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缀》假掰文青志来采访我

Jeger
·
(修改过)
·
IPFS
·
谈虚构小说的起源

前言:顺便代为广告

《后缀》假掰文青志(主编:下酒菜)

在全民写作的氛围下,服务小作家们,文不对题的胡闹采访对话,老是打不到重点的评论,一时兴起的无聊小企划......欢迎随意投稿,提案共同创作。

经刊出第一周所获赞赏,投稿人可获得六成。 (投稿请私信LS:@Goki)
https://liker.social/@Goki


日前,我投稿〈黑猫爱打地鼠〉给《后缀》,引来下酒菜邀约专访。约在鸟圜公园旁的fun fun café,这家店的特色就是什么都是方的。

漫不经心的年轻(方脸)店员,推荐虎年映景(方形)菜单。

我点了「虎虎生丰疯南国」
(一般般水果茶)

下酒菜点的是「唬你千遍也不厌倦」
(鲜奶加工读生泡的咖啡)


下酒菜:你那篇〈 黑猫爱打地鼠〉还算有点意思,主角的朋友为了拍电影参加比赛,对主角设了一个恶趣的局,变成影片的素材,这是来自于你自身被霸凌的经验吗?

我:那是虚构小说。


下酒菜:可是你把我也写进去,而我确实是猫奴一枚也没错,然后小说里头还虚构了一位电影竞赛评审的话:「黑猫隐喻弱肉强食的非人社会,诠释了一场傅柯《疯癫与文明》的演化史,以文明为由的规训,如何将人逼至疯狂!」这和你对现实社会真正的看法有多接近呢?

我:你的问法实在很老套,也很外行,不过你这原本就是假掰文青志,所以也没什么好计较的。

「你故事这样写,是不是小时候被怎样过?」这种问法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就算被你说中了什么,当事人也不会(也无需)承认,而且,搞不好恶搞别人的人是我!主要是,这离我小说创作的实况颇为遥远。


下酒菜:欸,不然我引用《巴黎评论》采访美籍犹太人作家Paul Auster时的问法,感觉比较客气:「你是否也利用自传性材料写小说? (页47)」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录ΙΙ

我:确实我喜欢引用第一人称写小说,像太宰治或骆以军那种伪私小说的口吻,但我可以举个例子来描述,说明我如何理解真实与虚构。

曾经作过一个梦,我坐上公车低头一直滑手机,猛然抬头才惊觉,公车开到了我平常从没去过的生活圈外,我是坐对了公车没错,但坐成了相反的方向,我狂按下车铃,但铃没响也没亮灯,我发声请司机让我下车却变哑巴,我紧张到不知所措,只好一直对车门拳打脚踢,直到我从梦中惊醒......发现脸颊上被蚊子叮了几个包,原来是蚊子在吵我睡觉。

小说作品就像是那个〈下不了公车〉的梦,而你一直问,是不是因为我有「幽闭空间恐惧症」,或根本是个路痴。但你现在知道都不是啊,只是有蚊子在我脑边嗡嗡叫。


下酒菜:欸,不是,你这个说法怎么和Paul Auster回答《巴黎评论》的那么像,他说:
我写的每本书都始于我称为「脑中的嗡嗡声」的东西。一种特定的音乐或节奏,一种音调。对我而言,写小说的大部分力气都花在试图保持忠实呈现那种嗡嗡声,那种节奏。这是种高度直觉的工作。你无法论证或理性地为之辩护,但做错的时候你会知道,而做对的时候总是相当肯定。 (页53)


我:人家的说法比较诗意啦,和我在〈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纯声音〉写的:「会不会有这样的类比,一篇文章的前身,应该是一段朦朦胧胧的乐音。」意思应该相通。

但我用梦来比喻,是想要强调虚构小说是真实经验的变形、改造、篡改,转化或转译的过程。


下酒菜:那最后,请用一句话来说说看,〈黑猫爱打地鼠〉想表达什么吧?

我:想表达我从小到大,总有一只蚊子在我耳边嗡嗡叫,连我睡觉时也不放过!


下酒菜:......


我:那你的假掰文青志为何叫做《后缀》?

下酒菜:咦?突然「反采访」?

身为假掰文青,这概念当然是抄来的啊!

后缀(suffix)是一个字母或一组字母附加到单词的末尾以形成新单词或改变原单词的语法功能(或词性)。例如,通过添加后缀-er将动词read改成名词「读者(reader)」。类似地,通过添加后缀-able将read改成形容词形式「可读的(readable)」。

这种改变词性的作用,我联想到后记:

后记,也称跋、书后、后序、后题等,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写在作品或书籍之后的序文,用以介绍写作经过,或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前言不同,后记篇幅往往较小,内容不如前言全面,所涉者多为「评介、鉴定或考据等性质」之内容。

后记之后,还可一直追加后记,文章性质就可以一直被改变。


我:你确定这样的说明,有表达到什么吗?

下酒菜:好啦,反正要都抄了就继续:

评:是你的妻子哈斯特维特提议,由听众们寄来他们自己的故事,你从中挑选并在广播里朗读这些关于他们自身生活的真实故事。

Paul Auster:我觉得这是个很聪明的想法。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在全国有几百万听众,如果有足够的投稿进来,几乎可以构成一个小型的美国实况博物馆。投稿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论大事小事,喜剧还是悲剧。唯一的规则是文章必须短小ㄧ不超过两三页,而且必须是真实的。 (页44)

我觉得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邀稿,再玩点互动的企划,之类的。总之,轻松随便玩啦。


我:你觉得会有人来投稿吗?

下酒菜:这不是「虚构小说」吗?




还有一则有趣对话值得参考,关于小说里的真假应用。


评:你还没提到《月宫》。它读起来比你的任何其他小说都更像自传。佛格与你同年,他去哥伦比亚时的岁数也和你一样。

Paul Auster:是的,我知道这本书听起来很私人化,但其中几乎没有什么来自我自己的生活。我只能想出两个显著的细节。第一个与我父亲有关,我将之视为一种死后的报复,一种以他的名义以牙还牙的方式。在小说里,泰斯拉是个小角色,我用了几页来写一八九○年代爱迪生和泰斯拉之间所爆发的交流电ㄧ直流电争论。埃奉,把这故事讲给佛格听的那个老人,对爱迪生进行了大量的诽谤。好吧,事实是当我父亲一九二九年高中毕业时,他曾受雇于爱迪生作为助理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里工作。我父亲在电子学方面很有天赋。工作两周后,爱迪生发现他是个犹太人便把他解雇了。这人不但发明了电椅,而且还是个臭名昭彰的反犹人士;我想为父亲报仇,扯平旧帐。 (页48)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Jeger《後綴》假掰文青誌,關注身為「第一讀者」的精神,獻給Matters的一頁式文青......(Jeger是幻想自己是主編的人) 聯絡:pdfonline15@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後綴》假掰文青誌
56 篇作品

神寂寞,所以造人;人寂寞,造了什麼?

《後綴》真愛社區徵文
19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