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講清楚美國為什麼要不餘遺力的打壓中國?
穩定的就業崗位減少對兩種人衝擊最大,第一種人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工人,第二種是背負債務的白領。拼多多異軍突起,而天貓折戟沉沙,恰恰是這種衝擊的側面反映。中國目前還有6億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以下的人群,這個人群如果沒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崗位去支撐生活,他們的生活將長期出於極度壓抑和貧困的狀態,這不僅僅影響到他們自己的生活狀態和自身的狀況,也將像一把鐵鍊一樣鎖死其後代的觀念、心態、思維方式以及生活軌跡。即便其後代因為某種機緣巧合的外力作用而獲得覺醒,但要突破這種無形牢籠的束縛都會耗盡全部的精力,終生掙扎都無法擺脫這種深淵。它的無形影響將會浸透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無處不在的圍牆。這種無形的枷鎖比有形的邊界更能消耗掉人往上突破的能力。
香港有位大富豪曾經親身去體驗底層生活,並且讓電視台24小時跟拍。他認為憑藉自己的勇氣、才智、能力,不管淪落到什麼地步,不管身處什麼境地,都能破繭而出。於是,他親身下去做了一個社會實驗。他脫下西裝,每一天只拿一個底層香港普通人的生活費,最開始的工作是當清潔工,結果累了一天下來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工作效率根本不足以換取足夠的食物來果脯。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時間,以及所有的關注力都被迫聚焦在眼下最急迫的一日三餐上。掙的錢僅僅夠租住在一個像棺材大小的空間裡。他的上下舖下班之後晚上都還出去做點事,否則,掙的錢就不足以保障正常活下去。這位大富豪很快結束了自己的社會實驗,坦言自己如果淪落至此,將永世無法翻身。因為他的所有聰明才智都用不上!就如同當年一個科學家下放到農村,他所生活的環境中對他的價值做出評價的體係不關心他懂得多少空氣動力學知識,也不在乎他是不是能研究出兩彈一星這樣的東西。只有他種田的水平很高的時候,當地人才會認為他有用,否則就會認為他毫無價值。你不能怪那些人愚昧無知,因為他們的世界只關注這個,因為能量不足,他們的世界已經簡化到只剩下吃飽穿暖,這對他們而言,是所有時間、精力、關注點所聚焦的地方,也是他們生存狀態中最急迫的事。從來不認為大眾是創造歷史的中堅力量,普羅大眾對歷史進程的推動往往源於一種基於本能的盲目和被迫!
為什麼要在國家層面進行扶貧?因為有些枷鎖不是他們自己能夠突破的。如果這些枷鎖一直無法突破,就會慢慢固化,並且形成堅不可摧的鐵幕!正因為如此,扶貧的核心不是發錢,而是建立能夠提供穩定工作崗位的產業。只要形成結構的關鍵支點沒有被摧毀,就能形成內生的約束力,從而維持住相互支撐又相互制約的內在秩序。對於人所處的生存結構而言,這種穩定的內在秩序就可能是永不見天日的枷鎖。在這樣的秩序中會產生一種牽引力,讓置身其中的個體完成自我消耗,從而無力突破這些無形枷鎖的束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貧窮和愚昧互成因果,甚至就如同硬幣的兩面。如果把貧窮簡化為一種處境,那麼就能把愚昧簡化為引導自己進行各種自我消耗的牽引力。這種牽引力包括但不限於:思維方式、心態、判斷力的偏好和價值觀念等等。恰恰是這些無形的牽引力,引導著自己的判斷和行為,從而在每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精準的誤入歧途完成自我消耗。恰恰是這些自我消耗,讓自己一直沒有本錢也沒有能量去改變自身的狀態和處境。如果自身的狀態和處境一直無法改變,那麼,自身對這種牽引力的依賴就會更強,從而形成死鎖的閉環!
