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帝王武功——降龙十八掌
你相信武侠的世界吗?
有点难以置信的是,我大约是到了快要40岁的时候,有一天不晓得是看了谁的文章,那篇文章里面直接地说,武侠小说全部都是作者唬烂出来的。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武功,当然也没有轻功,也没有内功,更没有点穴。从那一刻起,我仿佛是被打了一巴掌,才真的认知到,这世界上好像真的没有武侠小说那样的世界。
只怪我武侠小说看得太早,那个时候我还相信世界上有魔法。
几乎是到了中年,被打了一巴掌之后,才重新去想,所谓的武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的虚构文本,甚至可以说是奇幻文本,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社会物质基础上面,才能够达成这样的幻想。
▊
在中国人的世界里面,有中医、有中药、有国术、有太极拳。这些东西都是真的,有没有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但是这些东西不是虚幻的。这些元素构成了武侠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而在中国人的社会里,或许没有武林,但是有江湖。
真实的中国社会里面,没有武侠高手,但是作为武林的准团体却是齐备的。有佛教团体,有少林寺;有道教团体,有武当山;甚至还有白莲教与明教。有漕运形成的帮会、有黑社会、有反清复明的团体,有神秘的切口与手势,有烧黄纸斩鸡头歃血为盟的仪式。
在这些群体里面,有自己的团队逻辑、有自己的忠孝节义、有自己的帮规、有自己的禁忌。
是这些主流社会以外的次文化团体,构成了武林。
坦白说因为这样子的被打脸,中年的我像是大梦初醒一般深刻体认到原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武侠。从此之后,反而我看我年少时最爱的金庸,却仿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
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个时代背景的偶然,也是一整个时代的氛围下必然会塑造出的成果。
它诞生在战乱频仍的中国大地,以及在战火之后、在冷战时代谍对谍的气氛当中初次形成了大众文化消费社会的香港。
有媒体、有消费者、有创作者、有市场,就这样构成了1960年代众声喧哗的武侠小说创作环境。
而无论如何,在那样百家争鸣的竞争当中,金庸始终是我心目当中,那个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创作者。
▊
金庸在他一生中写过的十四部作品里,他凭空创造了成千上百的武术招式。光是在他最有名的《射雕三部曲》当中,每一个武功门派,每一个传奇人物,可能都精通三五门的功夫。假设《射雕三部曲》可能就会出现上百门的武术,那么在金庸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长河中,统计出来的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天文数字。
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真实世界没有武侠。那全都是从金庸的脑袋里面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
你怎么能不佩服那样伟大的心灵。
▊
在金庸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上千种的武功当中,只有一门功夫,傲视于所有武林绝技的顶点。
这一门功夫,仿佛是武侠之林当中的帝王一般,历来在金庸所创造的世界里面,能够把它精通甚至是从头到尾学完的人极少,而这些人都是金庸创作的小说里面的真命之子,仿佛像是天生承接着帝王一般的命运。
这一套仿佛专属于帝王一般的武功,自然会跟中国人心中的帝王象征有关联,那象征就是龙——千古以来中国人所认为的天命的焦点、天子的化身。
这门帝王的武功,就是降龙十八掌。
▊
降龙十八掌按照创作的时间轴来推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1957年的《射雕英雄传》当中。
在《射雕英雄传》的内容里面,一开始出现精通降龙十八掌的是华山论剑当中的「天下五绝」——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当中的北丐洪七公。
洪七公的身分是丐帮帮主,因此在书中也有了这样的设定:身为丐帮帮主一定要习得两门武功,那就是「降龙十八掌」与「打狗棒法」。
