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David Hockney《隐秘的知识》(4): 为什么要去理解和解释传统?

讀立日
·
·
IPFS
·
卷轴的设计就是为了一点一点地打开,而不是一次全部摊开

上一篇结尾时,我们谈到东方主义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普遍、强大、隐蔽、可怕了。随着现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全球化,它以前所未有的高效被带向现代人的每一天生活,弥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使(少得可怜的)学术和精英世界在慢慢提倡反思,但商业世界,尤其是大众世界里的商业扩张和争夺,在以比学术、政坛和社会精英的宣传迅捷得多、猛力得多也粗放得多的方式,推动着东方主义的传播和固化。而商业和大众世界能够接受的东方,完全是主流观念“认可”的东方,跟是否是现下真实的东方毫无关系。它是对东方主义的中国观更加夸张的放大、固化甚至是极端化。看一看他们所用的词汇的——“多样性”、“平等”、“少数派”——当能够形容你民族特性的只剩下这些词汇,甚至连我们自我描述时也只剩下这不多几个词汇——时,你感到文化的危机了么?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边,确实好像我们也在对东方主义做某种对抗。但如果我们细细剥开来看,最近几年弘扬的“传统文化”到底意为何指,而所谓“复兴”到底包括哪些行为,它的意图和结果分别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沸沸扬扬的所谓传统文化复兴的努力、民族文化自信的鼓吹,不过是一种反向(镜像)的东方主义;甚至是一种更糟的东方主义,因为它被严重地政治化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而且人人都熟悉。比如这两年在很多电视台和媒体上都流行所谓的“国风”歌舞,不仅有很多半文不白、生搬硬造的所谓“古风”歌曲,还有不少将敦煌壁画或是唐宋名画改成舞蹈,借助各种新科技炫酷的声光效果,包括虚拟现实、动画投影和电子音乐等,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叫好,甚至带来模仿的热潮。典型的例子比如今年最红的舞蹈《如此青绿》,比如某省级电视台推出的《唐宫夜宴图》,等等。

这些“国风”表演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共同点,甚至可以说,除了题目之外,它们内容雷同,而且绝非巧合。首先是各种高科技的放题式加持。舞台背景启用了各种“逼真的”4D投影以及炫酷而昂贵的音响和灯光效果。从画作本身,到作者介绍、作品介绍、名句摘录,纷至沓来地出现在360度球形屏幕里,地面上幻化出各种五颜六色的“古风景观”,譬如说小桥、流水、草庐、青竹、桃花、鸳鸯、池鱼,有时梁祝二位或者许仙白娘子也能上来友情助兴⋯⋯处处拉满了高档语文课件的架势。在这些令人目眩的背景环绕之中,出没着一群跳舞的女子,跳着“古风”编排的现代舞,比如《如此青绿》里,一群身着青绿的女子摆出了各种隽永或是高难度的人体造型、以及队列展示;比如《唐宫夜宴》里,各种高度还原唐代妆容假装怀抱古乐器的女子跳着欢快的群舞,一无珍馐,二无宾客,三无演奏,四无任何哪怕最微小的跟“宴会”有关的暗示,只有让现代人忍俊不禁的原地复活的“唐代歌女”——尽管她们其实更加神似现代学校的调皮女孩,还有让人应接不暇的原画投影(以作模仿之对比)、文物展览和灯光表演,把舞台挤得满满当当。总体看上去,表演者既不是传统艺术,也不是舞蹈家,更像是电脑科技。所以最后呈现的效果正是内容雷同,而且绝非巧合。

这就涉及到二者的第二大共同点了:舞蹈本身和它所声称的画作蓝本之间,也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如果不是屏幕和地面上滚动播放的高科技课件加持,没有人知道演员在跳什么。舞蹈也许是美丽的,画作本来也兀自美丽,但它们各自美丽各自的,毫不相干。作为观众,如果我们随便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譬如,为什么我们要把一幅静态的画改编成一支活动的舞蹈?这是必要的吗?对于画里的内容而言,舞蹈可以表现得比绘画更好吗?我们究竟是怎么选择的,芸芸众画之中,为何独独选出它们?两幅完全不同时代、不同作画背景、不同画师、不同材料的画作“表演出来”,给过你任何不同的感受吗?抑或这不过是个快捷方子,其实所有的画都可以依样画葫芦来“直播”吸粉?还有这里面的音乐和编舞是怎么选择和创作的,它们给这些过去的画作增添了什么新的东西吗?欣赏完它们,你感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发生了任何变化吗? ⋯⋯——你能回答几个?这些问题里,又有几个甚至曾在你头脑中出现过?

不仅如此,这些表演虽然挂上了唐代、宋代艺术的招牌,但事实上他们只是不断在炮制“古风”,炮制一个从未存在过的“古代中国”。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古代的中国没有存在过,而是说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形象体系的“古代中国”根本不存在。要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存在什么“古代艺术”的,也不存在什么“盛唐诗歌”、“民国散文”。这些术语,一旦还原到历史里,其实是千千万万不同的声音从不同的方向汇流、撞击、分道而形成的,只不过被文学史汇总拢来,贴上标签,放入同样的整理箱里。谈“古代艺术”,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彼此之间就完全不同,即便单说“古中国艺术”,又经历了多少种不同甚至互相反对的时代、风格、形式,经过了多少想像得到和想象不到的变革,更不要说,这些风格形式里又包含了多少无法分类的人和事的参与?谈“盛唐诗歌”,上千小诗人且不说,就只拿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举例,他们三个里面,哪一个能够代表其他两人的风格?哪一个又能代表“盛唐风格”?谈“民国散文”,且不说里面混杂了多少不同的文体,我们随便列举几个作家——鲁迅、胡适、张爱玲,他们谁能代表谁,谁又能代表“民国散文”?

我们从存档里扒着年份,随便找出来一幅唐画,照着画上穿衣,照着画上上色,照着画上梳头,照着画上买乐器,就是梦回唐朝、同此盛世了?如果是这样,是不是说我们跟汉朝人之间,其实只隔了一件“汉服”的距离?这显然是荒谬的。作为一个看东洋镜的外国人,这样也许够了。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立志要复兴传统文化的中国人,这样“断章取义”地消费而不是理解和解释中国艺术和文化,最终只会永远失去它们。




看过读立日第一季里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那一集的人应该还有深刻的印象,我们曾经花去可观的篇幅谈论了历史是为人生服务而不是相反的道理,也谈论了青年应该如何发挥个体的能动力,拒绝把历史变为科学灌输给自己的权力,而要坚持去创造,去生活,去批判和改造历史,才能努力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很显然,作为不断被各种权力使用和滥用的概念,这里的“历史”跟我们上面谈的“传统”完全是一回事。一个青年,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去处理自己和历史、和传统的关系,就要明确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自己理解、解释甚至复兴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goal?传统到底在什么意义上跟我相关了?复兴传统文化这件事情在什么意义上帮助了我?我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大前提是我们要彻底搞清楚什么是传统,或者至少就我们这篇文章讨论的内容而言,搞清楚什么是艺术和文化上的传统。

请大家移步至「读立日」官方网站继续免费阅读本文。



对本书最后一篇讨论将在两天后发布,感谢这段时间大家和我们一起读书、讨论。 Happy Readependence Day!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