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生之年會見到世界末日麼?
最近壞消息不斷,疫情還在全球肆虐時,德國西部又爆發了洪水。
這次水災讓人們措手不及,因為歐洲西部,萊茵河流域並非洪水頻發的地區,溫帶海洋性氣候讓這裡有著宜人的氣候環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肥沃的土地出產優質的小麥、葡萄酒和肉類。大自然並沒有給予他們太多考驗,生活優渥的人們也沒有憂患意識,但氣候變化來得太突然了。
從6月底開始,德國連續20余天陰雨連綿,河流上漲,土壤、山體的含水量也都到達了峰值,然而龍王爺並不想休息片刻,7月14日一場暴雨傾盆而下,暴雨面積達到1.6萬平方公里,波恩-科隆站日降水刷新歷史記錄,達到88.4毫米。大水沖出了河道,流入城市與農田,形成了這次罕見的洪災。
曾經風調雨順的西歐被洪水擊敗,與水搏鬥了幾千年的河南鄭州在7月20日遭遇了特大暴雨。
作為中原水患頻發之地,女媧積蘆灰止水、鯀竊息壤洪水,還有被廣為流傳的大禹治水,所有氾濫與治理的核心都在河南。比起平靜的萊茵河,單純的西歐人,我們是更善於與洪水搏鬥的民族,但這些優勢並沒有抵抗住這場洪水......
歐亞暴雨的同時,美國西部卻苦於山火肆虐。這次大火蔓延了13個州,燒毀土地4734平方公里(相當於無錫市的面積)。受災最嚴重的俄勒岡州,反復進入緊急狀態,燒毀面積也刷新了本州的歷史記錄。而這並非是今年的偶發情況,從2000年起,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的西部地區就頻繁遭遇山火襲擊,連同去年的亞馬遜雨林大火、澳洲山火一樣,其終極原因都是-“超級乾旱”。
沒有火、沒有雨就會好麼?今年7月,地處中東的科威特市持續高溫,街道空無一人,陽光直射的路面,溫度到達74攝氏度,甚至在烈日下的汽車部件都被曬化了。
即使躲到樹蔭之下,溫度也高達54度,人們紛紛躲進屋子裡,只能在下午5點後出門工作。而在氣候溫和的北美、歐洲,4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也已出現過多次了。
原因?
極端氣候越來越多的原因是什麼?在1978年科學家們就指向了“溫室效應”。
(圖片來自BBC)
地球的大氣層有點像溫室大棚的透光薄膜,太陽光照到地球表面,會反射回天空,但行走至大氣層時,會被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等)吸收,然後向各處釋放。
如果溫室氣體太少,大氣層偏薄,熱量就會返回宇宙,導致地球過於寒冷。而溫室氣體過多,大氣層變厚,熱量會被反射回來,並儲存在地球上,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形成溫室效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全球變暖”
什麼是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甲烷等都屬於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多產生於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燒排放,它在氣候變化中起作用最大。
其次是甲烷CH4,這種氣體多產自人類對肉的渴求,簡單說就是以前牛羊散養,吃草,產肉慢但消化好。現在大規模集中養殖,吃玉米等高蛋白飼料,出肉多,但不停打嗝放屁,導致大量的甲烷升至大氣層,變成了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並非單一現象,而會引發連鎖反應。除去極端氣候、物種滅絕這些現象,隨著冰川融化,2050年將有3億人的家園將被上升的海水淹沒,而海平面的上升,引發海水倒灌,本來稀缺的淡水資源也會變得更為緊張。
不過這些並非最壞的結果,最讓人擔心的是全球變暖正在形成“回授效應”。
霍金的預言
物理學家霍金自稱是樂觀主義者,但他對人類的未來可並不樂觀。他在2010年接受BigThink採訪時說“未來的一百年人類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溫室效應已經開始,人們還沒有意識,如果還有人說沒有全球變暖,那我請他去一趟金星,路費我出!”