既然按照前面所立下的逻辑,洪七公理当要把这门武功传给下一任丐帮帮主。
但要是一切都是这么理所当然的话,这本小说未免也就太无聊了。这是金庸大师最神妙的地方。
▊
金庸把洪七公设定为一个在传授武术上面相当懒散,有时候想到就教一招,但是基本上很难教得完整,可以说个性相当松的一个老师。
所以在《射雕英雄传》当中,最后习得了洪七公一身本事,把降龙十八掌全部的招数都学完的是郭靖——而他根本不是丐帮帮主。
而郭靖之所以有本事可以学完洪七公所有的武功,是来自黄蓉的心机。黄蓉又会哄老人家、又烧得一手好菜,洪七公有酒有好菜,被伺候得服服贴贴的,一开心就把一身本事教给了郭靖。
身为东邪黄药师钟爱的独生女的黄蓉,却完全没有想要习得天下武功的野心。她只想培养她的靖哥哥,变成天下的武学宗师。
这也是金庸的妙笔。黄蓉机敏过人天资奇高,所有的武功她一定是可以秒学秒领悟,但是她偏偏对于练武功没兴趣。
郭靖则是武侠小说有史以来资质最愚钝的男主角,他自然也对于想要成为武林霸主一点野心都没有。可是因为他一心一意爱着黄蓉,而黄蓉一心想要培养他成为武林的大英雄,于是他就这样跟随着命运的安排,练成了降龙十八掌的全部招式,最后变成了威震武林的大英雄。
这里面,降龙十八掌作为帝王级的武功,从北丐洪七公传给了大英雄郭靖。
▊
假如《射雕三部曲》是一部非常好预测的创作,比如说拙劣的创作者如我,就会设定这门帝王武功,从郭靖传给杨过、杨过传给郭襄、郭襄传给张三丰、张三丰再传给张无忌。
但还好金庸不是我,他有着极其巧妙与灵动跳跃的心灵。
▊
在《射雕三部曲》的故事中,郭靖把降龙十八掌传给了他所收养的武家兄弟,后来耶律齐在比武大会技压群雄当上了丐帮帮主之后,郭靖便把降龙十八掌传给了耶律齐。
在原版的小说里,因为郭靖死守襄阳,最后城破人亡,所以耶律齐来不及学完完整的十八掌。后来从《神雕侠侣》到《倚天屠龙记》的年代,丐帮帮主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但每一代的帮主毕竟资质有限,所以到了《倚天屠龙记》的时代,末代帮主史火龙只学得了十二掌。其后随着史帮主被陈友谅所害,降龙十八掌的心法就此失传。
而在小说设定里,郭靖黄蓉在襄阳城破之际,将降龙十八掌与九阴真经的心法,连同武穆遗书铸成铁板藏在倚天剑和屠龙刀的刀身当中。
后来周芷若将两刀互砍之后取得了以上心法,在《倚天屠龙记》的末了将降龙十八掌的心法交给了张无忌。
▊
所以理论上最后一个将降龙十八掌的招式完全练完的人应该是张无忌啰?
但不知怎么搞的我有种非常奇特的直觉,我觉得张无忌不会去练。
这是金庸赋予张无忌一个非常独特的个性——张无忌人生当中所练成的每一门绝世武功,都不是他自己的野心或是兴趣,而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难题没有办法姑且试试,或者就只是有可爱萌妹子叫他去练,那他就会说好。 (这个我懂)(没人问你)
张无忌练九阳神功是为了驱除体内玄冥神掌的寒毒,不练会死。学乾坤大挪移是为了找到可以移除挡住光明顶地道石门的大石块的方法,而且最重要的是——可爱的小昭(画重点)叫他练的。而他学太极拳和太极剑的原因是他跟赵敏讲好了不能用已知的功夫去跟阿大阿二阿三比武,所以才临时跟太师傅学了几招太极拳和太极剑。
也就是说,最后获得了降龙十八掌心法的张无忌,因为已经没有立即的危机,还有最重要的,没有萌妹子叫他练,所以我猜他根本连学都没有学。
这是小说家创造出来的世界里面最厉害的地方,有些事情小说内容没有明说,但小说里的人物已经有了鲜明的个性,我们可以自行预测会发生什么事。
▊
《射雕三部曲》完成后,过了几年金庸又开始写了新的小说《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的背景年代设定在北宋,比起南宋末年的《射雕英雄传》大概早了一个多世纪,而金庸也有意要将《天龙八部》的世界观与《射雕英雄传》连在一起,所以《天龙八部》在基础设定时就与《射雕三部曲》世界观有几个关键的关联。
其中之一就是丐帮帮主一定要学会的降龙十八掌。另外一个则是大理皇室段氏皇族的成员都一定会的一阳指。
因而发生在南宋的华山论剑天下五绝当中的南帝与北丐,这两个传奇人物他们的武功渊源,就此连上了北宋的《天龙八部》系统。
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创作者大概可以说最爽的事吧!你创造了两个巨大的世界体系,然后用一些巧思将这两个世界联系起来。有点像是《哈利波特》及《怪兽与它们的产地》这样的时空观连结。
▊
所以继《射雕三部曲》之后,降龙十八掌第二次出现在金庸的创作当中,只是这个比较晚诞生的创作,在年代上却比《射雕三部曲》早,所以金庸也必须在《天龙八部》里去交代它的来源。
在《天龙八部》里面,降龙十八掌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是由男主角之一的丐帮帮主乔峰所拥有的武功。而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则是由上一代的帮主汪剑通传给他的。
