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董事长接受CNN 专访:「不要因为我们靠近中国,就歧视我们。」
CNN 今天播出了对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的专访,而这场专访的特殊之处在于:台积电高层难得地针对地缘政治风险公开发表了意见。
这场专访,大致上有几个问题意识:
(1)为什么台积电可以在先进晶片生产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2)台积电在半导体产业的优势,对台湾在地缘政治上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担心,一旦中国攻台,台积电和先进晶片的产能,会落入中国的手中吗?
(3)台积电背后的整个「台湾奇迹」,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意识,主持人Fareed Zakaria 问了一个,大部分科技麻瓜都很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人想做出台积电生产的晶片,会这么困难?
结果刘德音只是笑笑地说,「他们做得出来啊,只是(比我们)晚几年而已。」
针对第二个问题意识,刘德音则说,「没人能用强迫的方式(by force)控制台积电⋯⋯因为晶片制造设备非常复杂、精细,必须与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在内的外界同步连结。」换言之,半导体这个产业,想关起门来自己干是非常困难的。
CNN 在访谈影片中还放上文字说明,强调中国有90% 的晶片仰赖进口,而台湾就是尖端晶片最重要的来源──也因此,近来中国才会希望要在晶片上自给自足、不再依赖进口。
这些讯息,基本上都在支撑刘德音的一个说法:「让中国需要我们不是坏事」──因为在供应链上,中国不能没有台湾的先进晶片;但就算用武力打下台湾、拿下台积电,被国际社会孤立的中国也很难让台积电继续运作下去,拿了也是白拿。
而且在刘德音看来,这件事不只反映在台积电而已,而是整个台湾的经济都适用:「中国永远无法夺下台湾的经济、占为己有,因为台湾的经济,是建立在信任、开放的全球合作之上的。」
刘德音也强调,一旦真的发生战争,「最需要担心的可能不是晶片,而是整个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将会因此而瓦解。」
不过话说回来,台积电崛起的年代,确实就是1980 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也就是冷战刚结束、「全球化」愿景最动人的年代──台积电在这个背景之下,靠着「专业代工服务」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在国际供应链中找到了自己的利基,另一方面也分享了中国崛起的红利。
一如张忠谋多次对「美国希望将晶片生产拉回美国本土」的作法不以为然,台积电或许也是这世界上,最不希望看到「全球化年代」告终的公司之一。
另外,对台湾人来说,这场专访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可能是──当Zakaria 问刘德音「如何看待未来」的时候,刘德音有点出人意料地回覆道:
「不要因为我们靠近中国,就歧视我们。」
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也带点歧义──这里的「靠近」,可以指台湾位处中国门口、「无可奈何」的地理特性(谁叫台湾就长在这里,算我们衰好吗?),可以指台湾在历史、文化上和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也可以指台湾和中国之间很高的贸易依存度。
不过不管怎么说,刘德音也很明确地释放了讯息,希望世界把台湾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不论你们和中国的关系如何,台湾就是台湾。外界应该把台湾看作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我们想持续为世界释放创新的动能。不要因为我们和邻国有争端,就感到害怕,这并不值得。」
PS. 刘德音在提到「歧视」处的原文是「discriminate」,另一个备选的中译可能是「差别待遇」──这个翻译可能相对中性一点,不像「歧视」在中文语境里会连结上很多既有的画面或成见。
但后来想想,「歧视」未必会产生「差别待遇」,但「差别待遇」基本上就是源自「歧视」,因此「歧视」这个词汇的原意似乎更广一些(也就是「不与其他人等同视之」),而且这个译法,或许也更能呼应很多台湾人在个人层次上的切身感受。
最后依照惯例,要跟大家分享几篇和半导体议题有关的端传媒文章:
(1)关于半导体产业为台湾带来的机遇和隐忧,可以参考端传媒的这篇评论:〈 大疫之年,台湾半导体产业链的世纪机遇与隐忧〉
(2)关于台积电的扩张史,欢迎参考端传媒去年制作的特制地图页面:〈 台积电扩厂史全球化晶圆代工的昨日、今日与未来〉
(3)关于疫情爆发后,台湾半导体产业为台湾地景带来的变化,以及半导体产业和科学园区的前世今生,欢迎参考这篇文章:〈 我们摇篮的晶片岛:从海军工厂到科学园区,台湾半导体业前世今生〉
(4)关于中国半导体业的急起直追,以及日本半导体从业人员在其中的角色,欢迎参考:〈 日本半导体人在中国:日美贸易战教会了中国什么?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