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政彦《片断人间》:无法成为故事的事物,是如何存在在这个世界的?

藍玉雍
·
·
IPFS
·

致谢虚词.无形刊登本文

连结: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2108.html

岸政彦《片断人间》,截自博客来。

《片断人间》是日本社会学家——岸政彦2015年发表的著作,在这之前除了写过《同化与他者化》和《街头人生》两本社会学著作外,他也写过不少小说,如《塑胶伞》、《图书室》,并入围芥川赏与三岛由纪夫赏。

《片断人生》写的,是岸政彦从事社会学工作十几年以来,在求学、采访、研究、教学中,各种和人相处的片刻。这些片段,有些是无意间听来的他人经历,有些是无意间在网路随意浏览中逛到的记事,有些则是亲身经历的突如其来的插曲,无法被放进严谨学术专著里,也难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某个角度来说,在这些片刻里发生的故事,似乎并没有一个能够被称为结局的结尾,而是常以不了了之的状态结束。

例如作者在琉球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受访者的小孩忽然跑进来说:「爸爸,狗狗死了。」两人一时之间都不确定该做出什么反应,停顿了一会后,才又继续说着刚刚的话题。仿佛刚刚发生的事并不存在。

又或者,是一些看似不怎么起眼的琐事,却意外地让作者感到困惑。例如作者发现,想要和人聊天,最好不要请对方和自己聊聊,而是用别的理由邀请,会更容易达成目的,像是:「我们要不要去吃火锅呢?」,而不是「我们来聊聊吧」。

 「或许,人真的很害怕赤裸裸地让自己坦露在对方眼前吧?……既不想盯着对方的眼睛看,也不想让对方注视自己的眼睛。所以在中间放个小小的火锅,当作注视的焦点,就比较不会害怕了……仔细想想,或许语言、货币、艺术等都是这样的作用。」

擅长从微小的事物中,思考到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本书的特色。这之中的议题有大有小,小至是对那一片刻的感伤抒怀,大至是思考到人与人之间常常存在的各种矛盾关系、纠结,以及故事对人的意义,甚至最后是对社会学研究的反思。

《片断人生》就像是岸政彦夹在小说与社会学之间的片断人生、片断思绪,既不是严谨的社会学著作,但也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混杂在社会与小说之间的片断叙事。书本的绪章,是「未被分析的事物们」,在里头岸政彦如此说道:

 「虽然我的工作是透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分析统计数据或历史资料,但我真正喜欢的,是那些无法分析的事物,是那些单纯存在的事物,更是那些暴露在阳光下并逐渐被遗忘的事物。」

日本的作家——国木田独步曾写下一篇极短的小说《难忘的人》,在这篇小说里,难忘的人,不是指不能忘记的人,而是就算忘记也没有关系,却无法忘记的人。在书中分别是无意间瞥到在岸边蹲着捡拾物品的男人、唱着山歌驶过路边的马夫,最后则是在人群巷弄中独自弹着琵琶的汉子。这些人在书中和主角没有任何互动,甚至可能连眼神都没对到,然而在主角的惊鸿一瞥中,却莫名地留下无法忘怀的身影。

这些无法忘怀的身影,就像岸政彦所说的,是某种「单纯存在的事物」,虽然每天暴露在阳光下,却很少被人注意,只是独自默默地存在这个世界里。只有在偶然的片刻里,进入眼帘,留下片断的身影。

追求自然主义的独步,认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关注这些真实存在却默默的人事物,因为正是这些平常被人忽略的事物构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学家岸政彦,虽然没有提到文学二字,却类似地也在书中讨论虚构、故事对人的意义。

 「自我」就是许许多多故事的集合体,有的轻、有的重、有的单纯、有的复杂,将这些故事组合起来,便塑造出所谓的「一个」自我……我们自己与我们的世界,不仅会说故事,更是由故事所构筑而成……

这样的讲法,听起来让人联想到叙事心理学或是诠释学的理论。人所认知的过去不是真正的过去,而是作为故事的过去。并且,人是透过自己所编、所述的故事来认识自己的,而非本来就有个先天的自我。

但如果我们继续往下看,会发现让岸政彦感兴趣的,不全然只是所谓的故事,更是那些被打断的「故事」。

有时,这些故事会被打断和撕裂,或是和其他的故事发生纠葛,产生矛盾……这时,存在于故事之外的「某个什么」,或许正悄悄地窥视着我们也说不定。

《片断人间》与其说是在像散文一样描写各种难忘的片刻,不如说透过这些各式各样的片刻的记述,作者想要描写人与人之间万般复杂的接触。这些「片断」不单纯是一个个构筑自身与他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个能够打破我们构筑自身故事的裂口,使「故事之外的某个什么」闯入我们的生活。

透过各种微小、琐碎的事件,岸政彦让人看到的不只是我们的一生充满多少「故事」,而是名为「人生」的故事,充满了多少难以被描述的空隙,潜藏着许多被认知排除、忽略的时刻。只要好好注目这些空隙,我们能看到许多在这之中原本不认识的自己,以及陌生的却存在生活周遭的他人。

那是一种打破原本我们构筑自身故事的事物在某个片刻的闯入,指出虽然人们总是想要把自己的一生描述为一则精彩的故事,但我们却常常忘记,人生另外的某些东西,可能无法成为一则故事、小说,却比那些成为故事的东西还来得重要。