据说一开始金庸在创作《射雕英雄传》的时候,把降龙十八掌设定为北丐洪七公自己创造出来的武术。所以在早期的版本里面还会提到洪七公在讲解降龙十八掌时的一些过程,他的口气都像是一个创作者本身的心得。
但是后来在创作《天龙八部》的时候,金庸就决定把降龙十八掌设定为历代的丐帮帮主都必须学会的绝世武功,因此把降龙十八掌的年代又再往前拉了几百年。
在《天龙八部》的故事当中,乔峰与虚竹结为义兄弟之后,将降龙十八掌的心法传给了虚竹。之后虚竹再将降龙十八掌传给了继任的丐帮帮主,于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直到洪七公的年代。
▊
世纪之交的时候,金庸曾经将过去的作品再做了一次改写,当时在改写《天龙八部》时,将原本的降龙十八掌改成了二十八掌,然后经过乔峰的修改,把一些不重要的招式去掉,重新改良成降龙十八掌,再传给虚竹。
但据说普遍读者都不喜欢这样的修改。包括我也是。
但是综观整个金庸宇宙当中的历史,降龙十八掌是一个极少数贯穿了好几部作品,而且分别都有故事当中的重要主角习得的武功。从汪剑通到乔峰、从乔峰到虚竹。在《射雕三部曲》里,从洪七公到郭靖,从郭靖到耶律齐,一路传到史火龙,最后由张无忌复得到所有的心法,但是降龙十八掌的心法也就到此为止再也没有传下去。
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武功传承,也是金庸宇宙当中算是传承纪录最长,经历过的主角最多的一门功夫。
这是为什么我始终称它为是一门帝王的武功。
▊
前面提到,金庸所有创造出来的、成千上百门的功夫,全部都是无中生有的。
那么无中生有的东西,要怎么去增加它的真实性,让读到这个作品的读者,好比小学时期的我,可以斩钉截铁地相信那是真的。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说故事的技巧,你要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存在的虚假的东西,但是你想要让人家相信那是真的;那你要加入很多真实存在的东西来作为它的基础元素,然后用真实的元素去扭转、塑造,然后创造出一个让人家很理所当然地相信——既然前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的、那后面的东西应该也是真的。
这是要当一个「大说谎家」的重要条件。
▊
在创造降龙十八掌的时候,金庸使用了一个很重要的真实媒介。这个真实的媒介所有的中国人一定都知道,就算没有读过,起码也一定大概知道那是什么,或者大致也同意——这个东西玄妙难解。
这个媒介就是《易经》。
▊
《易经》被儒家列为六经之一,但是大概可以说是最不儒家的经典。
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经过了从春秋时代到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无数个儒家的学者为它不停地作〈传〉作〈疏〉,告诉后生小辈们做君子应该要怎样、当一个读书人应该要怎样。
但是丢开这些东西,《易经》一开始只是卜筮之书。
甚至如果把卜筮的功能也拿掉,《易经》一开始只是在解释这个世界是怎样在运转的——一本世界的使用说明书。
▊
这本使用说明书记载了在黄土高原开垦的先民他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他们怎么想像这个世界。
所以它具有原始世界的故事书叙事的特征,其中一个特征就是,用人们熟悉的符号来说故事。
在《易经》的例子里面,它大量地使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说故事。
比如说,乾卦的龙,坤卦的牝马,渐卦的鸿雁,履卦的老虎,大壮卦的羝羊。这些动物的形象,是一连串很丰富的视觉意象,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一卦这一爻它想表达的意思,然后帮助我们去理解世界。
你可以把它解释成是3500年前中国人独有的Discovery频道。
▊
饱读诗书的金庸自然知道这个道理。讲到中国武学,在形象上仿效动物是其中的一个特征,我们都有听过蛇形刁手,虎鹤双形,还有猴拳鹰爪螳螂手等等。武术本来就是一种象形的舞蹈,神话传说与动物,是武术最好的模仿对象。
所以,《易经》当中的动物,变成了金庸大师他在凭空要创造出一套帝王之学的武术时,他所依凭的真实媒介。
他的创造是如此的成功,我们甚至愿意相信,这世界上真的有一套这样子的降龙十八掌。
▊
以上前言完毕,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将降龙十八掌的十八个招式,一招一招地拆解开来,去追寻一开始这个招式所引用的典故,是在《易经》的哪一卦哪一爻当中;然后去研究创造大师金庸,怎么样子利用《易经》的动物意象,来转化为武学实战中的具体招式。
