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谁笔···】给予世界多一份爱与悲悯——读伯兰特•罗素《西方哲学史》有感而发

林一弘
·
·
IPFS
·
爱固然重要,但是悲悯同样也不能缺少。阴阳的两面,不能总夸赞一面,而去忽略另一面。

与其他哲学家的作品严谨的风格相比,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文彩斐然,行文流畅,在哲学之外,辅以文学和各种史料,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个人风格强烈,我全程把它当作一本稍微深奥的笑话书看。就我目前学习哲学的感悟而言,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进入某一位哲学大家或者某一哲学流派的具体理论,反而会让我们觉得摸不着头脑。所以,只有在搞清楚那些哲学理论在回答什么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理清一套哲学理论在说什么东西,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我们自己的思考,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所以,在这一系列的哲学笔记中,我试图从问题出发,来记录我的学习。

围绕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人生来自由,而处处都在枷锁中。”全书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以及近代哲学三部分。作者在这一书中不只是在单纯的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更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而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讲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正如作者在绪论中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理解它的哲学。哲学家的学说也不是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种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影响。

在罗素看来,哲学是一门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学问。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那些迄今为止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却又像科学一样,依靠人的理性。所以它既可采两者之长,又会受两面夹击。哲学在神学和科学之间发展自我,同时容量迷失自我。

作者说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基础不单是关于哲学的。哲学,是寻求人生真谛与智慧之学。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我们在不确定的生活中确定的生活。

来说说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很深的教皇和皇帝两个权力相争的概念,他们此起彼衰,争斗不休,教皇权力一度压制过皇帝。关于赫赫有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文明的兴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出现是希腊文明的曙光。会异端兴起,天主教和基督教各持己见,各派代表人物群雄逐鹿。

再来说说我理解的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哲学,从义大利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教皇和教会的权力逐渐衰弱,人文主义兴起,作为个人的人的思想意识开始觉醒。从卢梭到现代的几位哲学家,延续前人,有所发展。天才异于常人,或天赋异禀,或放荡不羁。有人舍弃贵族生活,有人极力结交贵族。曾经,拜伦在我眼里只是和雪莱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罗素的笔下,他是一个极端的叛逆者。尼采的超人哲学早有耳闻,崇尚英雄无可厚非,但他赋予他的超人的那种权力欲本身就是恐惧的结果。何况他对妇女的轻蔑,对于妇女的经验,几乎只限于他的妹妹。

罗素本人在书中说:“一件事情必须牢记: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么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同时,大概也没有任何人在任一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理解它何以看起来似乎是真的。”作者在这里是说,对以往的哲学家要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注意考察哲学家所处的环境。比如作者对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以为然,认为它只能保证少数人的生活,不可能产生科学和艺术。 “其所成就的不过是作战的技巧和足够的粮食。”但还是指出,那是因为柏拉图曾见过雅典的饥荒和战败。所以才下意识旳认为避免灾难就一个政治家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了。

书中还说到:“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应该首先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相信的为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的类似于放弃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我觉得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这种运用历史与心理的想像力的时候,可以立刻开阔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为之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气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何等之愚蠢。

尽管对哲学还不够透彻,但这本书,罗素所传达的哲学理念,我是认可的。

他的问题甚至是没有具体的答案的,也并不是要让人信服于某个唯一的答案的。在我现在的认识范畴内,觉着在读这本书,读有关于哲学的书籍之后,应该要对哲学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于如何看待一件事,或者一类事物,应当有不偏颇的认识,对于理解这个世界,少些激愤的、不满的又无谓的抱怨和无端的质疑,如果疑虑仍然存在,也要学着用谦虚的态度来仔细衡量。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一切思想都有一个朴素的开始,现代社会中所采纳的那些观点,很多都是比想像的近很多的年代才发生的事情,而很多我们以为错误的,其实在不久之前都还在广泛的指导社会生活。其实现在世界的很多问题,并非是一国一时一地所有的,而实质上都是过去存在过的问题。而某些现在看来带来严重倒退的思想,都曾经一度被看做理智的光辉。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永远不是瞬间到达彼岸的思想之光,而是漫长跋涉之后充满伤痕,疲劳,自我否定的行路人。几乎从没有什么真理是人立刻就足以认识的,对任何真理的追求和探索,其意义并不亚于真理本身。

从这个角度出发,只在自我满意的情况下才乐于开始的写作,和人类数千年无数次的自以为认识到真理一样,本身并么有多大意义。而真正的意义本身,则存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之中。无数次的辗转,思考,否定,毁灭,痛苦的新生,伤痕之后,才是真正的价值。

像罗素最后说的那样,人类或许最终也无法理解神。或许人类追求的,永远是一种理性的,非权威的,向真理靠近的方法。至于能否认识和掌握真理本身,那是一个在人类离真理足够近之后才能解答的问题。

哲学是需要人一辈子去挖掘的,反复推敲他的每一个文字,理性生活,流动性时间,苦难随知识增长而增加,从古至今,哲学思想都是在教我们真正学会生活,一切众生皆平等,万物需互相尊重,理解,方乃有道之天下!

罗素对每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传述,看不透彻甚至不理解。但每一个关于他自身思想的表述,都清晰简洁。他对每一个哲学家大胆的批评否定或欣赏赞同都能引导人走向这个方面。

最后他说,“而我觉得普遍的爱是关于这个世界我所希冀的一切事物的原动力。”

那么让人感动的一句话。

在如今的关键时刻,我们见到黑暗与肮脏,看到贪腐与堕落,也看到大义与坚守,见到责任与良知。

而我希望这世间所有的美好与光明,都诉诸于爱与悲悯。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