能的兴盛时代,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我们越来越依赖于AI的存在。然而,面对养老这一话题,被提倡的智慧养老真的“智慧“吗?养老中的”智慧“到底指什么?
互联网助力养老的服务模式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体现,其重点应用为远程监控空巢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积极健康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无论当下还是未来,在上班族主动或被动的赶迎互联网浪潮,被时代裹挟前行的流行趋势下,老年人应该被同样要求积极地适应新型的养老模式吗?在面对生理机能退化,心理脆弱的晚年生活时,生活状态被家属和社区以健康为由进行监测,一系列试用穿戴产品成为每日打卡任务,在社区营造老年人应当接受特定关怀的观念,这无疑否定了老年人社会功能属性,加深了晚年生活的无力感。在这个语境下,智慧养老中的“智慧”仅局限于健康大数据处理的便捷性和老年人无条件接受的理想性。健康资源的均匀分配在老龄时代固然喜闻乐见,而盲目地服务供给将使智慧养老这一理念成为空谈。
面对智慧养老的趋势,我们应该明确智慧的本源。既需要让老年人享受到科技时代的福利,更需要倾听老年人的养老思维,避免其对智慧养老产生认知错位。事实上,养老领域中每个独立个体的生活方式都值得被养老体系参考采用,老年人的生活日常也不应该被简单的描述为“养老”,而是“幸福养老”。在老年用户的思想体系下,智慧并非是高科技的智能,除了根本的生活支出优惠外,更大程度上是对于心理的舒缓和提升幸福感的设计。
养老中设计智慧并非迫切的体现于居民健康程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源于生活智慧的思考。在德国的疗养院,阿兹海默症的老年人坐在永远不会来车的巴士站,永远不会前行的列车,甚至虚假建筑物,邮局,超市,托儿所。这些看似与健康恢复无关的虚拟事物复刻了老人们年少的回忆,带来了心理安全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疾病对于大脑的损害。这些设计智慧遵从了老年人的内心冲动,虽与科技无关,却真切的为老年人定制了一个幸福的养老环境。
不可否认,智慧养老帮助老龄化社会迅速整合了医疗资源,在未来的稳定运行模式下,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服务体系。然而,养老的智慧重心并非体现在高科技的运行模式下,而应该被细化到与老年人匹配的需求阶段。无论智能科技将如何发展,我们应该始终持有质疑的态度,即智慧养老的初心能否真实地映射到老年人的生活中。长寿虽然延长了我们的寿命,而智慧养老能否持续延长人类生存的幸福感仍值得讨论。
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NDyjHGhLpBshFQ8zEq2CQ
我们并没有预知和推演未来的野心,这里的一切讨论也都源自于不受拘束的想像——将长久的寿命看作一个变数、一次转机,然后对她赋予期待,至于最终到来的将会是如何光天白日的现实,也只好交付于未来。在这个意义上,现如今生活在长寿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拓荒者,当既往的经验变得不可复制,我们心怀感激的接下父母长辈的教诲,并将其作为礼物,然后握着创造和想像,开辟出千万条新的道路。
文|围炉审稿组
图|源于网络
统稿|Christina
WeChat编辑|吴雨洋
Matters编辑| Francis
围炉(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