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豆泥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線上NFT展覽推介《機器會夢見 NFT 嗎?》

豆泥
·
·
永遠的作品,一瞬的展覽,與介於中間的線上中繼站。

永遠的作品,一瞬的展覽,與介於中間的線上中繼站。

今年三月,濕地有一場展覽,只有兩天,展出以 AI 創作的 NFT。這是台灣首檔加密藝術收藏展,名為《機器會夢見 NFT 嗎?》,展品全是 Volume DAO 成員的收藏。

為什麼展覽籌備兩個月,只展出兩天?因為預算有限。

此時有一群人伸出援手,他們是 ARTOGO。他們前來掃描展場,製成線上展覽。你可以在自由走動,或順著導覽看展。

虛擬的展品,現實的展覽,如今又回歸虛擬空間。

但不同的是,策展的排列組合生出況味。

如果展覽是一個黑盒子,這是上帝模式。

也因此我發現更好的體驗,

本來看不懂的展覽,現在有很多資訊;
本來只有英文的展品,現在有中文介紹;
本來只有兩天的展覽,現在可以無限觀看。

如果我是個懶人(我就是),有線上展覽,我一定先從線上逛起,真的喜歡,做好功課,才會去現場。

就如同現在我一定先買電子書,真的喜歡,很想二刷,才會買實體。

現在還有誰會先去聽演唱會,然後再買專輯、然後聽線上串流?

如果《光》有先出圖錄,我一定先看完,才去北師美術館。(可惡展完了)(還好ARTOGO也有掃描光)

NFT 是一種媒介,有成千上萬展示形式,機器人夢見NFT 是一種非常前期的嘗試機器會夢見 NFT 嗎?

現場展覽的虛擬形式

這裡可以3D漫遊:ARTOGO 展覽連結

這裡可以一一介紹:ARTOGO 作品介紹


回到認真的介紹(這篇文寫自展覽前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實體世界看過 NFT 展覽呢?

是地板價驚人的猴子印刷品,訴說元宇宙多麼荼靡(佛教語:最後之花);還是從實體世界騰籠換鳥的當代藝術,冀求華麗轉身,卻落入酒店的電視螢幕;或是雷射投影露天派對 NFT 展覽?

NFT 是一張白紙,富麗堂皇的新聞佔據一大半,我已無需多言,感謝這些前輩的努力,讓 NFT 進入大眾視野。這些新聞熱門到,我開始擔心它們使你抗拒。

在遠方苦酸 — 「那是富人們的玩具!」

真正讓我感興趣的 NFT,卻是從角落裡慢慢誕生的故事。

比如前陣子寫過 TeleNFT,德國藝術團體使用老科技 TeleText,繪製低解析度 NFT,投射到衛星電視台;我也寫過蝦爸目前在北美館的個展《混沌邊界》,裡頭的程式化的作品,順理成章地鑄造成 NFT;更不用說現在當代館的展覽《蓋婭》,黃新與阿亂的 NFT 作品,正正探討 NFT 的本質,你必須「互動」,才能「質變」。

我自己在寶藏巖參展的作品〈光明燈〉,也是藉 NFT 世界的交易本質,與社群討論難能可貴的「信任」。

NFT 是一張白紙,有些人點紙成金,有些人捻紙微笑。


捻紙的人,貧窮且性感。

我今天要推薦的,就是由一群貧窮瘋子自費辦的展覽,且沒有收門票。為什麼要推薦呢?因為我也是瘋子之一。

這個展覽的作品,全部都是 NFT,這不稀奇;這些 NFT,全由我們收藏,這也還好;但這些收藏,全都是由「人工智慧」工具製作而成,這在台灣絕對是第一遭,而且後面會不會再有,實在很難說。

你可以說這是一個探討媒材的展覽。

以 NFT 為紙,AI 演算法為墨,藝術家為筆,無窮無盡的資料庫為硯。

我至今睡覺仍會因夢見公務機鈴聲而嚇醒,藝術家奴役 AI,過勞的 AI 會夢見 NFT 嗎?


有兩種科技藝術剛好順著 NFT 而起,一個是 GEN,一個是 GAN。

兩者如能在實體世界展覽,一定很有意思,兩者我們都有盤算。

GEN 是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我已寫過多篇文章,當然它們在市場上曾有一波高潮,台灣也有不少好手投入其中。

GAN 是 AI 藝術的一環,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我曾寫過文章解釋。我從張明曜的嘗試與大家介紹 GAN 為何與 NFT 天造地設,新 GAN 工具的出現甚至將遙不可及的工具送入尋常百姓家。

藝術 GAN 什麼?


週末的展覽,共 33 件作品,名為《機器會夢見 NFT 嗎?》

我們取 PKD 的經典小說名《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其實真正的意思應是仿生人會想要擁有電子羊嗎?),因此我們的展名可能也得改成《機器會想要擁有 NFT 嗎?》

10 名海外 NFT 藝術家,2 名台灣 NFT 藝術家,皆為一時之選。甚至可以說這批藝術家剛好涵蓋截至目前為止的 AI 藝術科技發展史。(我寫過的張明曜作品也在其中:利用集體心智創作的機器與藝術家

藝術家從使用小資料庫開始,創造小型的類神經網絡,取其迭代的圖形風格進行嘗試,最早的先鋒當屬 Mario Klingemann,我們有展。

然後資料庫越來越大,靜態的、連續的、高解析的、甚至讓動態 GAN 作品產生劇情情緒;到去年 Prompt 出現,AI 魔爪從視覺形式伸入創作內容,你可以用文字去逆向創作;接著,無邊際的全人類數位資料庫出現了,所有的文字標籤都是人類共識。

這檔展覽甚至不只是視覺,連自然語意分析的詩詞對白 AI NFT 都有出現。


以上參展作品,包含過去令我心心念念的 Memo Akten 章魚、Ivona Tau 的街景資料庫 AI 作品、Vadim Epstein 的迷幻工程、Ganbrood 的聖所、Nikita Panin 的邪典肉林、Helena Sarin 的 AI 蔬食、Matthew Plummer-Fernandez 教授的洞穴寓言、Mike Tyka 的精緻 AI 氣泡、Ilya Shkipin 的情色 AI 油畫。

以上都只是我粗俗的註腳,精彩的介紹與藏品,請親至現場體驗。

此外,台灣藝術家賴宗昀利用原住民肖像資料庫打造出共同的祖先、張明曜利用提示字工程反覆精修,創造出屬於未來最後的晚餐。個人認為具有本土風味。


上述作品中我只貢獻了兩幅,其他都是藝術/收藏前輩的寶貝,這些前輩如今組成 Volume DAO ,我只能說他們的收藏令我流口水,我都接他們的口水維生。

有興趣請加入:玩mint之徒

AI 適合 NFT,因為數位原生的工具自然容易成為數位商品,數位商品的大量銷售又讓更多創作者投入,技術也不斷迭代更新。NFT 光速發展,AI 不遑多讓,兩者加起來是不是就超光速了?

因此來看這個展覽鐵定是過癮的,你會發現這些展品的年份都很新,那是因為整個 GAN 發展歷史不過數年,此間卻有大量極為優秀的作品出現。生處於我們世代實在幸福,彈指之間就能收藏同時具有人文底子與尖端科技的藝術產物。

除此之外,以上參展作品只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 Tezos NFT,如此便宜、酷炫、難以想像。你能說 Tezos 不迷人嗎?。

這裡可以3D漫遊:ARTOGO 展覽連結

這裡可以一一介紹:ARTOGO 作品介紹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