更多穩定且收入更高的就業崗位依賴於產業的發展。假設中國的互聯網產業沒有發展起來,今天在一線城市大量年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穩定高薪崗位就不存在。同一個學校剛畢業的學生,學機械的入行薪資是學計算機的同學的幾分之一,難道同一個學校畢業的兩個人的能力落差有這麼大麼?顯然不是!這種差異並不源於兩個人而源於兩個產業。這就是為什麼別人(美國)要用盡全力打壓你發展高利潤的產業的根本原因。因為有了這些產業就能提供更多穩定高收入的崗位,而這些崗位不僅能夠消化掉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人,還能讓這些人通過這個這些崗位所提供的穩定高收入作為加槓桿的基礎,然後在通過槓桿消費得起更貴的房子、車子和其它能夠創造更高利潤的商品,繼而又拉動這些產業的發展,形成正向循環。這種循環一旦形成,就會匯聚起內生的突破力量,從而打破原有結構的束縛。
如果沒有這樣的正向循環,大量的勞動力為了生存只能更加的內捲,有些人甚至連內捲的資格都沒有,而會過早的自我放棄。產業越低端,利潤越稀薄,為了生存,利潤越少就越會加劇對人的壓抑和榨取。我們用8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737。這不僅是一種被迫無奈,而且那個生產8億件襯衫的生產環境簡直慘不忍睹。即便是那樣的環境,依然有大量的勞動力自願走進那種工廠從事這樣的工作。為什麼呢?因為人要活下去,沒有其它的產業可以掙到錢。所以這些背井離鄉的農民工即便是這樣的工作環境,這樣的工作強度,也願意幹。為什麼有7萬研究生在送外賣?因為他們有家要養!當經濟形勢讓提供穩定工作的企業大幅削減崗位的時候,沒有相關的產業能夠消化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送外賣他們也願意幹。
生存競爭無處不在,生存競爭的核心是突破原有生存結構的約束。然而,當你試圖突破的時候就必然發生衝突。內心滿是創傷的人面對沖突會極力迴避,更願意以討好的方式去維繫與別人的關係。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只要你試圖突破生存結構的邊界,對方作為現有經濟秩序的受益者就必然要痛下殺手。在生存競爭的底色面前,所有的價值觀念,所有的道德評價,所有的是非對錯,都是用來爭奪話語權的策略和工具。
許多人總是指責人才外流,但沒有人願意多想一步:為什麼人才會外流?有些大聰明開始啟動他那幼兒園水平的陰謀論,說是因為人情世故,體制問題,不尊重人才等陳詞濫調。假如你是你們村里唯一的大學生,你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現在華為決定以年薪百萬招聘你去做工程師。你是選擇留在村里種地,還是選擇去一線城市進華為做工程師呢?再假設你上大學的學費是你們村各家各戶湊的。你背負著一種人情債,此時此刻,你是選擇去華為還是選擇回村種地?你們村里的人集資供養你上大學,是為了多一個種地的大學生還是希望你有出息,能乾一些村里人都乾不了的事業?於公於私,你都應該選擇去華為,而不是留在村里,對吧? !
如果沒有相關的產業去消化那些用舉國體制培養出來的人才,他們就只能去到能夠讓他們的平生所學人盡其才的崗位。那些崗位也能給予豐厚的回報,從而支撐起高質量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有了相關的配套產業,有些出去的人就會帶著自己的經驗、成果和本錢回來創建能夠讓自己和整個社會更上一層樓的事業。許多村子裡的人放著田地不種千里迢迢跑到沿海去打工,但是,他們家的生活改善了,他們的孩子有錢讀書,不至於被迫輟學。如果有一天,相關產業從沿海逐漸向內陸轉移,他們的家門口有了相關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他們就自然會從沿海城市回到家鄉。因為那裡已經有能夠消化他們的崗位,也能讓的技能和經驗發揮作用並獲得不低於在外賣打工的收入。
這恰恰是為什麼我必須直面衝突去爭奪更高利潤的產業。只有在這些別人不允許你染指的產業站穩腳跟,自己用舉國體制培養的人才才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對方那裡去。自己就有相關的產業和崗位消化掉,而且能夠提供相應的資源讓人才做出成績。如果你一直被排除在這些產業之外,一直做低端的產業,你的人才就永遠會往別人那裡跑,不斷為別人獲得更多優勢添磚加瓦。繼而,人家再用這種優勢來打壓你,並且還能代表文明和先進並佔據話語權——因為人類唯一信仰的就是力量,誰更有力量誰就代表文明和先進以及道德上的完美無瑕!
08年大規模舉債修建高鐵網絡,將原有的電力和鐵路系統全面升級的時候,本質上是一次豪賭。從後往前看,由衷的佩服當年決策者的乾坤獨斷!當時不僅僅是西方的學者和媒體,就連我們內部深受西方經濟學影響的國府顧問門也極力反對。因為沒有先例,而且債務巨大,不僅升級和建造的成本高的嚇人,後期的維護和運營成本也需要更高的消費來填補。所以,這種決策是一種賭國運,賭10-20年後,我們的社會將會有上億人能夠消費得起高鐵。事實證明,賭對了!不僅出現了能夠消費得起高鐵的大量人群,還形成了自成體系的高鐵的產業和出口優勢。
這就如同這些年對航天事業的巨大投入,最後接了沙特一個大單所有成本都回來了!不僅僅回本了前期的投入並掙到了利潤,還形成了能夠提供大量高薪崗位消化高校培養的人才的高附加值、高技術的新產業。更重要的是,它在全球唯一的技術體系之外,形成了一個能夠分庭抗禮的新技術體系,這就為全球缺乏相關技術的國家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所有的影響力都源於你擁有稀缺資源並且能夠惠及他人!
