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密的角落》:审查制度下的中国推理剧

陳牛
·
·
IPFS
·

改编自推理小说《坏小孩》的中国推理剧集《隐密的角落》,最近在大陆非常火爆,以8.9分位居豆瓣华语剧集榜榜首,而且评分一度达到9分以上,后来因为结局「过于正面」,才使评分有所回落。由于剧集表现了了中国社会、家庭、人性的黑暗面,有人形容,它有点像台湾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也正因如此,它无可避免会得到中国审查制度的「照顾」。

以推理剧的标准而言,《隐密的角落》其实并不合格。凶手是谁、作案方法如何,是推理作品的核心元素,但在《隐密的角落》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与其说它是一部推理剧,不如说它更接近于伦理剧。然而,当你想到《流浪地球》在大陆都可以称为硬科幻的时候,这样一部几乎没有推理成分的推理剧,似乎也就说得过去了。中国审查制度的严格,和中国观众的宽容,相映成趣。

如果推翻传统推理剧的核心元素,独创一种推理风格出来,那当然值得称道,但《隐密的角落》显然无法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除了上面说到的,它没有好好处理凶手是谁、作案手法如何,此剧大多时候是以巧合取代逻辑,去推动故事的发展,而且还存在不少的漏洞。这些漏洞有些是因为编剧和导演本身的问题,有些则是因为审查制度。

比如引发出整个故事的立足点,就相当不扎实。三个小孩在山上玩耍时拍的片子,成为了一场凶案的证据。那究竟是什么牌子的相机,能把对面山的情况拍得如此清晰,足以成为一宗凶案的关键证据?一部好的推理剧,好就好在细节上的经营,不应该让我怀疑它里面出现的相机。如果此剧后半部份的崩坏,还可以归咎于审查,那在故事的起点上作出如此粗疏的处理,就只能说是导演的心态问题了。他也许并关心一部低配置相机能否在那么远的距离下拍到一宗杀人案的罪证,他也不关心一个心思慎密、智商极高的杀人犯为何会因为那样的证据而头疼,并且越走越错。

剧中的漏洞当然远不止于此。然而有趣的是,豆瓣上不少评论却是对此剧有相当大的宽容,把「漏洞」当成「隐藏要素」来解读,免费为编剧加了不少戏,尽管有些「解读」其实是搬出了原著的设定和内容。于是,即使因为审查的缘故,此剧在最后连故事也说不好了,很多人还能通过加戏、解读,把这个崩坏的故事拼凑起来。我心想,编剧换成你们,该多好啊,但《隐密的角落》就是《隐密的角落》,不是《坏小孩》啊。

据说原著《坏小孩》非常黑暗,大人很坏,小孩也很坏。但如果不把原著套到这部剧上,剧集实际上远没有达到,很多人说的那种令人窒息的黑暗。大部分角色固然都有令人讨厌之处,但正如所有中国影视作品一样,至少人民警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完美无瑕、光明伟大的形象。老警察陈冠声,于公算兢兢业业,于私则对别人家的孩子也关心备至;年轻警察叶队长,更是剧里唯一一个在家教上没有问题的父亲,他工作虽忙,却从未忽略自己的女儿,也没有给女儿过大的压力,反而教她放松一点,但奇怪的是明明不是单亲家庭,孩子的妈却连一次脸都没露过。是编剧偷懒,还是经费紧张到不能多请个演妈的?

我什至以为,这其实是一部有事要找警察、看见犯罪要报警的教育片。 「大魔王」张东升杀了第四个人之后,愿望是一切能重来;三个小孩中的朱朝阳,在经历了亲生父亲被杀死后,愿望是重新开始。早报警,能有这些事吗?所以小孩严良最后的领悟,理所当然是「想当警察」。

原著中,朱朝阳的爸爸和后妈之死,其实是朱朝阳策划的,但是剧集为了过审,必须将「弑父杀亲」的情节作出改编,于是把所有命案都安排到了张东升的头上。哪吒都要高举父爱的时代(《哪吒之魔童降世》),你还想看弑父弑亲的情节?张东升杀朱朝阳的爸爸和后妈,动机很薄弱,显得很功能化。让张东升杀那么多人,无非是把主要的罪恶集中到这个「变态」身上,从而淡化三个小孩角色或多或少的罪恶──毕竟在一个「文明国家」,不仅警察要正面,小孩也不能真的太坏。

「变态杀手」张东升最后在拘捕过程中被击毙,使之不需经过审判而有一个「罪有应得」的结局,也是编剧偷懒吧?如果他被审判,则必须回到推理的核心元素上,剧集就需要交代侦案的过程,交代他的犯罪证据,可是证据呢?恐怕编剧也已经难以自圆其说了。一部打着推理旗号的剧集,最大的「悬疑」变成了严良和普普两个小孩究竟有没有死,朱朝阳究竟有没有黑化。从中享受到的,真的是推理的乐趣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陳牛香港記者,關注藝術、文化、電影。 https://linktr.ee/cowcfj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五條人:《在碼頭》

訪問
3 篇作品
電影
8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