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苹果发表会之前,我对iPadOS 的观点
近日看到这则消息,文中提到因为「幕前调度( Stage Manager )的缘故,iPadOS 16 不会如期上市,我很认同里面用到的词汇,幕前调度的确是:confusing 令人困惑、unstable 不稳定,而且需要makes more sense 符合使用者逻辑。
Apple will likely take extra time to tweak Stage Manager, one of the key new features of iPadOS 16 that lets users run multiple apps in floating windows for the first time on an iPad. The feature has been widely criticized for being confusing and unstable, as well as requiring an iPad with the M1 chip. According to recent rumors, Apple also has plans to introduce new iPad models in October, so holding off on releasing iPadOS 16 until then makes more sense.
关于幕前调度,官网是这样写的:「这是多工处理的新方式,助你轻松办妥大小事。它能依照你的需求,将视窗调整为适合的大小。同时,你还能在单一画面中查看多个重叠排放的视窗,这也是iPad 首见。」
我很期待iPadOS 多工越来越强大,但不希望是朝「幕前调度」的方向发展,因此对这次的延后上市其实是有点开心,代表Apple 设计团队可能还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作法。
如果你对iPad 与电脑的差异有兴趣,或是期待iPad 能取代电脑,那以下的内容适合你观看下去。先透过表格的方式呈现两者的差异,再透过三个问题分享我对「幕前调度」的观点。
iPad 是以触控导向来设计的操作介面,而Mac 是传统基于键盘与游标来设计的介面,如果你觉得iPad 不能干嘛,或不好干嘛?那不是iPad 问题,是天生的设计逻辑不一样,因此你要做的事情「乖乖」用电脑做就好,现在的Mac 性能和续航力都能和iPad 匹敌,剩下的就是「重量」还有减肥的空间了。
换句话说,选购时如果你处于犹豫不决状态,改变提问的方式吧!
与其问「iPad 能不能做电脑的事?」不如改问「我要做的事情,用iPad 还是Mac 比较快、比较舒服?」,前者是工程师要烦恼的问题,后者才是花钱的你该烦恼的问题。
回到「幕前调度」这个话题,幕前调度是iPad 引入Mac 操作逻辑,要让iPad 变的更像电脑的大胆尝试,它挑战的不只是萤幕尺寸的极限、设计师的开发难度,更多的是挑战使用者的「既有逻辑」和「上手能力」。
为什么要让 iPad 变得像电脑,要让它能做电脑的事?
对苹果而言:
- 使用 iPhone 的人,就会想使用 iPad,会用 iPad 之后,换买 Mac 时学习成本会很低。
- iPad Air 256GB + 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加起来 32,880 元,能创造比 MacBook Air(M1) 30,900 还高的营业额。
-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对 iPad 有错误的期待时,例如编辑大量 excel 报表,只好再去买一台 Mac,iPhone, iPad, Mac 的三套件就达成了! (Apple 多卖一台设备。YA。)
对消费者而言:
- 买一台就够了,节省开销来买孩子的奶粉和尿布。
- 能满足工作上的生产需求,生活上也能以自在悠哉的姿势来使用。
- 视当天需求再决定要不要带笔或键盘,生产力、创意力、行动力兼具。
为什么 iPadOS 幕前调度( Stage Manager )让人不满意?
- 把使用者想得太聪明。
Mac 的使用者目前都不大会使用 Space,例如沟通类的 App( iMessage、Line、Mail、Slack)放一个桌面,文书类的 App(Keynote、Word、Finder )放一个桌面,多数人仍是单一桌面做所有事情,而且是微软式的逻辑——视窗缩小到 Dock 上头。 - 设计师要使用者绕远路。
iPadOS 16 的网页说「幕前调度能让你顺畅的切换App」,可是……真正快速切换 App 的方式是 Command + Tab 啊!
设计师以为让大家一次看到所有 App,就能方便快速切换 App,就跟你去点挫冰,一次看到满满台面的配料,你眼花撩乱反而无法做出选择。
你需要的是懂你的老板娘,她知道你喜欢的是红豆、绿豆、大豆等豆类,就跟 Dock 上的右侧会出现你最近开启的 App 一样,让重点凸显才是加速选择的作法。 - 设计师误解「理想的工作空间」。
「理想的工作空间」在萤幕大小不及笔电或桌机的 iPad 上,并不是塞进所有视窗,且让使用者缩放大小、调整位置就叫理想。
就使用逻辑来看,我们「花在单一 App 的时间」远大于「切换 App 的时间」,如果你一直在 iPad 上切换、整理 App 视窗,就跟一直在按电视遥控器没两样,什么也没做到没看到。
意思是在萤幕不大的状态下,设计师让 App 视窗变小,除了限缩使用者生产力,也加大了开发者对 App 视窗配置的开发难度。
那到底iPadOS 16 该怎么做?
- 平板和电脑的萤幕大小不一样,没有必要套用一致的操作逻辑,更不适合一个桌面塞进所有视窗,这就像要把全家福塞进一台法拉利一起出游,强人所难啊!
- 使用者要的是更直觉的操作方式,去排列所需的两个或三个 App,而且应该维持填满萤幕的满版呈现模式,想想iPad mini 如果进入幕前调度模式会发生什么事?
- 一次开启多个视窗,是因为使用者想要:「参照(比对资料或说明书)」、「拖曳(修图并用讯息传给朋友)」、「并行(用 Mail 写信的同时也用 Line 沟通)」,设计师要帮忙的是:帮助使用者切换 App、或切换同一 App 里的不同视窗,还有增加 App 之间的内容传输。
- 如果真要把 iPad 设计成跟 Mac 的桌面模式一样,我天真的想像:不如直接让 iPad 搭载两个系统,开机时决定这次要跑 macOS 或 iPadOS。
- 或是当 iPad 接上外接萤幕时,才可以使用 macOS 的多桌面逻辑。我知道目前 iPadOS 16 已经做得到,只是为了维持好体验,要限缩启用的条件,毕竟当使用者想要进入传统电脑的作业模式时,他本来就需要更宽广的配置。
结语
我回想起大学时,自己是用Mac mini + iPad 第一代的组合,宿舍有桌机,去图书馆或课堂则用iPad,现在则是iMac 24 + iPad Pro 12.9(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Apple 有完整的产品线供你「组合」,不管「幕前调度」最后会变得如何?都没有比你自己想完成的事情如何被完成来得重要。
藉由iPadOS 16 延迟上市的话题,分享我对iPad 的观点;科技会把我们带去何方?这是有趣的问题,同样的,我们希望用科技把「自己」带向何方?更是有趣且重要的问题。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