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都系艺术家2】参考大学课程为智障人士而设的「艺术系」

樂婷
·
·
IPFS
·
班房里不时传出掌声、笑声和塑胶彩的气味。每当同学踏进这305号课室,「中度智障」、「严重智障」、「自闭症」等标签便自然脱落,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学生。这是一个参考大学艺术系时间表,以「不同能力」人士为对象的「爱不同艺术」基础艺术课程。

HB、2B、3B、4B……笔袋盛着各式各样铅笔,窗旁放着一排排塑胶彩,白板投射了十九世纪名画。一班同学穿上围裙,开始上课。老师耐心讲解名画背景,同学则将今堂的画画技巧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这是逢星期一、五、六,东华三院赛马会复康中心305号班房的风景。

回想当初为残疾人士开办三年艺术课程,「爱不同艺术」团队成员魏贝妮(Bellini)说完全是摸石过河。 「以前都有好多兴趣班,喺宿舍玩吓穿珠同画画,但只系一个闲聊活动或者肌肉训练,唔会叫做艺术。」兴趣班学员大多是残疾或智障人士,他们的创作天份和认真打动了一班职员:「嗰阵开始谂,可唔可以有个类似艺术学校,俾到一个公平机会渠哋同样地学习艺术?」

万事起头难,当初贝妮和团队完全找不到参考对象,直至遇上岭南大学视觉研究系的罗淑敏教授。罗教授跟大家一拍即合,成为课程的顾问,甚至一同协办课程。课程不但仿效大学时间表,内容亦绝不马虎:大专生读三年,残疾人士亦无优待;课堂合共700小时,内容有「创作实践班」,也有「艺术的故事」(即艺术史)。 2013年首次办课,共有肢体残障和智障人士两个班别;可惜前者因身体状况难以定期上课,故第二届起课程以智障人士为主。

智障人士的吸收能力和耐性毕竟较弱,实际教学有不少疑难:「大专要考试俾grade ,咁我哋使唔使?应该点俾呀?」贝妮一脸疑惑地说。 「连我都觉得乱慨艺术历史,点教渠哋呀?」花名「蘑菇」的导师黎慧仪不禁疑问。 「一个周身郁一个瞓觉,渠明唔明㗎?」团队和老师逐个学期开会,按着同学的反应不断修正课程内容,希望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模式。他们不喜欢把学员称为「智障」,取而代之的是「不同能力人士」—— 只要找到沟动的锁匙,学员的能力往往比想像中高。

「我觉得渠哋唔系唔识,有位同学,你同渠讲橙色佢唔知咩系橙色,但渠知食嗰啲橙系咩颜色。」另一位导师「彩虹」(盛虹)说。为此,彩虹和蘑菇设法将艺术的想像联系日常生活:例如教水墨,便跟他们用树叶弄毛笔;沉闷的艺术历史,则变成手舞足蹈的体验活动。

创作方面,一般教残疾人士画画多倾向单纯、正面的题材, 这课程却先教同学认识自己,包括内心的负面情绪,期望艺术成为他们抒发感受的语言。 「如果比喻系一个神秘慨盒,好似每个人打开入面都有唔同慨野。」教他们创作技巧的「的士Sir 」(黎振宁)说。令老师惊喜的是,智障人士没有「天空一定是蓝色」、「不够像真」的包袱,很快便画出个人风格。

「其实嗰啲成绩、合唔合格对渠哋嚟讲都冇意义,渠哋最好慨成绩就系搵到自己。」

贝妮不要求学员记得每个艺术家的名字,相反,她只希望学员能将创作自主带入生活,让残疾人士的人生多一个发展方向。 「其实唔识分颜色唔紧要,都系个名嚟啫,渠识攞识选择先系最重要。」的士Sir面带微笑地说。

「爱不同艺术」(i-dArt)

「爱不同艺术」(i-dArt) 是东华三院将艺术引入复康服务后,组成的艺术发展团队?。他们利用不同媒介,并开放艺术空间,希望鼓励更多不同能力人士参与艺术。他们相信欣赏和创作艺术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着重点是艺术品的力量,而非创作者的智力或肢体能力;而艺术可发挥及展示每个人的才能,促进彼此了解及包容。他们不时举办活动和展览,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留意他们的网站: http://i-dart.tungwahcsd.org/?lang=ch或者Facebook:爱不同艺术i-dArt。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k.news.appledaily.com on 9 June, 2017.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