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时代的理想国——读《区块链社会学》

Jennifer話很多
·
·
IPFS
·
读完《区块链社会学》都想加入后援会(大误

写字的国度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从小学开始就是低头族,看得不是手机,是桌子下的那本小说。每次换班,同学来来去去,却总能因为手上的那本书找到知音,总有个错觉,与文字的友谊没有时间维度,知音才是「朋友的朋友」。我们下课说著书,上课试着写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幻想试卷里的是小说,父母、老师天天逼着我们读,威胁我们进入职场后,文字将如何折磨人,惟有阅读、文笔与洞见才能使我们立足。

这幻想如果成真,不爱看小说的人可要抗议,如同现在很多人不满市场挂帅的单一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读《区块链社会学》如此感动,作者从价值开始思考,一路到金钱/货币、虚拟与物理世界,到国家/民族/想像的共同体,并企图在数位世界,以区块链立国,开启多国并存的想像与可能。

LikeCoin不只是钱,更是把钥匙

作者在书中后半部以自立的国度LikerLand为例,写下「创作有价」的愿景与实践。

如果你也有参与LikerLand的生态系(Matters、方格子、探路客、Wordpress、独立媒体、立场、Medium、Blogger、痞客邦等),相信可以感受到写字的力量,只要读者喜欢我们的创作,按下五个赞,我们便会收到创作基金LikeCoin(加密货币),如果有读者订阅或单次支持,我们也会收到每月收到LikeCoin或LikeCoin转帐,拿到LikeCoin的我们,便可以到一至数个交易所换成法币。

LikeCoin除了可以换成法币的价格,更是价值的证明。进入LikerLand的我们,受到「创作有价」的吸引,是一个预设的共识,期待读到好的内容,期待写出好的创作,而符合我们审美的作品,我们便化赞为赏,拍手经由系统派发LikeCoin给创作者,作为「创作力」的证明。

更甚,LikeCoin还是进入LikerLand治理的钥匙/通行证。如同台湾人熟悉的代议政治,我们经由选举选出民代,在立法院支持议案、立法或质询行政单位,我们可以利用LikeCoin促使议案成立( Liker 为议案存入保证金),我们可以利用LikeCoin委托验证人( 委托LikeCoin ),藉由委托,支持验证人对议案的立场或生态系的贡献,如果不同意验证人,我们随时可以转移委托,不用像选举,每次都等四年,我们也可以直接对议案进行投票( 持份者直接投票),藉由LikeCoin参与治理比代议政治的选票更即时,作者称之流动民主

时事下的区块链

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及香港在执笔下的状况,面对越来越严格的内容审查,面对越来越模糊的真相,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窜改的特性,让真相得以逃过审查,传递给另一个人。虽然在台湾没有直接的感受,面对同样的威胁,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口号最贴切:「今日香港,明日台湾」,更别说中国军机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的今日。新科技可以成立,自然是时势所趋。如果没有2008年的雷曼兄弟,大家不会觉得有政府威信的金融体系会崩溃,进而失去信任,促成比特币的兴起。

此外,很喜欢作者对去中心化及不可窜改这两个特性的解说,浅白易懂,想必是因为作者常解答像我这样技术白痴的困惑。作者用无大台来解说去中心化,换句话说,没有一个大的机构来掌管硬体(储存、传递)或交易、传递的内容,也说明这个词汇定义目前因人而异,书中倾向布特林的说法:多点架构、分权管制、得出共识,换句话说去中化不是无中心化。另外,很多文章说区块链不可更改,又有文章说区块/交易可以销毁(burn),搞的我很乱,书中很明确的说,区块链的特性是不可窜改,区块/交易可以更改,但都会被记录下来。

Code is Law

书中提到Lawrence Lessing在2000年发表的小论文Code is Law ,我大概看了一下原文,说的是物理世界中我们已经有法律规范,但当时触角没有延伸到越来越发达的网路,于是Lessing说代码在网路世界有如法律般的存在,该肩负规范的任务。作者更进一步说,Code是事发前的规范,不符合协议就没办法发生,而法律则更像事后论,针对结果做判断,无论法律或是代码,都有缺点,法律有恶法,而代码有Bugs。

作者在不同章节延伸这个概念。首先,使用区块链不一定就是民主(去中心化)。搭建区块链的建筑师使用点对点的架构,有了不可窜改的特性,但不代表是民主的治理方式,主导人独裁,体制便独裁(书中例举数位人民币DC/EP)。换句话说,区块链不是反体制,收听这集Podcast司法联盟链的应用ft. 法务部检察司鲁志远调查专员,我们能知道台湾司法正想着如何利用区块链提高举证效率,降低举证成本。书中也厘清虚拟、数位、匿名、半匿名等概念,让我们在理解区块链应用上,能懂不同的排列组合,譬如企图以区块链舍弃广告导向演算法的社交平台Voice,为配合各国法规,要求用户核实身份,也保留平台删除用户讯息的权利,作者说「这些中央化的处理手法是否能跟区块链去中心的精神并存,总体又是否能减低同温层效应和假讯息传波」,值得观察。

我们该如何看待区块链

打一场太极

以前在新创上班时,公司很爱请讲师来说unlearn的文化,总归一句,面对新的事物,我们该像张无忌一样,忘掉所有拳法,不让所学局限我们的想像力。面对群起的区块链造神,面对各种唱衰跟批评,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谨记想像是我们最大的资产。

自出版与文化产业

在书之外我很感兴趣的是区块链带给文化产业的机会。

在先前班雅明系列文章最后一篇中, 第四周:疫情之后,灵光消逝的美术馆? ,我们试着依循班雅明的思路:他把当时新媒体的电影看成大众艺术形塑的机会,而不是跟着当时主流的观点,觉得电影没办法跟绘画一样,让观看的人感受独一无二的画作。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数位应用在更多场景,美术馆开始推VR,数位艺术能以NFT发表,回头看彼时班雅明不同于时见的先见之明,就是因为他能独立思考并勇于想像。

关于创作有价

今天收到Matters的作者数据周报,站龄189天。文章的最后,想回到跟LikerLand最紧密的平台Matters。

这半年,每次大家讨论创作有价时,我都会在象特市发表各种愤怒言论,在写这篇文之前,我也在围炉提出几个问题,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可见世情短打Cosplay阅读咖啡角精选:关于区块链)。我确实受惠于Likerland/Matters( 创作有价!我在马特市百日的第一个万元),但同时,看到一行字的健身文得到几百拍也是有点问号,可见体现创作有价,拍手不是没有漏洞的方式,就像我家楼下的餐厅5星送小菜,Google Map得到4.8颗星,但味道就正常。

虽然我觉得每次讨论都有人身攻击的擦边球,积极来说,Matters的框架很明确,所以大家的讨论会围绕在拍手(当然也跟资源分配有关),另一方面,平台也允许这样的讨论,不会排斥这样的讨论上热门(热门的演算方式是公开),间接有助于共识的形成,无论如何,理想的实践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回到书上,回到LikerLand,如果你离共识太远,觉得经由讨论或参与治理无法改变时,在LikerLand你能「复制开放源码,fork the government,自行立国。」这大概是我觉得作者最带劲,LikerLand最疯狂的举动。 (搞的我也想加入后援会)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ennifer話很多書外的文學是生活 narratives-of-daily.ghost.io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讀《精實創業》

他們都說,客服要被AI取代(1)

自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