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散记_写在感恩节餐与酒后
曾在马特市创作者阿嗅的一篇文章里读到-「Because you have a voice,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字可以带来什么影响」,It's so true。
好比在工作上遇到问(难)题时,脑海中时不时会闪过梁雪莉Shirley曾写过的那段话-「问题会被解决就不是问题」,是啊,问题总会被解决的,视乎时间长短而已,不用太纠结;又当在自以为是的运筹帷幄,敌不过现实里的计划赶不上变化时,想到「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必然,所有的控制不过是白费力气」,开挂人生写过的这段话,似乎当下也只能学着嘴角微扬,对无法掌握的事一笑置之。
面对烦恼,想起silm曾写下-「虽然还不能接受,却可以宽容地对待,像是等着雨季过去,像是等着风吹散一天的云,像是看一个女孩骑单车经过路口,不管多么不情愿,都要离去。我大声对烦恼说:你好吗?你猜猜它会扭过头,对我说什么?」,没承想「烦恼」也能被书写得如此有画面感,也真觉烦恼此刻就能头也不回地远离。
生活上的从零开始,或多或少都会让人感到胆怯,然许多事如握太紧不肯放手,似乎又会错过更多,「做人,最难的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肯放下,很多问题已解决了一半。从零开始,我一点也不陌生」,魔鬼小编如是写。
「如果你明白人气是浮云,是虚妄,留言给我,我想跟你做朋友」,初来马特市报到的那会,也有过对人气、拍手数等指标过度看重的过渡期,读到这篇文章与这段话的当下,有种当头棒喝之感,心想着有机会还真想和张蕴之交个朋友。
那日友人问为什么最近常看书,引用了一句李律在文章里分享的内容作回应-「这世界上唯一不会背叛你的除了体重,就是知识。读了一本书,你就会跟昨天的自己,有了一本书的差距。」
在想像自己日后可能的归属之处时,会联想到浪游者_WANDERER曾写下的「如果没有一把自己可以随时进出某个地方的钥匙,还是感觉自己在流浪。除了需要能够自由落脚的钥匙外,也需要自己真的愿意留下来。」
还有很多很多,在那些曾阅读过的文章,个人喜欢的段落或只字片语里,皆让人有种被"inspire"之感;与电影《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里,Renee Zellweger那句“I just want to be insipred.",许是相似的。
无论是分享实务知识(理财、教学文、语文学习、加密货币、区块链、世界时事、天文史地,仍至近期热议的NFT等等等)的创作者们;分享各式书籍、电影、戏剧、音乐、美食、美景、生活日常的创作者们;针对各种议题、市内风波「发声」,让这里能有更多元声音的创作者们,感恩在马特市「相识」,用「文字」在彼此生活里留下足迹的你们。
感恩Matters创办者与幕后营运团队们,让马特宇宙持续运转,让身处在这里的人们,能在此发现自身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同场加映:在马特市期间的「语无伦次」心得小感想(谢):
那晚在马特市发布第一篇文章后,不禁想着到底会不会有人拍手?真能够化讃为赏吗? ;隔日发现竟然得到25个拍手!!也天真的以为就此收获了25块(台币);
第一次参加社区活动时(射手妈咪婷婷举办的《鸡同鸭讲的经验》)的手忙脚乱至今还留有印象,那时完全不晓得什么是社区活动,也不清楚关联怎么设定,只有满头问号;
首篇文章被支持是来自蔡艳秋,整个激动,想着竟然有人支持;还有首次收到Matters的周报时,自嗨地想着居然能有铁粉top 10,并想着这是何德何能啊;
在几次熬夜写完文章,按下发布键后,想着"一定要搞得这么晚吗?",但总抵不过那份想赶紧把文章写完的心;而当写下的文章有其它创作者在底下回应/留言时,偶尔也会不自觉地想,这好像比获得拍手数更教人开心耶;
前阵子参加码农日常大小事-裹举办的工作坊,看着线上感觉熟悉却又陌生的大家聚集在一起,衷心觉得好有趣,一种从「以文会友」进阶至「以声会友」的概念;
小发想之如有机会能出版属于Matters的《马特市(散文)集》,收录着至今为止,不分形式、主题与类别的各样优质文章内容,应该很不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