很抱歉到了这个地方才告诉你,这篇文章总共会有13,000多字。建议你最好是在三天连假中真的闲来无事的时候再来仔细看这篇文章。
[警语:爱惜生命,远离长文]
【第一式亢龙有悔】
◆典故:〈乾卦.上九〉《彖》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乾卦」是八卦的第一卦,也是易经六十四卦的首卦。降龙十八掌当中有好几招都是来自乾卦的卦辞。
「亢龙有悔」是乾卦六个阳爻里面的最后一爻的爻辞,是乾卦的末了,意思就是「飞得太高的龙,必定会因为余力未逮而失速坠落,必成憾事」。
乾卦的六个爻辞,对应着六只龙,象征着从发轫的幼龙,到成长、成熟最后坐上九五之尊大位的帝王之龙,而到了最后年老力衰不懂节制而后悔。
把乾卦的最后一条龙的结局「亢龙有悔」,变成降龙十八掌开天辟地的第一招式,这是金庸大侠的创意,也可以说是哲学。
这套强调「天下阳刚之至」、「外门武学中的顶峰功夫」,可以说施展起来霸气外露的帝王之术,开头第一句就告诉你「把力气用光了你会后悔」。
这句话其实也为降龙十八掌后半很多招式,是刚柔并济,或是怀虚以探的招式在铺路。它也在告诉你,一味地走刚猛路子终究是行不通的,很多时候你得要处在事物的阴面,才能看见完整的道理。
在《射雕英雄传》里,洪七公教郭靖这一招「亢龙有悔」的时候,对他这么说道:
「你天性不想打死人,出招之时自然而然留有余力,这就是『悔』字诀。咱们这降龙十八掌,讲究的是『敌人愈强我更强』,所以叫作『降龙』,称它为『伏虎』,亦无不可。最难的地方,在于既以强力出击,仍然留有余力。不过倘若一味留力,没有力道发出去,那也不行。」
「这一招叫作『亢龙有悔』,掌法的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倘若只求刚猛迅捷,亢奋凌厉,只要有几百斤蛮力,谁都会使了。这招又怎能教黄药师佩服?『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发必须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哪一天你领会到了这『悔』的味道,这一招就算是学会了三成。
好比陈年美酒,上口不辣,后劲却是醇厚无比,那便在于这个『悔』字。天下什么事情,凡是到了极顶,接下去便是衰退,我这降龙十八掌,根源于《易经》的道理。易经讲究的是『泰极否来,否极泰来』。 『亢龙有悔』的道理,乃是还没到顶,便预留退步。这才是有胜无败的武功。武功有胜无败,够厉害了吧?就算真的要败,那也不妨,咱们留下的后劲还是深厚得很。 」
▊
【第二式飞龙在天】
◆典故:〈乾卦.九五〉《彖》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飞龙在天是乾卦的第五条龙,位置在上卦三爻的正中央,所以是皇帝的位置。我们把皇帝称作九五之尊,就是从易经乾卦九五这一爻来的。
前面讲过乾卦六条龙是一个渐进的旅程,而九五的飞龙在天,就是这个旅程最灿烂、尊荣、圆满的状态。
这也是易经的世界观,最末了事物都会衰败,所以事物终末的时候不会是最完美的状态,而是在此之前。
乾卦的龙在前面的四爻,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蜇伏、等待、从谷底跃起,然后好不容易才到了最完满的状态,成熟的龙承接了天命成为万物主宰,以高飞的姿态唯我独尊。
所以转化成武术招式,这是一招抢得了天时地利,从高处优势向下俯冲的攻击。正因为乾卦九五乃是天时地利人和之大成,所以大业得以完成,也转变成这一招的原则:在对的时机点与对的情势下把握优势转化为攻击的力道。
▊
【第三式龙战于野】
◆典故:〈坤卦.上六〉《彖》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与乾卦刚好相反,坤卦是讲求大地柔顺之气的卦。如同讲求刚健的乾卦象征是龙,坤卦的象征是牝马,然而到了坤卦的最后一爻,出现的意象不再是牝马,而是出现了龙。
坤卦上六的「龙战于野」是一个不祥的意象,原本刚健的龙在野外互斗,彼此受伤流出鲜血,而鲜血的颜色落在土地上,于是呈现了玄黄的颜色。玄是深色,玄黄色被解释为天地的颜色,但对我来说玄黄色更像是我们碳基生物的血迹暗沉以后的颜色。
所以龙战于野要是用比喻的话,我觉得很像北欧神话中的「诸神黄昏」,是一个天地即将终结,诸神毁灭战死的意象。在坤卦上六,阴气已经走到过度,凌驾了一切,所以阴过剩而「嫌于无阳」,阴阳必须一战,所以乾卦的龙出现却道衰互斗战死,是干道终结之象,所以说「其道穷也」。
降龙十八掌的第三式「龙战于野」与第十六式「履霜冰至」都是来自坤卦爻辞,而这两招来自至阴至柔的坤卦招式都是虚中带实的招式。有趣的是龙战于野的招式是「左臂右掌」,而履霜冰至是「左掌右拳」,都是两只手各使不同招式,一虚一实,但是并没有规定何者必须是虚、何者必须是实,而是由实战者自行临机应变。
郭靖在对抗裘千仞的时候使过龙战于野,小说这样写道:
「裘千仞见他左臂扫来,口中却说『吃我一掌』,心道:『你臂中套拳,谁不知道?』双手搂怀,来撞他左臂。
哪知郭靖这招『龙战于野』是降龙十八掌中十分奥妙的功夫,左臂右掌,均是可实可虚,非拘一格,眼见敌人挡他左臂,右掌忽起,也是蓬的一声,正击在他右臂连胸之处,裘千仞的身子如纸鹞断线般直向门外飞去。 」
比起前面来自乾卦的招式都是光明正大的双掌平推,这边开始出现了阴阳虚实的变化。
▊
【第四式潜龙勿用】
◆典故:〈乾卦.初九〉《彖》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前面出现了乾卦的九五、上九两条龙,在第四式则出现了乾卦的第一条龙,也就是初九。
初九是一只初诞生的幼龙,就好像所有凶猛的掠食者一样,在它们幼崽的状态下仍旧是弱者,也很有可能被攻击,所以一切都要等它们长大了才能有所为(大家可以想想狮子王辛巴的小时候)。
也因此幼龙为了好好保护自己活下去,必须要先潜伏在深渊水域中低调行事,切忌太早出头以免引来杀机,而这也是「潜龙勿用」的道理。
所以化成招式,它不像飞龙在天那样占尽优势恣意攻击,而是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看准对方的招式后再出招,是一个守重于攻的招式。
▊
【第五式利涉大川】
◆典故:此句为易经中常见的断占词,大畜、同人、未济等卦曾多次出现。以〈同人〉卦为例:「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利涉大川可以见于易经里许多卦的卦词与爻词中,当然意义都是一样的,指的是「现在的形势对我方来说是有益的,有效把握利用它可以轻易渡过大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水不是那种清新水灵、清澈沁凉的生命之泉那样的形象。在五行里水是黑色,是混浊的大洪水,是可以灭村的泥流。在易经里做为水的坎卦是不祥的,坎就是「险」;六十四卦里出现坎的大多数是不顺利的状态。
创造五行与八卦的中国老祖先们,都带着大洪水的不祥记忆。
所以要利涉大川,很重要的是化为舟楫,而且要顺势而为、还要避开冲击与凶险。 「侧身引化,避其锋芒;侧身击发,避实就虚、借力打力,力道倍增」,移动时要轻如舟楫,发力时则要势如洪水,所以这是一招速度极快、劲道极强的近身战法,专攻项首与咽喉。
▊
【第六式鸿渐于陆】
◆典故:〈渐卦.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彖》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第五十三卦风山渐卦,好像乾卦的六条龙一样,它的六个爻主角都是「鸿」,也就是「大雁」。
大雁是一种会从北方往南方过冬的候鸟,而且飞行的时候会按照顺序渐次飞行,所以作为渐卦的主角。在渐卦六个爻里,鸿鸟飞到水岸边、磐石上、陆地上、巨木上、丘陵上与云端上,带出渐卦六爻不同的处境与对策。
在这一招式中,金庸取的是「鸿鸟」的意象,因此跟前一招「利涉大川」相对应,前一招穿越了大川,这一招降落在陆地上。
所以这一招的招式在左右双掌皆化为鸿雁的双翅,一虚一实,一掌化、一掌击,或在实战中也可变成双掌交叉,先化后击。
▊
【第七式震惊百里】
◆典故:〈震卦.初九〉辞曰:「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震卦即是原始八卦中的「雷」,具体的意义就是「震动」。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的意思是,一开始巨大的震动让人惊吓,但是平静之后还是能谈笑风生。
而「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的意思是,虽然震动规模极大,惊动广大的范围,但是结果不至于影响或中断了例行的祭祀行为,或者用人当主角来说是「遭遇了极大的变动,但对于其身分地位没有影响」。
所以这个招式取前面的「震惊百里」,自然是取其招式猛如迅雷,叫人震惊。而在最后面第十八式取后面的「笑言哑哑」,意思则是指招式能化解敌袭,能够从容地见招拆招。
▊
【第八式或跃在渊】
◆典故:〈乾卦.九四〉《彖》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乾卦六条龙从初九的潜龙勿用出发,到了九四的时候,可以说是故事下半场的开始。
九四是上卦的初始,前面讲过九五就是整个旅程最灿烂的一段,所以九四这个阶段,可以视为是故事准备进入最高潮之前的准备阶段。
为什么叫或跃在渊?因为下一步准备飞龙在天。
所以或跃在渊,在画面上可以想像成,已经充分准备的飞龙,从谷底深渊出发,脚跟向地面踩紧,准备迸发出最强大的力道,一飞冲天。
所以这个招式也是一个可攻可守的招,下盘蹲低以承攻击、双掌上推借力使劲。
▊
【第九式双龙取水】
这一招是降龙十八掌当中,唯一命名典故不是出自《易经》的,至于它的出处究竟为何?许多资料是写来自佛经,但这种说法也是一推二五六,毕竟谁也没有办法遍读佛经到能够找到其典故的程度。
