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感受死亡是因为活着

鋼哥
·
·
IPFS
·
比起这悲伤与平静揉捻在一起的画面,这部「未知生,焉知死」的作品为此下的文案才令人印象深刻:感受死亡只需要一个瞬间,感受活着却需要无数个时刻。
Photo by Grant Whitty on Unsplash
活着现在,我活着所以,可以哭泣可以大笑也可以生气我是自由的— 谷川俊太郎〈生きる〉


那天在系上的媒体实习中心招生展偶然看到了〈鱼岛丧礼〉 ,这一部来自日文系郭庭瑄的个人作品,在约两分钟的音像创作里,我被开头的画面捉住了目光;一只已经翻肚的白色龙鱼在鱼缸里载浮载沉,其他的鱼则簇拥在这个已经逝去的生命身旁,仿佛透过鱼群的力量为这只龙鱼做无声的祷告。

比起这悲伤与平静揉捻在一起的画面,这部「未知生,焉知死」的作品为此下的文案才令人印象深刻:

感受死亡只需要一个瞬间,感受活着却需要无数个时刻。

生命里接近死亡的经验

基于这部作品,我们的对谈一开始便从「死亡」出发。我问了庭瑄对于死亡的印象为何;她有条不紊地将死亡分为两种层次,分别为「身体上的死亡」以及「心灵上的死亡」。谈到身体上的死亡,庭瑄想到自己曾经一次因为没吃早餐而从楼梯上摔下来,起身后因重心不稳而昏倒。她提到,在昏倒之前会有一瞬间听不到周遭的声音,那大概是她身体上最接近死亡的一次。

「至于心灵上的死亡......」庭瑄接着说「应该是我家的狗过世吧。」约莫两年前,庭瑄家里的狗诊断出后脚患有肿瘤,到了后期已经不能走路,甚至连上厕所时都需要庭瑄的妈妈在一旁协助。一年后,在庭瑄生日的隔天,爸爸传给她一则讯息「我给你看一张照片,但是你要很冷静。」随着讯息附上的照片是家里的狗被装在一个纸箱里面,旁边放着金纸。一看到照片,她当场在宿舍里崩溃大哭。

那时候我爸妈赶快打电话给我,接通了电话之后我完全讲不出任何的话,那时候就好像心已经死掉的那种感觉吧...... 有一种「想要抓但是抓不住的感觉」 ,他已经不在了,你也摸不到他。

她说道,最后一次跟家里的狗见面时,他的脚已经很不舒服;但是,那时候为了赶高铁,所以没有跟他说掰掰。庭瑄那时想着下次回去就好了,然而,这来不及说出口的再见成了生命里的绝响。当我听到这难过的经历时也进一步问「在你家的狗过世之后,所带来的撼动,对死亡或是活着有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庭瑄回忆,在她的成长路途上一直会听闻身边的人意外离世的消息,到了大学则是身边朋友的亲戚去世,这些朋友大多是跟她很要好的朋友,有时候他们的情绪也会带给庭瑄。到最近一次便是家中的狗离世。那时候她才发现连一只小动物都可以这么痛,何况是人。即使是不太熟的同学,听到不幸过世的噩耗也会让庭瑄感到不舍。

她提起高一时曾经同班过的一个男生,班上渲染着欢乐的气氛,很多女生也跟他相处得十分融洽。之后男生因为成绩比较好转到比较进阶的班,然而那个班级的气氛比较冷淡,有时偶然在走廊看到他都是独来独往。后来,庭瑄从班导那得知了男生因忧郁症自杀的消息,她为此感到心酸难过。因为高一和他同班时一切都好好的,「那时候就想说,如果他没有转去那个班级,有没有可能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她语带不舍地跟我这么说。

我们班导回忆他的时候提到,有次看到他一个人很安静的坐在楼梯上在晒太阳,我们班导走过去问他「你在做什么?」他就说「没有呀我在晒太阳。」我们班导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很清新、心思很细的男生。可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得忧郁症。

而另外两个关于死亡的经验则是关于朋友的亲戚。一个是朋友的弟弟半夜偷骑车,不幸在半路自摔身亡;另一个是朋友骑脚踏车撞上省道上的大卡车,紧急送到医院开刀后仍不治身亡。她说这两者都有个非常心酸的共通点,小孩出事的当下,他们的爸妈对此一无所知,等爸妈接到消息后却已经天人永隔了。做为一个听者,我仿佛夹在其中被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是爸妈在家中安稳地睡觉,另一边则是小孩在生命的边缘岌岌可危;然而,这两股力量在不经意的状况下相遇,逝去的生命让活着的那一方在心中刻下了无法抹灭的伤痕。不过,遇到世间的悲欢离合,就可以让人比较贴近甚至理解死亡了吗?