 「探头看看自己的内在到底装了什么,就会发现里面根本没装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有的只是,人生至今所搜集的片片断断的无用之物,它们之间既无关也没必然性,甚至没有任何意义,只是静静地散落在那儿。……我们喜欢将各式各样的事物拟人化。可能是因为,这么做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是「有连结的」。如果世界完全无法用我们的语言来解释,那我们就太孤独了。 」

今天翻开许多谈论人生的励志或成功学相关的书籍,几乎每一本都在强调生活、生命的「意义」,并鼓励人们要去做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工作,才能发展「有意义」的人生,活出自己的「故事」。却很少有像《片断人间》中如此这么深沉、沉重地要人去重视生命中的无意义。他在一方面强调故事对人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同时又有点虚无地说,其实故事之所以诞生,可能也只是因为故事可以让人变得比较不孤单而已,让人觉得自己好像的确「拥有」很多东西。

事实上,人生不应该只是一个故事,而是许多故事的来源。他的产生,不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故事」,而是让各种意义能够萌芽、成长的诞生地。这之中有的故事是开心的、有的是难过的、有的则是平平淡淡没什么好说的。反过来说,文学的任务,或许也不是要帮人赋予意义,而是要先将人带往意义之外,进行一场意义之外的流放旅程。

无法成为故事的片刻以及他人,是如何存在在这个世界的?作者在这里面不只提及自己生活的小事以及所思所想,也写到各种人物的生活。这些人物多半是作者在从事社会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人物,包含:女特种业者、黑帮小喽啰、和情人私奔却一直婚姻不顺的女性、不孕者、冲绳部落民、在日朝鲜人、女装者、酒店公关、社区老人、只偶尔写下零碎生活纪录的部落客等等。

这些人不完全是所谓的底层人物,但大多都是社会中某种程度的边缘者。透过岸政彦的记述,我们不只看见作者生活的各种片断,事实上,也间接看见看似完整的社会中所存在的缺口与侧面。就作者的角度来说,社会学的工作本来就是研究这些社会中的侧面,但有别于社会学面对这些族群的态度,岸政彦在这本书中并不想把他们当作社会弱势来看待,也不想描述他们的生活有多艰苦,不聚焦他们遭遇到什么确切的社会问题与议题讨论,而是在片刻的凝视中,描写他们生存的姿态,以及一些片刻间说出的话语。让我们看见这些人如何述说他们的过往,以及作者如何感受他们这些话语的过程。换言之,正如前面所说,岸政彦要描写的不是各种社会议题,而是想要透过片断片断的记述,以及这些片断的串连,去深入谈论人与人之间在最真实的接触、互动中,所感受到的,难以描述的情绪与经验。

我们的生活明明和这么多人产生交集,但为何每个人在自己的大脑里,到头来却都是孤伶伶的一个人?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真正的答案。但正因为没有答案,或许才得想办法打开各种生活中的空隙,去接触、倾听更多我们不熟悉的人事物。

作者最后在后记里写下这么两段话:

现在,世上的宽容与多元性,正在快速流失。我们的社会愈来愈排他,度量愈来愈狭小,愈来愈令人窒息。这是一个不容许失败、不幸,更容不得与他人不同的社会。我们既不能失败,也没有资格不幸。我们被强迫要活得积极向前、自食其力、不仰赖他人。

我们只能从这社会强塞给我们的少数选项中做出选择,还要被训斥说:「既然是自己选的,就要自己负责。」这个社会让人活得很累、很辛苦。 ……奇特的是,这个社会已经把「尊重他人」和「与他人保持距离」画上等号。当我们想好好善待某个人时,我们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对方空间、不插手干预、和对方保持距离。

现今的社会相当强调「故事」的重要性(尤其是这种力量的商业用途),这或许也是在这时代里阅读《片断人间》的重要性。因为正是这种不停强调故事有多重要的「故事暴力」,正在让我们忽视各种存在自身、也存在社会中不和谐的片断性,并且制造大量同一却自以为独特的个体与同温层。

《片断人间》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是一些故事的集合,但也是一本对「故事」、对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反思之书。里面书写的,不只是社会的边缘,更是各种故事的边缘缺口。虽然如作者所说,这会让这本书看起来变得有点没「中心思想」、「没有明确答案」、「充满模棱两可」。但这样子的纪录,却反而真正显示了作者对「关系」最重要的想法:无意义的连结性。

人跟人之间或许必然就存在距离,但因为这距离就去否定无意义的连结性对形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是本末倒置的。且正因为人生还有人与人的关系没有绝对、必然的意义,所以才能发展丰富多元的互动。而故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故事能够赋予人与人之间新的连结,带来关系的刷新,而不是关系的同质巩固,透过陌生的片刻打开关系的缺口,发展形成新的群体关系。

(本文同步发布于方格子部落格:文学实验室

FB粉专: https://pse.is/TCBRA

IG帐号: 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藍玉雍畢業於中正大學心理和哲學系,現就讀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曾在關鍵評論網擔任書評專欄作者。文章主要投稿、刊登於 香港 微批paratext 或 虛詞.無形網站,多為文學、哲學類性質。另也有動漫評論發表於U-ACG。 信箱:f0921918962@gmail.com 信箱:f0921918962@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何謂獨立?試讀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奧本海默》:在內爆的聲響與影像中延遲展現的「線性敘事」

《夢想集中營》影評:邪惡是對日常的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