▊
【第十式时乘六龙】
◆典故:〈乾卦.彖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六龙是哪六条龙?答案就是乾卦里面从「初九」到「上九」的六个阳爻,也就是六条龙。
「时乘六龙」的意思是:「只要能够掌握对的时间点,就能够驾驭乾卦六条龙,能够自强不息而不致贻误时机而衰败。」
《易经》一直是一个强调时间刻度的哲学,它反覆在告诉你:在对的时间点做事、在对的时辰嫁娶;在对的季节收获、征战、祭祀。在时机态势对你有利的时候积极任事、在时势不对的时候块陶、躲起来韬光养晦。
武学招式也是一个讲究时间点的哲学,尤其是强调制敌机先,扭转颓势。
我想这个道理大概从事竞技性体育运动的选手都很清楚,从对决型的网球羽球桌球,到竞速型的游泳田径自行车,甚至是团队型的篮球棒球足球都是。 「时间」与「形势」,对每个竞技选手来说,都既是敌人也是朋友。如何与它们打好关系,好好利用,关键就是「审时度势」。
▊
【第十一式突如其来】
◆典故:〈离卦.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彖》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离卦九四的「突如其来如」,是中文字的精妙演绎。
首先在卦辞里出现的五个「如」字,意思都是「好像.......的样子」,如果我们把「突如其来如」这五个字一组一组拆开来分开解释,就会是:
突如:突然之间
(这里省略了动词「就变成」)(中文精妙妙不可言)
其:现在这个
来如:出现的样子
翻成白话就是:「突然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离卦九四」是一个很生动的意象。第四爻的位置是人臣,承继着第五爻帝王的赏识恩德。离卦九四原本来自天山遁卦的九四,当时这个大臣侍奉的是明主遁卦九五;突然之间到了离卦,第五爻变成阴爻,这个阴爻是来自遁卦的初六,你可以把他当成完全不重要的外族酋长或是小咖,干掉了皇上变成皇上,所以离卦九四突然间没了皇上,或是他从此必须侍奉一个原本是小人的皇上(离卦六五)。
所以九四的爻辞说他「突然就变成现在这个局势,他好像被大火焚烧过一样(被雷打)、又好像死了一样、也好像被抛弃了一样。」
当然降龙十八掌取「突如其来」的名字,倒没有这么凄惨,纯粹就是取其「出奇不意」之意。
▊
【第十二式密云不雨】
◆典故:〈小畜卦.彖辞〉《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密云不雨是一个很视觉的意象。尤其是在台湾夏天午后有时候会有乌云,看起来好像要下雨但是水气不够就是下不下来。
这里是用在「风天小蓄」的彖辞,「小蓄」的背景意义,就是「时候未到,不宜出手,只宜继续厚积实力」。所以密云不雨也是一个「守重于攻」的招式,也可以说是以退为进。
▊
【第十三式损则有孚】
◆典故:〈损卦.彖辞〉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
《易经》〈下经〉里的第四十一卦山泽损卦与第四十二卦风雷益卦是一组对卦。讲到「损」与「益」我们通常会直觉联想到「损益比」,也就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指的是「损失」与「获益」。
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厘清一个重要的想法。易经通常比较少做价值判断,而是描述事实,它通常是告诉你「因为现在是这个状况,所以你最好怎样怎样」而不是说「你倒楣透了!没救了认命吧!」
讲到损卦与益卦,我们之所以会反射性地认为损是不好的、益是好的,是因为我们用财务的角度来判断,钱变少了不好、钱变多了才好。但是其实损卦与益卦的主词从来不是钱,而是「任何东西」都可以。
所以用更本质性的角度来看,损卦与益卦的意思是「减少」与「增加」,至于那个减少与增加的东西是什么,那是不一定的。既然如此,损就不一定是坏事,益也不一定是好事。
损与益是相对的,而且没有谁好谁坏,所以用最白话的方式来解释损卦与益卦,可以这样说:损卦就是「把多余的东西减少」、益卦就是「增加本身不足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都是对应现实面的对策,都是中性的,没有好坏吉凶。
损卦是从地天泰卦变化而来,用泰卦的九三去换上六,就变成损卦。下卦失一阳爻,上卦得一阳爻,故曰「损下而益上」,是牺牲下层事务去成就上层事务,也可以说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所以说「其道上行」。
因为损是用眼前的牺牲去换长久之道,所以卦词里没有坏的描述。损而有孚,虽然眼前看起来好像牺牲了什么,但是换到了诚信之道,所以仍然是一件好事。
这么深奥的道理化为武学,会是什么招式?
