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过没有冷气没有风扇的酷暑

張少貞
·
(修改过)
·
IPFS
·
地理影响建筑设计,影响了生活,生活塑造人的思维,文化习惯逐渐形成,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应由地理开始。
意大利北部,傍晚六时许,车外路面气温摄氏42度

欧洲今夏的热浪惊人,多国多地最高气温有四十多度,若在树荫或建筑物的阴影下,还可以忍受,若在太阳下,空气中的高热使整个人感觉立即烤热,步行一分钟也是考验。难怪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等国家,炎夏时有午休时间,大部分零售店铺关门,顶多只有餐厅继续营业。热浪警告发出期间,中午时份,规模较小的市镇更是死寂一片。

七月,一个星期五在意大利公路驾车,途中去油站旁的商店,甫下车已觉路面火烫,看气温标示是摄氏四十二度,那时是二时左右,一般是最热的时份;欧洲夏天日照长,四小时后,时针始终指示是傍晚,但车厢外气温仍是摄氏四十二度!我在属亚热带的香港,也没从经历过这高温!

然而,这个酷暑,我曾短住的几个欧洲地方,除了餐厅、酒店和超市,民居均没有冷气,风扇也不算普及,居民怎度过高温呢?他们说,当地楼房,尤其住宅,用双层隔热玻璃,外面有木帘或木窗,艳阳高挂时拉下或关上,把热力止于室外,晚上拉起木帘、开窗,让自然凉风进内。

地中海国家如意大利普遍用窄长的木窗挡烈日。

对香港人来说,这近乎匪夷所思,在夏天开冷气是常态,只开风扇已是厉害。香港没明文规定要安装双层玻璃,只要求「达致能源效率」,发展商自然乐得省成本,也不装置木帘或木窗。

欧洲湿度不高(不超过百份之七十),炎夏没有极使人不舒适的黏黏感;大厦不高,住宅罕有高过十层,城镇楼宇绝大多数不超过三层,乡村更是家家户户各有独立屋;建筑物不密,没有屏风和狭谷效应,当太阳渐降,大自然的高温随之渐散,加上少有安装冷气,没有机械排出热能,若位于河边、山谷或小山幽,傍晚有凉意,夜色渐深时,要穿外套不为奇,室外气温可能只是摄氏二十多度,故晚上开窗,清凉之风吹进室内降温,翌日白天时关窗关木帘,「贮起」的冷空气大派用场。我留宿期间,确证如此,即使白天很热,晚上睡觉时也要盖被,完全不用风扇。

正是地理影响建筑设计,影响了生活,生活塑造人的思维,文化习惯逐渐形成,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应由地理开始。香港对冷气的倚赖,已达恶性循环,因其他住户或商店开大冷气,其排出的热风令人「被逼」开冷气,令香港的屏风和狭谷效应恶化,街道气温更高,以致商场商厦要调高冷气来令人即时舒服,香港女性夏天即使穿背心,都带备薄披肩或外套,在香港居住的欧洲人,也觉香港商场的太大冷气,入鄕随俗。

多年前的盛夏,晚上七八时在清水湾,凉风飒飒,甫返回将军澳,即觉热风扑面。能住在不用开冷气、只靠天然风的地方,在香港是梦想。

印象中,英国的窗户较少在玻璃窗外设木帘或木窗,其建筑的抗热力是否与欧洲大陆有别?

曾造访的欧洲地方,即使有冷气,也不会像香港「慷慨」,可能要过一阵子才觉凉快,然而,建筑物不是每幢都缀满冷气机,视觉上舒服得多。

伦敦典型住宅。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