如果這種事交給全國人民來投票決定,這種賭國運的決策永遠不會形成。別說是烏合之眾,就是財政部負責為航天事業撥款的處長都不理解。負責航天事業的總指揮曾經很無奈的對媒體說:我們項目的款項因為數量太大,週期太長,即便形成了決策,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也一拖再拖。他跑去找財政部負責撥款的處長,對方問他:還有那麼多人吃不飽穿不暖,為什麼要把這麼多錢丟在太空中?這種事有什麼意義!你不能站在今天事情已經做成的角度去嘲笑處長無知,恰恰相反,他當年有這樣的疑問恰恰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甚至會成為當時老百姓口中的'好官'——因為他更關心吃不飽穿不暖的底層窮苦民眾,而不在乎太空或者月球上的事——前者才能引發普羅大眾的共鳴,而後者只有極少數人才有這樣的前瞻性!
總指揮是這樣說服那位處長的:你知道現在南海的情況吧?現在我們很被動,許多我們的地方已經被人佔了,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是那麼好弄回來的——你如果不弄回來,就大門敞開,永遠讓美國堵在家門口,其它人無論大小都會見風使舵助紂為虐。你要弄回來就要起衝突,不是小衝突,可能是大衝突,是那種可能造成九死一生的風險。如果當年我們就有這樣的眼光把海域內的島礁都佔了,所需要的成本非常少,收益卻會非常大,拖到今天就會反過來。我們為什麼要去太空,去月球?那是我們下個世紀的南海!處長畢竟是高級知識分子,是有家國情懷和一定遠見的人,這麼說他就懂了,所以他願意擔責任去簽字撥款。如果是對普羅大眾說這些話,他們會馬上懟回去:關我屁事!
其實,這關乎每一個人的利益。一個人的狀況很大程度取決於這個人在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位置。而一個社會的狀況則取決於這個社會的產業在全球貿易分工協作體系中的位置。所有的掙扎和鬥爭都是為了爭奪更好的位置。因為更好的位置意味著更多的收益和更加輕鬆的生活狀態。當我們沒有航空產業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8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737。且不說做出8億件襯衫需要消耗多少資源,污染多少環境,就說要想用這些襯衫的利潤換回一架波音737,需要把成本節省到什麼程度——而這種需要極度壓低成本才能換回一架波音737的生產,對生產者本身的壓抑和摧殘又會惡化到什麼程度!你是沒有看過那些工廠,所以你無法理解那種殘忍。這種殘忍的根源並不是企業主的冷血而是深處產業體系底層缺乏議價權的無可奈何。這些工人並不是奴隸,為什麼這樣的生產環境依然能招到那麼多人?沒有監工和皮鞭,這些工人是自願的。因為他們不干這個,別的地方甚至連這個錢都掙不到,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家庭需要這筆錢去支撐!
人總是通過苦難來感受幸福,如果處境足夠的糟糕,稍微有一點改善就很容易滿足。為什麼我們的祖輩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那樣得懸殊和匱乏,依然會表現出一股超出人類極限的戰鬥力?因為那些人經歷過更加糟糕的生存環境,對於那些苦難和匱乏,他們已經習以為常。能讓他們吃飽飯,有尊嚴,被在乎,有歸屬感他們已經發自肺腑的感激不盡——這份滿足感值得自己在戰場上以命相搏!
我們中國在對外宣傳自身成就的時候,從來沒有說我們在過去的40年產生了多少億萬富翁,一直說的都是讓8億人擺脫了赤貧,讓多少沙漠變成了森林,每一個村鎮都通了公路,每一個角落都用上了電。歸根究底一句話:統治的基礎源於讓多少吃不飽的人吃飽了!讓吃不飽的人吃飽了,這些人會感恩戴德,甚至為之拼命。而讓吃飽的人吃好則比較困難,而且這些吃飽的人一旦有哪個地方覺得吃得不好就會破口大罵,會把之前的一切都否定。所以,接下來的趨勢重點有兩個:一方面是讓吃不飽的人吃飽,它主要體現再扶貧政策方面;另一方面則是讓剛吃飽的人再次吃不飽——關於這一點不能展開詳細說。懂得自然懂,不懂的也會慢慢在現實中看到,序幕已經慢慢拉開。這會形成兩個最主流的政策,它分別對應著兩個主要人群的命運——對於後一個人群,他們有一天會突然有種黃粱一夢的感覺…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