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時代的社群想像與行動

老橘头
·
·
IPFS
·
真正的連結是在互相的合作和給予中產生的,真正的認同來自於理念的共鳴。

社群,會員制?

語言上的歧義總是會發酵成的誤解,例如社群,可以指一群有共同興趣或訴求的人,或是在同一個社區生活的人。網路上更多的時候社群指的是會員制、會員群等客戶運作手段。這兩者在我看來,有相同之處,但是其實完全不是一件事情,簡單些概括,就是前者更多的關注這些人本身,他們怎麼互動、互助和組織,後者更多關注的是商業模式,如何'Engage'這些會員,以獲得更多的收入,透過更多的會員或更高客單價。都是很有趣的話題,這裡我比較想聊前面的

另外一個詞- 離散,是個我自己才學到不久的新詞,之前聽到感覺很怪,為什麼不直接用海外華人等簡單直接的詞呢?後面才知道,原來這個字「diaspora」來自於被迫離開故鄉散落於各地的猶太人,也被翻譯成'流散',形容現在的狀態,確實相對簡潔精練一些。不論這是否是一個'離散時代',對我個人來說,是的。到了一個新的國家,變成了少數族裔、非母語者和“Alien”,這都是我需要去面對的事實,也因此,'附近'對我來說也格外重要。

找朋友?還是找認同?

其實就是建立自己新的線下朋友圈,找到新朋友嗎?這件事很難嗎?如果找對了方法,可能其實很簡單,但是我也聽聞一些人,心懷著遠方出了國,但是苦於找不到新的朋友一直孤獨。成年人交友就是不容易的,尤其當你如果沒有明確的興趣和感興趣的話題的時候。如果幸運的,在所在的城市有一些這樣的空間和組織,透過興趣把人們連結在一起,例如讀書會,網球俱樂部等等,那當然是一個好的管道。

不過,個人朋友圈這件事還是跟私人的,更小的事,可能在一個城市生活,有個三五個摯友,就已經是萬幸了。而社群會再外延一些,這可能是一群類似的,彼此都可能聊得來的人,他們有共同的興趣,但是他們不一定彼此是朋友,他們有共同交流的機會,甚至有共同的願景,但他們不一定非常熟悉,他們可能懂得彼此的笑話,了解對方的掙扎,只是這種共鳴就足夠有力量,去消解一些孤獨。它由許多人組成,而又不是具體的人,它給每個人提供了認同感,甚至對於這個群體和城市的歸屬感。

這比私人的朋友圈大,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可能朋友們就像是我家冰箱裡面的蔬菜,我不需要很多,但是他們非常重要,是我生活中的養料,我經常吃的蔬菜也就那麼幾種。但我同時也希望在我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豐富的菜市場,那裡有我熟悉的蔬菜,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的品種,有其他人在買其他東西。我喜歡菜市場的豐富和生命力,這更讓我感受到生活的氣息,給我更多的新鮮的信息,有時候可能會雜亂,但那也是真實的。這和我生死攸關嗎?當然不,但是如果能夠選擇,我總是會希望能夠住在菜市場附近,這會讓我更安心一些。

想像中的社群

認同感的獲得是難的,工作學習了多年的單位和學校也不見得讓我產生認同,我投入了非常多的注意力,人也在那個空間裡,但是總是有精神上的距離感,這似乎也形成了我的常態。身為東北人,我會對在異鄉聽到家鄉口音感到格外親切,這也是一種認同,這感覺很好,但是它有點淺,這定義不了我。有相同信仰的民族會在異鄉建立屬於自己的教會,我們並沒有。於是有人在唐人街的中餐館裡找到了家的味道,有人直接住在了可以全天說中文的中文社區裡,這對我來說依然不夠,我在國內的讀書會裡找到了自己舒服的位置,可能是因為我傾向於用那些理念來獲得所謂的認同。而到了美國之後,來到了一個新的環境,移民也成為了我的新身份,不只是身邊沒有了自己認同的社群,朋友圈也是要重建的。

我覺得真正的連結是在互相的合作和給予中產生的,真正的認同來自於理念的共鳴

作為移民,個人的生活系統是極度脆弱的,所謂的離散代價是失去了在家鄉生活中相對更加豐富的節點,到一個全新的環境重建自己的一切。尤其是一開始,自己和這個新的社會的連結可能只有學校或工作,靠這樣的一條線漂浮在這個體制中,容不得半點閃失,用盡全力吸取養分,希望能夠長出更多的鬚根來把這片土地抓得更牢。也常常會有一種不平等感,這來自於許多事實層面的挑戰。和本地人相比,和母語者相比,甚至和其它更有組織力的移民群體相比,總會覺得,這個遊戲我們選擇了一個困難模式。

困難模式也沒什麼,誰不是從小撐過來的呢?只是這個遊戲沒有新手村,也沒有教程,難免有朋友會感到迷惘和失望。不過,既然沒有新手村,為什麼不試著建立一個,既然覺得缺少組織,也許可以從自己的貢獻開始呢?說不定我們能夠分享的經驗和建議,是能夠幫助另一個人很多的,即使只是一些理念的討論和姿態上的支持,也是好的,至少,我們也很有可能幫助到我們自己。

想像需要行動

四月在家裡搞了一次706的客廳活動,人不多,感覺還不錯,結識了很好的朋友,也想了挺多如上的話題,還參加了紐約的一次沙龍活動,所以五月開了個腦洞:

我們搞個互助社,湊份子解決一個問題:幫助移民重建有機的生活。

很多商業服務可以購買到,但是生活是複雜和瑣碎的,不是一切都能夠透過商業來建立。如果幫助和給予是互相的,這就是個良性循環,如果相信大多數人是善意和值得預付信任的,那麼這個社會就會離我們的理想社會更近一些。

Little Ferry是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無奇的Ferry,它不優雅也不酷,但是它可以平穩的幫助人們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

Little Ferry互助社是一個自組織,希望透過它引發更多的對於移民生活和社會的討論和思考,甚至​​形成有意義的行動,為這個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貢獻。

這啟發自之前在大連參與的有鄰社和自己組織的活動,這也是與我自己息息相關的需求,我會在美國新澤西紐約附近做一些粗淺的嘗試,從力所能及的部分開始。

CC BY-NC-ND 4.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老橘头A Quest of T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