金星有什麼特別?金星像是地球的姐弟星,二者大小相近,又是鄰居,金星距離太陽近一點,同處在適合生命形成的“宜居帶”內。
和地球一樣的是,它竟然也有大氣層,且4.5億年前也有大片的海洋。也許那時金星是一顆生命繁茂的藍色星球,而溫室效應導致大氣層變厚,太陽的熱量全被反彈回來,過了臨界點之後,溫度反复升高,海水被蒸發殆盡,最終金星變成了465攝氏度的熔爐。
霍金認為,金星的現在就是地球的未來,而他給出的最後時間是2060年,短短的39年後,地球的氣候將會難以讓人類正常生存,而到了2600年時,地球將同金星一樣,溫度超過400攝氏度,萬物寂靜,唯有永恆的火焰.......
誰在應對?
記不記得來自瑞典的16歲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里,很多人記著她怒視特朗普的照片,但她最著名的還是2019年9月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怒斥所有人“How dare you!你竟敢如此!”她斥責成年人不負責任,只想把環境問題留給下一代。
環保少女面對所有人的鏘鏘檄文,引起全世界媒體的競相報導。
確實,沒有人可以躲開環境問題,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努力拯救地球。目前來看,對於碳排放最敏感,最積極的是法國、德國領頭的歐盟(佔世界排放總量的9.6%),他們制定了各項法規,改造城市、改進生產、制定碳足跡法,甚至在機票、火車票中都加入碳足蹟的計算,讓全民參與到減排的職責中來(這也是為何歐洲可以誕生通貝里這樣的環保少女,他們太重視碳排放了)。但可惜的是,世界兩大經濟巨頭,同時也是排放巨頭的中國(佔總排放量的29%)和美國(佔14%),減排的速度並不理想......就更別提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沒有產生環境保護的概念。
很多人討厭環保話題,因為個人的慾望會受到製約,社會的發展會放慢。人們也總有一個理由可以搪塞:錢還沒掙夠,生活還沒享受,可這一切就像標題所說-我們有生之年會見到世界末日麼?
我想,這個問題沒人能給出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環境變化的大門已經打開,極端氣候將會越來越多。如果更多的人負起自己的責任,將會減慢全球變暖的速度,給人類爭取更多時間想出解決辦法。反之,延續以前的高耗能生活,甚至再打上幾場戰爭,那霍金所說的2060年末日都顯得太過保守了。
我們應該怎麼做?
法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明天》,從農業、商業、個人、城市各個角度講述了歐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裡面的方法非常實用。 (在B站和騰訊視頻裡可以找到片源)
比如政府大力興建自行車道路,給予自行車、行人更多路權,歐洲甚至可以推自行車(非折疊自行車)上地鐵、上火車,騎上自己的自行車穿梭於各個國家。
比如扶持本地的小農莊,小工廠,再加上本地人支持本地的產品與企業,甚至拒絕全球化的連鎖大企業(在片子中是Tesco超市),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碳排放,並增加本地的就業率。
而這一切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全球化的門正在緩緩關閉,我們也要意識到-取之不盡的廉價產品,並不會一直存在,經濟也不會一直增長。萬事總有一個盡頭,做好準備,回歸生活的本質,也許停滯或倒退並不那麼壞。
後記
在發稿之前,突然想起了《最後的生還者》中的一幕:歷盡艱辛的喬爾與艾莉看到一群長頸鹿悠閒地在人類創造的廢墟中散步覓食,他們撫摸這頭巨獸,末日的景象與生命的美好交織在一起,而這種感觸卻給了他們不同的方向。
艾莉更加堅定地走向火螢總部,決定犧牲自己換來全人類的免疫。
而喬爾卻更加猶豫,在他心裡,人類的命運並不比艾莉更重要。
也許沒有了人類的世界“末日”會更加生機勃勃?
你說呢?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