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为虎作伥」的典故,你会学会如何帮助子女远离恐怖情人

鴻雁東南西北飛
·
·
IPFS
·
「为虎作伥」这个成语指的是帮助坏人做坏事,但它的典故除了这层涵义外,还揭示了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为人父母的你,深入了解之后,也许会帮助子女建立健康的情感观,远离恐怖情人……

今年是虎年,来点关于老虎的故事。

为虎作伥」这个成语指的是帮助坏人做坏事,和「助纣为虐」相近,但它的典故是什么呢?宋代的《太平广记》中记录了一则故事,请见以下这部影片的说明:

可见,「伥」是死于老虎口中的人类,鬼魂被老虎控制,除了帮虎老大排除陷阱路障,还有引诱猎物上钩的功能,类似《倩女幽魂》里色诱男人以供妖怪姥姥食用的聂小倩。

不过,聂小倩和伥鬼不同的是:小倩表面上帮助姥姥诱捕人类,但内心不服姥姥,无奈骨骸被姥姥封印,不得超渡;但伥鬼在许多笔记小说的记载中,似乎是心甘情愿被虎老大役使。

就以上述《太平广记》的故事来说,这群伥鬼不只愤怒叫嚷着要帮先前那位被杀害的老虎禅师报仇,原文最后还提到一个重点,在影片中却被省略。这段原文是:

(猎人)张毕登棚,果有一虎哮吼而至,前足触机,箭乃中其三班,贯心而踣,逡巡。诸伥奔走却回,伏其虎,哭甚哀曰:「谁人又杀我将军?」

因此,当第二只老虎踏中猎人所设的机关,当场被箭射死后,这些伥鬼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像影片中所说的感谢猎人,而是哭得撕心裂肺,咒骂杀害他们将军(指老虎)的人。

照理说,如果伥鬼们是被老虎控制,不得不帮它的话,在老虎死后,终于解脱的祂们应该感到高兴。但他们的反应却恰好相反,好像是发自内心拥戴它们的虎老大。

该怎么解释这种吊诡的反应呢?我想起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

简单来说: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指的是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感情,甚至认同他的所作所为,并予以协助。在电影中常见到的人质爱上绑匪的情节,可能正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在人质身上发挥作用。详情请见以下这部影片的解说: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成因有许多,那么死于老虎口中的伥鬼为什么帮助祂们的仇人呢?再来看接下来的原文:

二子怒而叱之曰:「汝辈无知下鬼。遭虎啮死。吾今为汝报仇,不能报谢,犹敢恸哭。岂有为鬼,不灵如是?」遂悄然。忽有一鬼答曰:「都不知将军乃虎也,聆郎君之说,方大醒悟。 」就其虎而骂之,感谢而去。

这群伥鬼正在为老虎哀悼的时候,被这两人痛骂了一顿,他们才醒悟--原来祂们敬爱的将军,居然是一只老虎!很明显,祂们这些受害者由于过去没办法获得外界的讯息,陷入当局者的迷思中,因而没看到将军的真面目和犯罪事实。直到被这两人点破,才惊觉自己是被老虎给利用了。

可怕的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只是发生在绑匪与人质之间、老虎与伥鬼之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是它在不对等的伴侣关系中发挥其束缚人心的作用。例如:很多人离不开那些习惯诉诸语言或肢体暴力的另一半,宁可默默承受,并且为对方的暴力行为找各种借口,最后自己伤痕累累,甚至连命都没了--这正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在发作。

为人父母,自然不希望子女将来遇到恐怖情人。我们可以谨记「为虎作伥」告诉我们的教训:

要当一个子女愿意开口向你倾诉的父母,建立亲子之间的沟通桥梁。将来他们在进入恋爱关系时,有爸妈的陪伴和开导,才不会因为不敢跟爸妈说而陷入当局者迷的陷阱中;一旦受到暴力对待,便不至于出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而会懂得自我保护、寻求协助。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