金庸大侠取的是损卦「有得必先有失」的寓意,「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擒之,必先纵之」;而后以九三换上六,先诱敌打破对方防备,然后抬脚上踹,以下盘攻对方上顶,果然是「其道上行」,金庸大侠果然幽默(笑)。
▊
【第十四式羝羊触藩】
◆典故:〈大壮卦.上六〉《彖》曰:「『羝羊触藩』,羸其角。」「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邃。」
「羝羊触藩」的意象就是一只发情期的公山羊用它的犄角猛撞栅栏,这也是「雷天大壮卦」贯穿六爻的意象。
从雷天大壮的卦意就可知道这是一个「用血汗用拳头硬干出一片天地」的景象,也是阳刚之至的破坏力,而这招就是用尽全身之力向前冲撞的招式,刚猛的程度数一数二。
▊
【第十五式见龙在田】
◆典故:〈乾卦.九二〉《彖》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前面讲过了乾卦六龙中的初九潜龙勿用,因为是幼龙所以躲藏起来。到了乾卦九二,这条幼龙终于转变成了青少年,已经有了一定的体格与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终于可以脱离躲躲藏藏的日子,第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
见龙在田的「见」念成「现」,就是出现的意思,你可以翻成show one's self、或者是be seen,在中文这两个是一模一样的意思,中文里的「见/现」互通,也就是看与被看两种状态的互通切换。
田自然是指田野,但是在这里田更重要的意思就是没有遮掩的开阔田野,也就是说九二这条龙已经长大没有天敌,所以不用再寻找掩护,可以光明正大的出现。
乾卦讲的是龙,本来就是帝王之卦。你也可以把帝王想像成霸主、英雄,那么乾卦六爻的六条龙,其顺序就是一个典型的英雄旅程。
九二见龙在田,就好像是少年英雄初出江湖。
对我来说大概就是:
刚刚从蒙古回到中原的郭靖、
刚刚离开活死人墓要去找小龙女的杨过、
刚刚离开红梅山庄峭壁峡谷,已经练成九阳神功的张无忌。
三位英雄的童年阶段都可以说是备尝艰辛,他们在潜龙勿用的阶段都吃过很多苦,所以知道江湖险恶必须低调行事。但如今他长大了,他不会再害怕那些童年时加害他的人。
所以这一招是一个顶天立地而且下盘要站稳的招式。妙哉。
▊
【第十六式履霜冰至】
◆典故:〈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 《彖》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履霜冰至与前面第三式龙战于野都是出自坤卦,龙战于野是坤卦上六,也就是整个坤卦的阴气走到最后过剩的情形,而这边的履霜冰至则是初六,也就是阴气刚刚开始凝结的时候。
履霜冰至的视觉意象很清楚,就是踩在地上发现地上结了霜,所以知道很快地下雪的季节要来了,之后地上就会是坚硬的冰层(我想这个意象对于四季如春的台湾人比较难经验到)。这也是「阴始凝」的原因。
坤卦在卦气里对应的是亥月、阴历十月,下一个月子月就是冬至所在的月份。十月的节气是寒露、霜降,对应的也是坤卦初六的意象。
履霜冰至的意思,是防微杜渐,在发现阴气开始增长后就要预先防备,面对可能的劣势先行做出处置。而跟前面同属坤卦的龙战于野一样,履霜冰至的招式也是虚实相间,一拳一掌,互相支援。小说里这样描写:
「...当下吸一口气,两肘往上微抬,右拳左掌,直击横推,一快一慢的打了出去。
这是降龙十八掌中第十六掌『履霜冰至』,乃洪七公当日在宝应刘氏宗祠中所传,一招之中刚柔并济,正反相成,实是妙用无穷。
洪七公的武学本是纯阳至刚一路,但刚到极处,自然而然的刚中有柔,原是易经中老阳生少阴的道理,而『亢龙有悔』、『履霜冰至』这些掌法之中,刚劲柔劲混而为一,实已不可分辨。 」