「我会知道很痛,但我没办法很贴身的感受;你知道很痛,但是你没办法感受到多痛。」

庭瑄向我描述了这矛盾的感觉。 「理解」他人的难过,的确可以透过字里行间流淌的情绪而引起共鸣,至于「感同身受」他人的难过,却是每个人望尘莫及的棘手难题。她认为,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比较;每个人倾注在家人、朋友、宠物上的时间并非等量的,因此旁人难以切身体会投入情感的对象离去时的痛苦。

鱼缸里的无声丧礼

〈鱼岛丧礼〉(来源:作者Instagram)

接续这生死轮转的话题,我们谈到了〈鱼岛丧礼〉的创作理念。

我在做这部作品的时候,想要表现生跟死的流动。影片里的鱼有「生」同一时间也有「死」,我就是依照这个很模糊的方向去走,但是我知道要找有生命力的素材跟已经死去的东西,我的方向只有这两个。

庭瑄跟我分享了创作前的想法来源,一个想法是「你在经历一个生命逝去的时候,但是隔天你也会看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代表在这世上生死一直不断在轮回。第二个则是, 「其实你会感觉到自己快要死掉的感觉正是代表你还活着,因为你活着所以才能感受到这件事。」这两个十分后设的形上学思维,翻转了生与死的世俗定义。她提到,有次在修〈日本名著〉时读到一个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生きる〉 。这首诗温柔地提醒着大家,人们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死,可是都没有人注意到自己是如何活着,或者是,你现在正在活着所以你才能感受到这些事情

有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再加上〈生きる〉的视野拓广,让庭瑄偶然瞥见家中鱼缸里的「丧礼」时在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震撼。

那只白色的龙鱼是我们家的鱼缸里最大的一只,大概已经养了十几年吧,后来他生病了变得越来越不爱动。有天下午我妈跟我说他好像有好一些,有比较会动了;但是,到了那天晚上我就看到他直接翻肚。我看的时候有很多的鱼在旁边围着他,我那时后觉得很震撼,连鱼的同伴都可以知道他的同伴去世,他们平常不会这样围在一起游,一直到那只鱼翻肚的那段时间,其他的鱼一直围在他的身边游来游去。
其他的鱼围绕着中间翻肚的龙鱼游着(来源:作者Instagram)

这让我想到海洋里特有的自然现象—「鲸落」。有个朋友曾经跟我提到「那是身为一只鲸鱼留给海洋最无私的温柔。」鲸鱼下沉的时候,也有成千上万的鱼群围绕在鲸鱼身边游着。鲸鱼做为这颗蓝色星球上的哺乳类扛霸子,却只吃小鱼虾、浮游生物过活;然而,在临终的那一刻,它们选择将自己的肉身奉献给海里的万物,如同追日而死的夸父,将自己化作绿洲之地造福在荒漠里的迷途旅人。

从这一个鱼缸里的丧礼,我感觉这仿佛是种来自大自然的隐喻

翻肚的龙鱼就如同是一个刚逝去的个体,周遭的鱼群则像是缅怀个体的人们。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被全世界抛下了,即使我们离开了人世,周遭的人也不会为此留一滴泪。然而,〈鱼岛丧礼〉所捕捉到的画面,却以一个相反的角度告诉我们:这世界上依然会有因为你的离去而感到不舍的一群人。死亡,可重如泰山亦可轻于鸿毛,这其中重要的课题是,我们如何在轻与重之间感受生命的重量。生命既非掐指一弹即可乍现,也并非星球之间那般的迢迢千里。

我想,就如庭瑄人生经验以及〈鱼岛丧礼〉所带给我们的启发:

感谢孕育我们生命的一切

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 《餘燼》 電影短評|過去的歷史創傷,不該作為個人的復仇動機

📝📝:ChatGPT 奪走的不是寫作的能力|美國技術作家 Paul Graham:寫作,是對清晰思考的能力要求

📝📝:人們越來越耐不住太久的歌?| 從 Spotify 的收聽數據發現流行歌曲的「抖音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