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情怀总是卫斯理--告别倪匡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升上国中后,父母把我送去一间家教班补数学和理化。两年过去,资质鲁钝的我,没有补到数理,却补到了卫斯理。
家教班不是正式教室,而是老师的住家。我们上课时,老师的太太便带三岁的女儿进房间,以免干扰我们。有一段时间,老师把女儿交由住中部的爸爸妈妈照顾,得闲的师母不用关在房间里陪女儿,于是常常见她坐在客厅的一角看书。
有一次下课,师母正巧离座,她放在桌上的那本书,封面说不出的怪诞:一男一女脸色惨白、凝重,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我,上面还有一只没有脸孔的纸猴,看似在跳跃--这个封面,让我打从心底感到恐惧。
桌旁的书柜上,排列了整整齐齐二、三十本封面画风近似的书,上面写着「科幻小说/倪匡着」,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倪匡这号人物。虽然知道这是小说,但何谓「科幻」?当时的我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仅凭书封便断定是鬼故事无误。
我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便喜欢看鬼故事,家里收藏了一整套《孙叔叔说鬼故事》,总是看不腻。现在一整套「鬼故事」在我面前,我一时兴起,便和师母借了一本《蓝血人》(血是蓝的?肯定是鬼!)回家看。这一看之下不得了,倪匡的一整套科幻小说,不但让我瞬间迷上了瘾到无法自拔的地步,还大大升华了我的阅读视野,见识到科幻小说的奥妙。
此前我所读的课外读物,除了《孙叔叔说鬼故事》以外,就是爸妈买的中国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或是改写成儿童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内容传统的读物。然而,在倪匡的带领下,我看到现代小说家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一己对未来和未知事物的想像,所建构出来的奇诡绚烂的异想世界。
蓝血人不是鬼,但也不是人,是外星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阅读关于外星人的小说,颠覆我脑海里那头大、眼圆、四肢细、身体皱巴巴,不时抓人类去做实验的外星人形象。
《大厦》里,电梯无止尽的往上攀升的情节(和文化大学大仁馆的那座会不断下降直达地狱的电梯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我最爱的灵异成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异次元空间的概念。
《纸猴》当中,除了科幻,还融入了武侠情节--我原以为武侠只会发生在梁山泊一零八条好汉和十三妹(不是《古惑仔》的十三妹,是《儿女英雄传》的十三妹)……等古人身上,想不到现代也可以有武侠!
我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两三天读完一本后,等到下次上课再迫不及待去换一本。一开始我还会开口向师母借,后来担心老师知道后,会和爸妈告状,说我沉迷于科幻小说,所以干脆趁师母不注意时自己换书。
升上国二,课业日益繁重,但我也没在怕的,读书的时候就把薄薄的一本倪匡小说夹藏在教科书里偷看;睡觉的时候就躲在被窝中打开手电筒偷看。记不清有几次,我看到不知不觉睡着,隔天起床小说还摊在胸口上。
在那个课业压力无处发泄,和父母关系紧绷随时发生冲突的青春岁月,我幻想自己是主角卫斯理,毅然决然抛开现实,到异域探险、和异人打交道--拯救不了自己的功课和处境,那就拯救世界吧!
多亏倪匡,我那孤寂的少年心灵总算找到一个得以安顿的空间,过得再怎么压抑无助,每天最少有一件期待的事,不至于过度陷入郁闷和愤恨的泥淖中。
时隔多年,我好几次在旧书摊见到倪匡一整叠的科幻小说在便宜出售,但稍一踌躇便错过了,如今引以为憾……
今天傍晚,打开手机见到倪匡逝世的消息,少年时期挑灯夜读卫斯理的情境立刻从脑海深处的某一个许久没有提取的记忆中涌现,心里激动了一阵子。我不禁想:
没有倪匡,我的想像会贫乏到什么地步?我的心灵又会残破到什么程度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