我学杨氏太极的招式中也有一招右拳左掌,左掌横推拨开敌方攻击,右拳顺势打出,一横一直、一慢一快,刚柔相济,不知道金庸大师灵感是否来自于此。
▊
【第十七式神龙摆尾】
这个招式原名「履虎尾」,典故:〈履卦.九四〉《彖》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
这也是降龙十八掌当中极少数不是以招式名「神龙摆尾」典出易经,而是以创立时的原名「履虎尾」而承继自易经的卦辞。
前面洪七公就说过,「虽名降龙,伏虎亦无不可」。这招神龙摆尾的本意就是与「履虎尾」之意相连。而最有趣的是「履虎尾」的意象就是整个「履卦」贯穿六个爻辞的意象。
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履虎尾」的意义,本来就是当你从老虎的身后无意间踩到了他的尾巴,老虎一定会基于反射动作回头猛咬一口,也就是卦辞说的「咥人」(我想有养猫的朋友看到这一句应该都很有画面)。力道之猛,就有如神龙摆尾,所以他也是一个出奇不意向后方攻击的招式。
或许是因为名字是「摆尾」,所以在很多版本里,这招是降龙十八掌的最后一式。
▊
【第十八式笑言哑哑】
典故与「震惊百里」一样来自〈震卦.初九〉卦辞:「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笑言哑哑」这个招式并不常见,在台湾版以外的版本里面是作「尺蠖之屈」。
「尺蠖之屈」典故来自《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义跟潜龙勿用很像,指的也是明哲保身之道,必要时要能屈能伸。 「尺蠖之屈,以求其伸」,先行避让,而后俟机反攻。
第十八式的版本差异,也显示出了「降龙十八掌」的「到底是哪十八掌的争议」,以及进一步延伸出来的,台湾、香港、大陆不同中文版本的争议。
▊
1970年,当《鹿鼎记》还在创作连载时,金庸花了十年时间修订他的小说,推出金庸作品集。台湾远流出版社于1986年取得授权与网片印行。其后,金庸曾小幅度做些修改,却未及同步告知其他出版社。因此,台湾反而成为两岸三地唯一保留最初始修订版内容的地区,远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仍在出版的初版《金庸作品集》的出版社。
这样的差异出现在《射雕英雄传》第三集的第1109页,在金庸1980年改写的修订版《金庸作品集》,也就是台湾远流版的版本中,金庸加上一整段增写的版本。这一段写的是郭靖与黄蓉在丐帮轩辕台前争夺丐帮帮主之位的过程。
在增写的这一段里(比较图片请见留言),金庸洋洋洒洒地写郭靖使出降龙十八掌将一把笔直坚硬的钢杖打向丐帮四大长老之一的简长老的过程。在这增写的篇幅中,短短一段里郭靖就使出了「时乘六龙」、「密云不雨」、「损则有孚」、「见龙在田」四个招式的混合技,简直是比武的炫技,同时也是一种写作的炫技。 (读武侠小说最大快人心妙不可言之处莫过于此)
因为这样的阴错阳差, #台湾的远流版成为了目前在全世界流通的所有版本中, #唯一完整地保留了降龙十八掌所有招式的版本,这是我好几天前突然失心疯决定把降龙十八掌全部招式拿出来研究一次的初衷起因。
▊
2024年是金庸诞生百年纪念,远流出版社因此推出一个三年期的《金庸作品集》平装改版计画,在募资平台上发起集资计画。如果你年轻的时代曾经醉心于金庸,如果你跟我一样小时候看的金庸都是租书店租来的,当你已经有了经济能力与成就,想要回头收藏那些在你少年少女时代常驻你心的少年侠客、红粉佳人、武林豪杰与江湖奇人,也许你可以参考一下下方的募资资讯。
最后我要说,这不是叶佩雯,我写了这篇万言书,天地良心我完全靠的就是年少时期对金庸的爱,也只有金庸可以让我花了好几个礼拜时间去考证降龙十八掌到底是哪十八掌,写到最后真的身心俱疲到只想赏自己巴掌。
#永恒金庸无限江湖
#看到这里你总共看完了13274个字
#但很遗憾你不会赚到一毛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