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為虎作倀」的典故,你會學會如何幫助子女遠離恐怖情人
今年是虎年,來點關於老虎的故事。
「為虎作倀」這個成語指的是幫助壞人做壞事,和「助紂為虐」相近,但它的典故是什麼呢?宋代的《太平廣記》中記錄了一則故事,請見以下這部影片的說明:
可見,「倀」是死於老虎口中的人類,鬼魂被老虎控制,除了幫虎老大排除陷阱路障,還有引誘獵物上鉤的功能,類似《倩女幽魂》裡色誘男人以供妖怪姥姥食用的聶小倩。
不過,聶小倩和倀鬼不同的是:小倩表面上幫助姥姥誘捕人類,但內心不服姥姥,無奈骨骸被姥姥封印,不得超渡;但倀鬼在許多筆記小說的記載中,似乎是心甘情願被虎老大役使。
就以上述《太平廣記》的故事來說,這群倀鬼不只憤怒叫嚷著要幫先前那位被殺害的老虎禪師報仇,原文最後還提到一個重點,在影片中卻被省略。這段原文是:
(獵人)張畢登棚,果有一虎哮吼而至,前足觸機,箭乃中其三班,貫心而踣,逡巡。諸倀奔走却回,伏其虎,哭甚哀曰:「誰人又殺我將軍?」
因此,當第二隻老虎踏中獵人所設的機關,當場被箭射死後,這些倀鬼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像影片中所說的感謝獵人,而是哭得撕心裂肺,咒罵殺害他們將軍(指老虎)的人。
照理說,如果倀鬼們是被老虎控制,不得不幫牠的話,在老虎死後,終於解脫的祂們應該感到高興。但他們的反應卻恰好相反,好像是發自內心擁戴牠們的虎老大。
該怎麼解釋這種弔詭的反應呢?我想起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
簡單來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指的是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感情,甚至認同他的所作所為,並予以協助。在電影中常見到的人質愛上綁匪的情節,可能正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人質身上發揮作用。詳情請見以下這部影片的解說: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成因有許多,那麼死於老虎口中的倀鬼為什麼幫助祂們的仇人呢?再來看接下來的原文:
二子怒而叱之曰:「汝輩無知下鬼。遭虎齧死。吾今為汝報仇,不能報謝,猶敢慟哭。豈有為鬼,不靈如是?」遂悄然。忽有一鬼答曰:「都不知將軍乃虎也,聆郎君之說,方大醒悟。」就其虎而罵之,感謝而去。
這群倀鬼正在為老虎哀悼的時候,被這兩人痛罵了一頓,他們才醒悟--原來祂們敬愛的將軍,居然是一隻老虎!很明顯,祂們這些受害者由於過去沒辦法獲得外界的訊息,陷入當局者的迷思中,因而沒看到將軍的真面目和犯罪事實。直到被這兩人點破,才驚覺自己是被老虎給利用了。
可怕的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只是發生在綁匪與人質之間、老虎與倀鬼之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最常見的,是它在不對等的伴侶關係中發揮其束縛人心的作用。例如:很多人離不開那些習慣訴諸語言或肢體暴力的另一半,寧可默默承受,並且為對方的暴力行為找各種藉口,最後自己傷痕累累,甚至連命都沒了--這正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發作。
為人父母,自然不希望子女將來遇到恐怖情人。我們可以謹記「為虎作倀」告訴我們的教訓:
要當一個子女願意開口向你傾訴的父母,建立親子之間的溝通橋梁。將來他們在進入戀愛關係時,有爸媽的陪伴和開導,才不會因為不敢跟爸媽說而陷入當局者迷的陷阱中;一旦受到暴力對待,便不至於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而會懂得自我保護、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